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
2023-09-06陈婷婷
陈婷婷
摘要:思维导图的本质是学思结合的一种思维工具,它借助图示来呈现思考的方式及过程。文章简要分析了思维导图的内涵及特性,并列举了六种常见的思维导图及它们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应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这一阅读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学生成长的力量源泉。然而,教师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问题不断、困难不少,尤其在整本书阅读中更是困难重重,半途而废的有之,囫囵吞枣的有之,张冠李戴的有之,尤其是阅读难度系数比较大的纯文字的古典名著、世界名著,有的学生仅仅停留在“开卷”的层面上,早早地就将书籍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了。如何促进学生阅读,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质量,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呢?思维导图为教师指明了方向。
1 思维导图的内涵及特性
思维导图的创造者东尼·博赞把它定义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认为思维导图的本质就是学思结合的一种思维工具,它借助图示来呈现思考的方式及过程。思维导图的主要特征是图文并茂,它通常以某一主题为主干,以相关的资料为支干,然后将不同形式的几何图形、线条、文字、色彩等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知识体系框架。教师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梳理文本内容,提升阅读效果和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思维导图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发散性。因为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捕捉并发展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它总是通过一两个关键词句带出更多的相关词句,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二是形象性。思维导图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提炼关键词的过程是抽象思维的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思维过程则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三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导图是学生个体自主思考的结果,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此外,思维导图还具有灵活性、思辨性和综合性等特性。
2 思维导图的形状及应用
在整本书阅读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整本书的名称或者本次阅读的主题为核心,以书中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元素为支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网络,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阅读的灵感得以产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得以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脑海中的思维导图用书面形式呈现出来,让思维过程可视化,以此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质效。常见的思维导图形状主要有以下五种。
2.1气泡图
顾名思义,气泡图就是以气泡为基本形态而构建的思维导图,其主体功能是用来描述、分析并解释事物。气泡图的一般形式是以中间的气泡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其他小气泡,这些气泡都与中心气泡相连接。每个气泡都承载着各自的功能,中间的气泡是整幅图的核心,是用来描述主题内容的;周围的气泡围绕中心而建,是对主题的分析和说明。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中心主题背景下的有关特征和属性。在需要分析人物形象、梳理事物特征时适合用气泡型的思维导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进行《城南旧事》这本书的阅读中,需要学生分析并把握小英子這个人物形象,这是厘清文本故事情节脉络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在学生个体阅读完整本书后,在班级里召开阅读交流会,让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来说一说小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其实就是对主要人物进行口头述评。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小英子的认知不够全面、有序,给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感觉。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尽量让学生在目录的提醒下有序全面地表达,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并给予补充。具体如图1所示。
2.2双气泡图
图1的气泡图属于基本的单气泡图,而将两个单气泡图进行组合、进阶,就形成了双气泡图。双气泡图的主要功能是将两个关联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图2所示,在绘制双气泡图的时候,要把两个事物的名称作为中心词,在这两个中心词中间的气泡里用简要词语概括两个事物的共同点,并在中心词两侧的气泡里分别写出这两个事物的不同之处。
在阅读《童年》这本书时,教师可以提供双气泡图,让学生将阿廖沙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填写思维导图,这样不仅能够发现外祖父的性格非常凶狠残暴,外祖母则非常善良并且关爱阿廖沙。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双气泡图的助推之下,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打开。学生除了认识到两人在性格方面的区别外,还可以从他们的出身、阶级等维度去思考两人的异同。外祖父和外祖母在年轻的时候都历尽了磨难。外祖父薄情寡义且贪婪自私,属于典型的小市民阶层;外祖母和蔼友善,对孩子、邻居等充满爱心,是底层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如此对比,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更深层次地体悟不同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具体如图2所示。
双气泡图可以在阅读前由教师提供,这样气泡图就能够起到导读助推的作用,也可以在阅读后,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自主绘制。
2.3树状图
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文本的一些知识点或者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教师就可以教他们绘制树状型的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导图的形状如大树一般。树干是文本的核心主题, 树枝部分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归纳,按不同的特点、性质进行分门别类的汇总,再就是枝叶部分,主要涉及一些具体的描述。整个思维导图看起来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学生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脑子里储存了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需要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归纳。可见,树状思维导图比较适用于厘清文本脉络和梳理繁杂信息。
例如,《爱的教育》一书中人物比较多,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人物特点为主干,以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为树枝,然后再从外在形象引出人物的外貌、着装等,从内在品质引出正面的积极品质和负面的消极品质等,如图3所示。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学生整理、分析信息能力迅速提升的过程,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4括号图
因为括号是弧形的,因此也有人将括号图称之为弧形图。这种思维导图适用于厘清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文本,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统整,使之系统化,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知事物。还是以《爱的教育》为例,书中不仅涉及众多人物,而且这些人物的身份有所不同,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家长,还有的是教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书中所有的人物按上述标准进行分类,这样就能够清楚地呈现书中的人物关系图,从而推进阅读的进程,使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具体如图4所示。
2.5流程图
简单地说,流程图就是呈现事情发展流程的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导图重在描述事情发展的各个流程,以箭头的方式揭示事情完成的步骤或者事物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先后性和逻辑性。在整本书阅读中借助流程图梳理事物流程,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流程图的梳理,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结束后进行(适用于故事情节较为简单的),也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梳理(适用于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的文本),如读完一个章节后,先把这个章节的情节梳理清晰。还是以《爱的教育》为例,当学生读完《高尚的品德》这一章节后,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从“我”的视角梳理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以及结果。具体如图5所示。
流程图的梳理有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较为稳定的记忆,这种思维导图对其他章节的情节梳理同样适用。经过多次类似的训练,学生就能够逐步掌握这种梳理方法,当他们在阅读其他篇章或者书籍时,就会进行方法迁移,自主运用流程图来完成情节的梳理,从而拓展阅读思维,并提高阅读质量。
除了上述五种常见的思维导图外,还有流程图、桥状图等,它们不存在优劣之分,但强调恰当运用。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有效选择,还可以将各种思维导图进行组合运用,目的是提高整本书的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2]林明彦.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认知结构为视点[J].才智,2015(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