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应用研究

2023-09-06☉陈

小学生 2023年17期
关键词:教科书课文教材

☉陈 琳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概述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人们借助语言和文字沟通交流,同时传承科学、技术、文化,这就使得语文的学习尤为重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注重教材编写的创新与开放,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多版本教材并行的局面,在充分考虑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纲要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历时四年打造了这套语文教材。统编版语文教材很好地契合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助读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做出了全面调整,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使作者的意图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提供了重要助力,这对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而言具有显著作用,发挥了提纲挈领的作用[1]。统编版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指出,教师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及促进者,因此,统编版教材在单元导语和课文导读中更加重视指导学生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在注释及插图之中重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及文本情感表达;在资料袋及资料链接中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并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助读系统的设计充分呈现出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呈现更加丰富的内容

相较于人教版及其他版本教材而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插图的色彩、类型及方式改变非常明显,这使得助读系统更加形象生动。

(三)逻辑清晰,目的明确

首先,统编版教材的内容更加清晰,单元导读的重点是阐述单元主题;其次,向学生介绍需要掌握的重点以及学习方式,单元导读的编写在小学阶段呈现出循序上升的趋势,准确契合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价值分析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将助读系统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篇章的前后通过“辅助材料”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能够获得助读系统多层次、多角度的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将因此而变得事半功倍。

(一)明确教学方向

教师在开始正式教学之前,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能够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揭示给教师,确保教师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教科书。小学语文教科书采用分单元方式编写,每一个单元内涵盖了多样化内容,单元导语是助读系统的重要构成,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单元导语准确把握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及关键知识点,这也为教师的备课活动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和方向指引。教师在单元准备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单元主题,进而明确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课文提示语、课后相关练习、批注等助读系统能够带给学生更加全面而有效的提示。教师在助读系统的辅助引领下,能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变得更为明确,进而利用相关辅助资料完善教学准备,持续优化教学框架,精准把握教学方向及教学目标。

(二)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和探索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存在较强的局限性,教师在关注常规课程教学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和态度的培养。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预习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阶段,该阶段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升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同时能够稳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渐适应自主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的助读系统可以将教材中涉及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相关内容。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助读系统中的引导性资料深入了解文本,全面分析阅读材料的同时提升思辨能力,逐步形成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生之间配合默契程度的影响,只有师生均明确了教学目标,并共同向着既定方向努力,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语文助读系统能够将教学目标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首先,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备课环节设置的教学目标已经参考了助读系统;其次,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同样也会关注助读系统,教材中涉及的提示性问题已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在课堂听课时就能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顺利完成学习,听课也不再简单和盲目,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点内容可以精准匹配对接。助读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共同确立教学目标,师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密切地配合,教学效果也将因此而得到提升[2]。

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应用策略

(一)精准把握系统价值,引领教学目标实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并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要围绕教科书展开深度研究,重点关注助读系统的关键要素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单元导语将章节主题更加精准地呈现出来,教师围绕助读系统展开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开展预习活动。课前提示位于课文正文之前,教师与学生可以围绕主要问题展开深度思考,更好地把握所有课程教学内容,这也是助读系统的引导环节。插图也是统编版教材中助读系统的重要构成,利用插图可以将文字内容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别变得更加简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均能够得到提高。课后习题则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思考预习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单元形式编排的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部分均明确了章节的语文要素训练要求,教师分析助读系统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还需要借助助读系统完成目标构建。相较于其他版本教材而言,统编版教材有意淡化了机械性知识记忆,更加关注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语文要素提示训练点,使教学目标能够循序落实。

(二)统筹优化各个系统,塑造学生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科书涵盖了选文、练习、知识和助读等主要内容,而助读系统的模块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教师在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不同构成要素的内在关联,强化联系能够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进而推动教学目标的有序落实。选文是整个教科书的核心主体,围绕选文内容展开教学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示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助读系统的应用,将助读系统与选文系统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之逐步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并实现文化素养的稳步提升。统编版教材中引入了多样化的图片,儿童画、国画、水彩均有所呈现,这些图片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而很多教师在图片使用方面存在着频率低、范围窄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提升插图利用率,使学生的阅读意识得到根本性提升,实现审美情趣的有序发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设置了拓展阅读链接,中高年级的单元中设置了课外阅读,这使得语文教育实现了从课堂到课外的拓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将课外与课内有效联系起来,使课堂环节变得更加多样,学生的阅读量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得到了拓展。在助读系统的辅助下,学生的阅读兴趣被逐渐激活,文化视野也在不断拓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特别是很多文言文内容对学生学习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简单讲解译文,而是应该利用课外阅读拓展他们的认知,选择与课文相近的内容,实现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提升学生重视程度,引导正确使用系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教科书展开全面的研究,逐册、逐单元、逐篇地梳理整套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之中覆盖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而教师才能够围绕教学内容选择更为合适的内容与方法。教师在教科书的使用环节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教材,特别是要强调助读系统的作用,鼓励学生利用助读系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开始时利用图表或思维导图将全册的导语展示出来,带领学生围绕各个单元的内容展开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确不同章节内容以及每一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对不同章节之间联系和同个章节不同课文之间联系展开分析,将分析后的结果记录下来。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探究发现语文要素的训练点以及逐步递进的模块关系。单元导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同时向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将因此而形成更为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知识系统性学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语文选文后设置的练习题目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类型多样且具有不同的难度,教师带领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预习和复习。大多数的精读课文并没有设置课文导读,学生可以简单分辨课后题目,进而确定自己的主要思考方向并展开独立性思考,正确使用课文助读系统并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四)强化预习复习意识,发挥助读系统效能

学生同样需要对助读系统的概念、价值和构成保持清醒认知,这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准确运用助读系统[4]。当教师讲解选文并应用助读系统时,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哪些内容能够给予自己的学习活动足够的支持,学生对助读系统形成全面认识后才能够保持重视。例如,单元导读可以将语文训练点全面呈现出来,学生在阅读单元导读和课文提示语的同时能够逐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在复习的环节,学生又可以利用单元导语和课文提示语温习主要教学内容,更好地走进教材并形成全新的理解,重新翻看导语和课后习题更好地判断疑问是否得到了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以课文范文为例开展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课文范例获得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完成迁移应用,自主学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精读课文的方式获取知识,而在课文精读的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方法与技巧,他们能够将这些知识技巧有效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往往因为时间的制约而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训练机会,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开展学习与阅读活动。例如,《祖父的园子》的课程教学后设置了阅读链接,选择萧红《呼兰河传》的阅读材料并展示出萧红回忆祖父的内容,学生就可以继续阅读这部分课外内容,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新的体会和感受。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拓展学生的感受具有突出的作用,助读系统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四、结语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应用,将编者的意图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师生面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保持对助读系统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强化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更好地发挥助读系统的作用及价值,循序渐进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科书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