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高效教学策略探析

2023-09-06☉黄

小学生 2023年17期
关键词:椅子新课标美术

☉黄 晶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传统灌输式、单一式教学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显露出来。如何充分彰显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价值,推动高品质小学美术课堂的生成,成为当前教师热议的话题。而新课标中也对美术课堂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期望教师坚持以美育人、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美术知识的同时,强化美术素养和创造才能,能用自己的双手打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对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也应适应学生的发展,突出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健全美术课程的教学体系。

一、育人为本,促进发展

要想将核心素养与美术教学进行深度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之余,获得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主动地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立足学生长期、短期、近期、远期的发展需求,对教材进行解读,以便真正透过美术课程的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灵魂[1]。

(一)聚焦教材,强化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的教材,是教师渗透美术知识的重要载体,新课标也明确给出了教材编写建议,倡导编纂者坚持育人导向,精选教材中的素材,并优化教材的组织结构,以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能够实现从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真正强化美术素养。对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对教材上的美术知识进行解读,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要素,并透过教学目标的细化设计、教学活动的科学安排等,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从而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例如,《剪纸中的吉祥纹样》这一课中主要安排了剪纸中吉祥纹样的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吉祥纹样中表达的美好寓意、传递的深厚文化,使学生能够掌握吉祥纹样的制作方法,并利用吉祥纹样表达美好的祝福。而学生在低年级时已接触过拉花制作、团花剪纸等活动,具有一定的裁剪能力,因此能较快跟上教师的节奏,学习剪纸中吉祥纹样的制作方法。对此,教师便可从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图像识读等方面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以便在推动教学目标的落地中真正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文化意识、图像识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的育人价值。主动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解读,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并做好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安排,以便为高品质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问启思,促进师生交流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教师渗透知识的重要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单方面“教”就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才能够让学生基于活跃的课堂氛围建构美术知识。新课标也提倡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窥探美术知识的奥秘。对此,教师便可以教材上的美术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桥梁,搭建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启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剖析隐含在问题之下的美术知识,逐步提升艺术素养[2]。

例如,在《材质的美》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透过问题,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桥梁,推动美术知识的传递。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呈现两张金字塔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两张金字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问题,学生基于自己的亲身感受回答:“古代的金字塔给人厚重、沧桑的感觉,现代的金字塔给人光滑、透明的感觉。”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可继续设计问题:“为什么相同的建筑,会带给我们如此大的感觉差异?”带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在金字塔的材质上。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出示石头、水、木头等多种多样的材质,请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回答“这些材质有什么特点呢?”“你最喜欢哪种材质制作的物品”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整理不同材质带给自己的感受,体会不同材质所特有的美感。

教师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便教师与学生在“一问一答”间共同进入美术殿堂,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认识。

二、注重创造,释放潜能

新课标中倡导发现学生的个性,为学生释放创造才能提供空间。然而,许多教师仍固守陈旧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自身积累的美术知识薄弱,难以完成有意义的创造。显然,这种想法会成为阻碍学生成长的“绊脚石”。对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应主动将创造教育放在关键位置,促使学生拥有表现自我的想法,并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3]。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学生具有求新求异的天性,也喜欢创造,但是长期压抑、枯燥的学习氛围只会增加学生的惰性,降低学生创新的活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只有营造宽松、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才能够让学生放松,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充分的发散,诱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对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也要主动打破常规,采用诱导性的语言、趣味性的活动形式,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活动。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衣架的联想》一课时,教师便可透过良好氛围的营造,调动学生创新的活力。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毕加索《牛头》这一作品,请学生说一说这一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并猜猜该作品是由生活中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件生活日用品,就让我们也当一次小小的毕加索,将普普通通的衣架变成有趣的作品吧!”让学生基于扮演“毕加索”的欲望,调动联想、创新的意识。当学生认识了衣架的材质、结构特征,教师便可创建“衣架的联想”创意大赛,并向学生说明竞赛的规则、获胜的奖励等,进一步调动学生创新设计的动力,使学生主动以衣架为基础,释放创新性思维。在此案例中,戏剧性的语言、竞赛性的学习活动,有效打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放松心情中主动解放自身的思维,从而积极结合衣架展开想象和联想,强化创新意识。

(二)合作互动,强化创造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受到学习经历、成长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造能力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然而,在既往的美术课堂上学生受到过多的限制,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只能依靠自身的想法进行艺术创作,难以创作出更新颖更具创意色彩的美术作品。对此,在引导学生展开艺术创作时,教师不妨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平台,以便在集中集体的创意设想中让学生的创造力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例如,在《我设计的船》这一课中,当教师为学生介绍了浮力知识,并为学生提出“制作一艘能浮在水面上、漂亮的船”任务后,教师便对学生进行密切观察,并倾听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设想进行判断,再以互补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保障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在分好小组后,教师便请学生在组内阐述自己的想法,并倾听其他组员的意见,以便在相互探讨中统一意见,确定船的造型和制作方法。随后,小组内部再进行人员的具体分工,从而各司其职、各抒己长,加快创意制作小船的进度。

教师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拥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可以在组内交换彼此的创意想法,并在分工协作中完成美术作品的创造性制作,从而切实强化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以趣为基,调动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体系中扮演着精神支柱的角色。当学生认为学习活动有趣时,便会主动亲近课堂,积极建构知识。新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策略、学习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对美术课程形成积极印象,从而生成强烈的求知欲,更加自觉地步入美术世界[4]。

(一)巧引生活元素,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学生对未知的内容会抱有排斥、抵触的心理。当新学习的内容较为陌生时,学生就会降低学习的欲望。而学生又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与现实生活元素相关的事物,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内心放下戒备。对此,在新课标下开展美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时,为了让学生亲近课堂,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教师有必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引入相关生活元素,有效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伴随生活化的事物深度理解美术知识。

例如,在《造型别致的椅子》这一课中,教师便可应用生活中常见的“椅子”,组织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为学生展示椅子的图片,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意识到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围绕展示的椅子,教师提出“椅子由几部分组成呢?”“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请学生简单观察椅子,并说出椅子的基本组成结构。随后,教师拿出三把高低不同的椅子,组织学生试坐,并设计“三把椅子中,哪一把最合适?”“从舒适度的角度出发,椅脚、椅面和椅背的设计应当考虑哪些因素”问题,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学生指出“椅脚应当与小腿长度相当,在坐下后让小腿可以自然地落在地上,处于放松的状态”;有的学生提出“椅背最好能对颈部、腰部起到支撑作用”……紧接着,教师请学生欣赏各种各样椅子的图片,鼓励学生找出这些椅子的闪光点,并提出“自主设计一把实用、美观的椅子”的任务,请学生发散思维,参考椅子的基本结构,完成椅子的创造性设计。

教师将生活元素贯穿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美术课程的熟悉感,以便学生在卸下心理的防备中主动走入课堂,积极进行美术知识的建构。

(二)应用游戏活动,激活学习动力

在倡导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当下,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而游戏无疑对大多数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也应重视游戏活动的教学价值,为学生创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促使学生基于游戏的视角进入美术课堂,并伴随游戏的过程轻松学习美术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知识的乐趣[5]。

例如,在《猜猜我是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借助游戏的力量,活化教学的过程。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收集班级中两名学生的背面照片。在一开始上课时,教师先为学生引入“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并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根据人物背面照片,猜出具体的人物。当学生说出具体人物后,教师请学生说明原因,让学生在下意识中寻找规律。紧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抓住人物背面的特征,才能够迅速进行判断,你们想不想自己来玩这个游戏呢?如果自己来画同学背面的头部,应该要抓住哪些特征呢?”学生为了玩游戏,便会积极归纳画背面头部需要抓住的特征,并掌握简单、快速画人物背面头部的方法。

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轻松学习美术知识,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从而获得美术素养的持续性提升。

总而言之,新课标的提出为教师推进美术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仍有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到位,导致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在美术课上的体验感较差。对此,教师应自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以新课标为准绳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以便高质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椅子新课标美术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不想当椅子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看不见的椅子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离家出走的椅子
椅子会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