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助力“非遗”音乐传承的新路径
——以山东琴书为例

2023-09-05程屹屾

戏剧之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琴书非遗山东

程屹屾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非遗”音乐有着“中国传统活化石”之称,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中国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代表着各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现象。

建国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逐渐由人力转向机器转变,很多人抛弃传统农耕生活,投身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城乡建设、上山下乡社会的变迁,对于地方性民俗文化来说是较大的冲击,这也使得古老的传统文化逐渐落寞,有的地区间因文化的交流而发展出了新的民族音乐,但也有些文化因无人传承而消失。

本文根据山东琴书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短视频平台现状以及如何发扬山东琴书三个方面,试图总结出针对传承传统文化有效的实践方法,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

一、山东琴书发展源流

山东琴书主要流行于山东菏泽、济宁一带,为中国传统琴书之一,采用山东方言演唱,所用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200 多支。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山东琴书早期是文人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被文人称为“小曲子”,有很强的音律节奏感,一些文人雅士抚琴相和叫做“筝琴清曲”,文学性较强,例如《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断桥》。后来,“筝琴清曲”冲破了文人阶层,逐渐在民间流行,逐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节目,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一带的农村十分盛行,但仍保持着“筝琴清曲”时的文采,此时的演出多以娱乐为目的,注重唱腔的优美以及器乐的技巧。再后来,由于“小曲子”在民间日益兴盛,一些业余的玩局逐渐变成了撂地说书的职业性演唱,使用的曲调开始逐渐集中,出现了所谓的“老六门主曲”,即“上合歌”“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于是,山东琴书在演唱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音乐结构由原来的曲牌联唱,变为“凤阳歌”“垛子板”两种曲调,并穿插曲牌唱词,使其更加通俗易懂。

山东琴书分为南路与北路、东路三个派别,在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向青岛、烟台逐渐扩张,此为“东路琴书”;以济南为中心的为“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则为“南路琴书”。可以说,山东琴书的发展跨越了整个山东省。20世纪30年代,“山东琴书”伴随着曲艺迅速崛起,陆续出现了一批琴书名家,如秦德海、秦德林等,他们对山东琴书进行了传承,并且以商业性演出的形式将范围扩大到安徽、河北、江苏一带。

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但是,历史的推移、流行音乐的传播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民间文化逐渐落寞,“非遗”音乐得不到重视,新时代青年漠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愈发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非遗”音乐的山东琴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转变,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二、抖音短视频平台对山东琴书现状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平台近几年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青睐,它们以短小精悍的视频记录方法为特点,充分利用人们生活当中的碎片化时间,以旅游、美食、穿搭、摄影等日常活动作为主题,吸引人们观看。

“山东琴书”作为一种区域性较强的民间音乐,由于人们对其了解不够充分,再加上2020 年全球疫情的影响,传统的线下演出方式已然不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状况。而短视频等传播渠道的兴起,打破了空间限制,使年轻人得以加入传统文化的保护行列之中,极大程度上改变了“非遗”音乐的传播方式。

(一)“非遗”在抖音短视频中的数据

从字节跳动发布的《2021 抖音数据报告》来看,抖音已经成为国内涵盖较多知识、艺术和“非遗”内容的平台。2019 年4 月起,抖音加强了对平台传承人的流量扶持,推出“非遗合伙人”“我的家乡有民歌”等,激发了平台内大量音乐人和用户的创作热情。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1 年6 月,1557 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涵盖了其中的99.42%,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49%,累计播放量83%,传统曲艺类主播同比增长232%。2021 年3 月,抖音平台有关“非遗”的话题已有100 多个。

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山东琴书在线下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山东琴书最活跃的地带也很难找到山东琴书扎台子的演出场地。虽然山东琴书仍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受众群体,但据称线下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山东琴书的影子。

(二)对抖音短视频中的个案调查

出于好奇,笔者在抖音搜索了山东琴书的相关内容,发现有一位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的用户是现在山东琴书的传承人,在抖音平台已有5.9万粉丝,共获赞10.6 万,其中每条视频点赞量基本在4000 左右。视频内容多以山东琴书片段为主,演奏者2—3 人,故事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例如:为新冠疫情所演唱的《新婚别》,为新年演唱的《咱就这样过牛年》,以夫妻琐事为题材的《打婆婆》《夫妻争灯》等。笔者还发现,抖音中能够搜索到近几年山东琴书的纪录片及参加的传统曲艺电视节目等,并且很受欢迎,点赞量均在1 万左右,评论区也是好评如潮。可见,山东琴书在以一个新的传播渠道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在短视频平台中有一用户,名为曲艺王金龙,他是90 后的传承人代表,也是传播曲艺中受关注度最高的传承人,拥有157 万粉丝。他主要演唱“莲花落”,但基于传统对其形式进行了创新,通过以坠胡为主奏,以电子琴、电子音乐为伴奏进行演唱,其中最火的一条视频《天会黑,人会变》获得42 万点赞,引起网友强烈反响,大家纷纷翻唱模仿。可知,年轻群体与传统音乐之间并无边界,只是需要更加创新的作品内容及传播形式。

(三)短视频对传统音乐发展初探

短视频这一传播形式的出现,对于鲜为人知的“非遗”音乐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也分担了“非遗”音乐传承人的传播压力。

“非遗”音乐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将其以一种更年轻的传播渠道呈现,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对优秀音乐提供了更加辽阔的传播场所;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体人数和年龄范围。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非遗”音乐,在保持说唱音乐曲调特征的前提下,大胆地创新传播方式,革新内容,从而做到“创新型保护”。

抖音在优质艺术文化的传播方面,力度逐渐增强,各大剧院的加入实现了观众不用买门票就可以享受现场的愿望,例如2022 年4 月23 日晚国家大剧院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演出《国风雅韵——国乐之春》,为现场观众和抖音平台网友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这不仅让专业人士在疫情期间大饱眼福,还给一部分喜欢音乐但不会买票观看音乐会的人群展现了国风音乐的魅力。从准备工作、彩排到演出,平台将整个过程全部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器乐配合及指挥的重要性,让“外行人”也能看懂大型器乐合奏。抖音等平台让观众看到了国乐发展的新局面,丰富了对新国乐的理解,也使人民群众从心底相信中国传统音乐值得被期待,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三、音乐教学对山东琴书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非遗”文化而言,任何项目都要有一个传承人,但这对于传承“非遗”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考虑传承人的问题,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一般来说,传承人常存在年龄较高、数量较少、创新性不强、影响范围较小等问题,失传可能性极大。所以针对“非遗”的传承,我们需要具备较强的保护意识。

青少年一代参与保护“非遗”文化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遗文化的未来命运。学校教育也承担着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笔者认为发扬山东琴书,需要从娃娃抓起。2006 年6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通知》及《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遗”保护的传承与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基本做法是“要将优秀的文化遗产内容和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并组织参加学习”。除编入教材外,针对音乐也应采取“实践+理论”的授课方式,不仅教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还应该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非遗”文化的演奏形式及演唱特点,使学生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笔者认为,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音体美课程的重视,将“非遗”文化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认真对待,积极引进高素质教师,在教学中传播更多的传统音乐知识,使学生掌握理论,付诸实践。此外,将音体美的考核划入到考试当中,也是传承“非遗”文化的教学工作之一。

随着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日益高涨,菏泽学院音乐学院将山东琴书引进学校,特聘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李巧莲、孙明祥走进高校讲解理论,传授技艺。将“非遗”音乐带进课堂,不仅有助于它的传承,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次文化素质的提升。

从义务教育到高校,应做到学生接受的广泛性、传承学习的针对性。德智体美发展在当今时代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学校教育目标应该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方向转变。

经笔者调查,山东许多高校都有向学生提供对传统乐器及京剧、戏曲等专业进行免费学习的机会,但将山东琴书纳入高校课程的目前只有菏泽学院。笔者认为,要想大力传承山东琴书,只凭一校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山东琴书的发展几乎遍布整个山东,虽然近几年的发展以南路为主,但同样身处发展中心的济宁却没有对山东琴书的保护予以重视,济宁学院也没有对山东琴书开设专门的课程。可见,各高校对于当地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意识还有待提高。在中国知网搜索“山东琴书”,返回的结果中学术期刊仅有61 篇,学位论文仅有12 篇。显然,山东琴书的传承和发展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四、结语

我国人口素质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文化自信也在逐渐增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每个人都在付出自己的努力。对于各民族的“非遗”文化,我们时刻都在保持着敬畏感、自豪感。在互联网时代的助力下,短视频平台逐渐成熟,优秀的文化作品得以打破地域限制,将人们想要了解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传播到眼前。但是,“非遗”文化本身也应重视创新发展,以大众所喜爱,却又不失去其本质的形式,借助互联网,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传播。

观众对传统音乐依旧充满热情,社会想要传承传统文化的意愿也从未缺席,只是以前缺少一个合适的传承时机。如今,传统音乐以一种新渠道、新形式、新内容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也以一种包容开放、积极主动的方式予以欣赏,在这种相互的作用中,传统文化必然重新焕发生机。

总之,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仅靠一己之力,是难以长远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应当遵守这一时代的规律。通过“非遗+教育”“非遗+互联网”“非遗+旅游”等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做好时代的传承人。

猜你喜欢

琴书非遗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淮河琴书的现状调查及其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