APP下载

基于任务式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践

2023-09-06吴亚兰李庆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吴亚兰 李庆

摘  要  剖析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基于工作任务式的课程设计思路,对接数控车铣“1+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和世界数控职业技能大赛确定课程教學目标,划分详细的教学单元,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情境载体、任务引领,能力本位、素养并重的课程实施原则,创新性地提出六重情境式教学法。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列举课程思政融入案例,从实施后各方反馈来看,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  数控车床技能综合实训;六重情境式教学法;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5-0143-05

0  引言

数控车床技能综合实训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开设在大三上学期,是学生在学习完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工艺编程等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技能综合实训,是顶岗实习之前的一次技能强化与提升。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实训操作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系统地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和设备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范,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从事数控机床相关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1  课程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课程,实训类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的灵活度更大,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实训过程的具体安排,大部分学校都是由实训教师掌握,对于其安排是否合理很少进行考证。为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开展课程改革,课程组近年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等多种形式,综合分析数控车床技能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经过对课程深入剖析,发现如下问题。

1.1  课程教学内容没有紧跟专业社会需求

课程的教学内容停留在基本知识的实训和操作上,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未能深层次地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实训教学大多是机械地完成理论配套实训,没有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以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大视角,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和高速发展的产业需求严重脱节[1]。

1.2  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提升职业素养

教学体系在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有所欠缺,通常只按一个教育模式培养,没有从不同阶层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化发展考虑,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设计,实践教学质量难以登上新台阶[1]。此外,教学资源建设薄弱,缺乏多维度的科学评价标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3  学生的知识综合灵活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涉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和灵活应用,对于基础薄弱和前期对理论知识没有及时复习巩固的学生来说,实施过程较为困难,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信心。

2  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2.1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小组在对相关企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群分析,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程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现代化课程观,修订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发展规划,从专业和学情的角度,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优化[2]。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推进改革[3]。新的课程标准以职业标准为指南,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任务完成过程即为学生学习过程,以生产典型产品培养高技能人才,构建基于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数控加工、维护保养的系统化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4]。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校企一体,技能训练不间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数控车床技能综合实训》课程标准。同时确定了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和知识点的划分,选取了包含知识点的典型加工零件和案例,以这些典型零件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在课程改革规划时拓宽课程使用范围,如可供高职生、“高职扩招”和中专机械类相关专业学生使用,同时也适用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为进一步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后的课程中应融入中、高级技能鉴定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点,凝练成面向社会、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的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让社会大众共享教育资源。

2.2  教学目标确定

通过调研周边制造企业目标就业岗位,如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工艺员、数控编程员等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和岗位标准,对接数控车铣1+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和世界数控职业技能大赛要求,依据国家教学标准,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多次研讨,制定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5]。

2.3  教学单元划分

根据企业实际生产任务类型,在课程具体任务载体确定时,将这些生产任务进行分类,简化处理,然后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递进选取载体,以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划分教学单元,并提出指导学时和教学形式,如表2所示。

2.4  教材的选取

教材是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可以根据实训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点选取一门综合性较强的高质量规划教材作为主教材,辅助教材为符合本次实训设备、任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自编校本教材。教材以活页形式呈现,学生实时记录实训中的知识和技能点,实训完成后即成为一本有针对性的实训手册。

2.5  课程实施

为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在课程知识教学中引入复合加工技术,依托宇龙加工仿真软件,接轨先进制造最新前沿。课程以实际完成一项工程任务为目标,按照六环递进式组织教学。教学中融入以培植工匠精神、安全意识、劳动精神、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思政育人元素,形成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双向并行的教学体系。

结合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成果,采用以下原则指导课程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引领、项目载体;能力本位、素养并重。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按照任务引领展开教学,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本次加工任务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加工方案,教师引导讨论确定最优方案,再编制程序实施加工。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物加工体现知识点,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技能,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工作过程,通过过程检查和项目结果评比进行教学效果评估[6]。教师主导教学进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项目任务,指出项目任务中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对学生的工作成果进行评比和评价,并给出进一步提高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向[6]。

2)任务引领、项目载体。围绕企業现场实用车削类工具、加工零件产品、实训设备常用车削类夹具等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归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设计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相关学习任务,以加工任务为学习载体,教师对每个任务所应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提炼,供学生线上学习,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以综合应用。

3)能力本位、素养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7]。

2.6  教学方法

本课程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展开教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加工产品的工作过程,按照实际生产流程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依托MOOC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8]。通过内容重构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在线上以理论知识呈现为主,针对课程目前存在的理论知识欠缺问题,将数控车床加工生产时所需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并拍摄成短视频的形式,课前让学生巩固学习,以实现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灵活、综合应用,提高教学效率。线下以实操能力训练为主,以生产高质量产品、培养高技能人才。在掌握机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开展任务式、递进式教学,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学理、探究、仿真、示范、操练、拓展六个情境。教学中融入以培植工匠精神、安全意识、劳动精神、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思政育人元素,形成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双向并行的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按照任务的不同阶段要求,划分为学理、探究、仿真、示范、操练、拓展六个环节,创新提出六重情境式教学法。即在六个阶段,学生角色逐步发生变化,从学习者、研究者、实验者、示范者、实践者,再到使能者,对于课程知识的认知产生质变,从理解到记忆到尝试到应用,再到创造的不断升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志趣,如图1所示。

针对教学的四个不同阶段,确立课程思政主题。在理论知识学习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操部分注重培养安全意识,在检测部分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在机床维护部分注重劳动精神培养。

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过程。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进行相关知识搜索,制定工艺文件,准备工、量、刀具,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校验程序,最后利用数控设备进行零件加工。加工完成后进行检验评估,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再进行设备维护,最后整理相关资料存档,上交加工零件。教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根据实际流程对应工作岗位所需职业素养,在任务实施环节加强巡视,对出现的不规范操作拍照后进行课堂点评。对加工后的零件进行小组互测,并提出整改措施,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环节引导、现场巡视指导、记录。理论知识点以用代讲,将理论知识点总结提炼供学生线上预学,课程中进行知识点拨,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用实践检验理论,加深印象;1+X证书技能点通过题库提供大量练习,学生通过视频预学+仿真验证+任务实施三步骤反复练习,在学会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提升职业适应能力;技术难点通过讨论探究、案例引导、仿真验证、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学生示范、独立操作六步骤,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其学习能力。

2.7  思政融入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融入课程教学中,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提升同向同行。如在学生初次领取加工任务时,引导学生分析零件加工实际生产流程,根据流程分析得出本专业对应就业岗位,并查阅相关岗位职责和规范,在实训过程中及时记录和总结各岗位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形成报告,同时进行初步职业规划,如图2所示。

在精度检测环节,通过大国工匠宣传视频大国重器“一丝之差,优劣分家”解读零件加工精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今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扬螺丝钉精神,同时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课程具体思政案例如表3所示。教师积极参加每年的机床展,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宣传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并在平时积极搜索资料,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进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就业信心。

2.8  教学评价

课程以过程评价为主,对每一个教学情境设计一个考核表,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形式包括答辩、加工质量检验评分、理论考试等。同时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课程总成绩(100%)=过程性评价(70%)+结果评价(30%)。

1)过程性评价(70%)。

①线上成绩20%。预学情况、测验、线上互动等,由学习平台系统评定。

②线下成绩50%。出勤、课堂活动参与、实训参与度、职业素养等。

2)结果评价(30%)。加工质量、实训报告等。

对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和创新改进设置增值评价。为进一步健全综合评价,课程采用三方评价的方式,包括操作技能和工作过程教师评价、学习任务完成和过程理解生生互评、项目结果企业导师评价。

3  课程的教学效果

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让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课前线上预学跟上课堂节奏,调动其学习兴趣。以任务驱动方式,学生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同时设置生生互评、小组PK等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得到极大提高。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实施结果的检测和实施后的学生座谈反饋来看,改革后的课程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评价高。通过学生测评、专家听课、督导评教、教学效果考评等方式,本课程的评教成绩均在95分以上。

2)学生学得好。成绩良好以上分段占比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考证通过率大幅提升。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6次,获安徽省一等奖14次。

3)岗位胜任度高。通过生产任务式情境设置,学生顶岗实习后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不再是只看不敢动。

4)育人功能强。通过大国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入,学生对加工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自觉形成小组PK意识,主动交流分享经验。

4  结束语

改革后的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生产任务为主线,将生产要求贯穿始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理念下的各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学生进行设计并实施的,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5  参考文献

[1] 金利群,胡忠策,汤晓玲,等.基于OBE的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

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27-231.

[2] 陆英杰.基于职业标准的船舶修造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

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3] 龙安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D].重庆:

西南大学,2013.

[4] 罗伟.如何体现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

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J].职业,2015(9):

84-85.

[5] 陈兴义,汪红.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数控加工课程

教学改革研究: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

通讯,2016(36):28-29.

[6] 李敏,谭香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机械产品零

部件装配工艺制订》课程[J].现代企业教育,2014(22):

371.

[7] 乔生红.谈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培养[J].

成功(教育版),2009(8):250-251.

[8] 赵丽丽.后MOOC时代开放大学SPOC混合教学模式改

革探索[J].商业会计,2020(13):127-129.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