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导管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①

2023-09-05孙晓飞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周径溶栓下肢

张 耐,孙晓飞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介入放射科,江苏 徐州 221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好发于中风偏瘫、大手术和久坐制动等人群,急性期一般在发病的两周内[1]。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以中央型和混合型多见,可并发致命性肺栓塞,后期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2]。现阶段临床中传统的抗凝以及溶栓手段尽管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临床实践证实该手段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发生概率较高,因此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与关注[3]。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溶栓药物,与前面两代药物相比,其具有半衰期长以及纤溶活性更高的特性。本研究特对急性DVT患者行经导管rhTNK-tPA溶栓治疗,旨在探究该药物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急性DVT的救治探求新的治疗手段与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DVT患者61例。(1)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DVT;②首次且单侧发作;③病程<14d;④均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②陈旧性DVT;③存在抗凝或溶栓治疗禁忌证;④近期出现严重活动性出血;⑤对研究涉及药物过敏;⑥最近2周内曾接受过>2min的心肺复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5.67±7.23)岁,男18例,女12例,体质量指数(23.19±2.44) kg/m2,病程(7.55±2.30)d,血栓类型中央型19例,混合型11例,血栓部位左下肢16例,右下肢14例;观察组平均年龄(55.82±8.10)岁,男20例,女11例,体质量指数(23.40±2.21)kg/m2,病程(7.61±2.18)d,血栓类型中央型21例,混合型10例,血栓部位左下肢15例,右下肢16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清淡饮食、止痛等基础处置。对照组行单纯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H20060190,规格:1.0mL:5000AXa单位)1mL/12h;观察组行经导管溶栓+抗凝治疗,抗凝处置参照对照组,患肢经导管注射rhTNK-tPA(广州铭康生物,S20150001,规格:1.0×10E7IU/16mg/支)16mg,其中8mg在5min内静脉推注,其余在24h内静脉泵入,两组均持续治疗7d。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治疗后经过血管造影检查显示LDVT狭窄程度<25%,下肢疼痛、肿胀明显改善(显效),经血管造影检查显示LDVT狭窄程度25%~60%,下肢疼痛、肿胀等症有所改善(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无效)。②大小腿患健肢周径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于治疗前、7d后采用Sonoscape S9 Pro便携式彩超仪测定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③凝血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7d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mL,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④安全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90.32%,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大小腿患健肢周径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

7d后,观察组大、小腿患健肢周径差均大于对照组,其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大小腿患健肢周径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2.3 凝血功能指标

与治疗前比,7d后两组PT、APTT以及TT均升高,FDP、D-D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波动范围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情况比较

2.4 安全性评价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6.1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用药安全性情况比较[n(%)]

3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继急性心肌梗死和中风之后第三大常见的心血管疾患死亡原因,其2/3为DVT[4]。据统计,全球每年1000例成年人中就有1例急性DVT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DVT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当前DVT的防治形势不容小觑[5]。临床学者指出,长时间卧床、患有肿瘤以及妊娠等均可导致急性下肢DVT的发生[6]。倘若临床救治不及时,则随着病情的加剧会引发休克甚至是静脉性坏疽,不利于患者的预后。临床实践发现,急性DVT应将预防动脉栓塞、防止肢体丢失作为主要目标,远期则应以预防复发以及降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为主[7]。美国胸科医师学会2016年的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指南建议当症状在14d以内、机体状态尚可、预计生存期在1年以上且出血概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予以急性下肢DVT患者溶栓治疗[8]。

临床在经历了链激酶与尿激酶等第一代溶栓药物以及rt-PA等第二代溶栓药物后,当前临床已经进入第三代应用阶段,纤溶活性更高、半衰期更长是第三代药物相较前两代最为突出的特性,其该类药物能够弹丸式静脉注射,临床应用较为便捷且疗效较高[9]。该药物是目前国际上最新型、技术水平处于最前沿的溶栓药,其在急性心肌梗死等疾患中的效果也已得到临床实践的证实,但现阶段其在急性下肢DVT中的应用效果鲜少有研究报道。本研究特对急性DVT患者行rhTNK-tPA溶栓治疗,发现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90.32%,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且7d后,观察组大、小腿患健肢周径差均大于对照组,其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rhTNK-tPA治疗急性下肢DVT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大小腿患健肢周径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研究指出,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为血栓形成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故而对凝血酶的生成以及活性予以抑制,则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以及复发的概率[10]。外周血中PT、APTT、TT、FDP以及D-D含量均能够对机体的凝血功能以及状态予以反映,其中PT、APTT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指标,而FDP、D-D则能够反映纤溶活性。其中D-D是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之一,任何导致凝血酶激活的原因或者状况均会引发D-D水平的升高,因此该指标在临床被广泛用作诊断DVT的一类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7d后观察组PT、APTT以及TT均高于对照组,其FDP、D-D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说明应用rhTNK-tPA可改善急性下肢DVT患者的凝血功能,与溶栓效果保持一致。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6.13%,未见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rhTNK-tPA应用后不会对急性下肢DVT患者增加额外的毒副作用,安全系数较高,较为可靠。

综上所述,将rhTNK-tPA应用于急性下肢DVT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调节其大小腿患健肢周径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其凝血功能,安全系数较高。但关于rhTNK-tPA在急性下肢DVT治疗中的远期疗效后续还需延长随访时间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明析。

猜你喜欢

周径溶栓下肢
止血带个性化压力值在下肢手术中的探讨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