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2023-09-05李鹏晨
■李鹏晨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以下简称“表演专业”),是为培养戏剧影视演员及相关行业人才而设立的艺术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需要接受表演、台词、形体、声乐、化妆、艺术概论、中外戏剧史、戏剧影视赏析等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原本应当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的课程有时会出现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情形,从而影响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当今社会又对戏剧影视演员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对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
一、表演教学现状分析
表演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课的授课地点通常是放在剧场或类似剧场的空间,课程内容大多与实训相关,考试形式与教学成果也以汇报演出为主。表演专业的学生经常自我调侃,他们不是在排练就是在去排练的路上。曾经有一位师范大学的教授提出这样一种观点:高校表演专业不应该只注重培养演员,而更应该培养优秀的表演教师,对此我尽管不认同,但也不可否认现实中我们确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专业实践而非教学研究,表演专业在教学层面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表演专业普遍缺少科学系统的教材,国内好一点的艺术院校会推出自己的校本教材,但还有不少学校的表演专业没有固定的教材,这就容易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专业课老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也因不同的老师而有所差异;其次,表演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缺乏统一的学科认识与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各自为营,没有健全的内在协作机制。我们虽然都知道戏剧、电影和电视是综合艺术,演员的表演过程也是演员表演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过去以“声、台、形、表”划分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只解决了学生各部分表演能力的单独培养问题,而没有从整体上解决学生表演能力的综合运用问题;再者,时代的进步催生出许多的新的领域和行业,如短视频、网络直播、剧本杀等。这些新的领域和行业为表演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专业融合与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表演专业的建设能否跟得上社会时代的发展?起码目前来说,当一个表演系的学生想要学习短视频拍摄,他在本专业很可能找不到这样的课程。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
(一)建设学科,聚焦演出
目前,国内大部分艺术高校为表演专业的学生开设表演、台词、形体、声乐、化妆、艺术概论、中外戏剧史、戏剧影视赏析等课程,其中以声乐、台词、形体、表演为专业核心课程。在这四门核心课程中,声乐课、台词课、形体课一不小心就会被当成歌唱课、播音课和舞蹈课。现实中,不少艺术院校都是这么做的,声乐、台词、形体分别由歌唱专业、播音专业、舞蹈专业毕业的老师教授,这些老师有的可能没有做过演员,有的或缺乏对戏剧影视学科的知识积累,结果就是他们只能以培养歌唱演员、主持人、舞蹈演员的方式来培养戏剧影视演员。表演专业的教学与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要加强戏剧影视学科建设,牢牢把握戏剧影视学科的发展规律与艺术特征,在教学团队内达成统一的学科共识,树立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沟通桥梁。当然,我们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表演、台词、形体、声乐,甚至导演、化妆、剧本创作等课程都有各自的教学规律,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想真正建立沟通桥梁,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外部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演出。通过演出,可以将表演专业各门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为表演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先决条件和现实基础。
(二)专业融合,课程整合
前面我们谈到演员的表演过程是一种表演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以“声、台、形、表”划分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只解决了表演专业学生表演能力的单独培养问题,而没有解决表演能力的综合运用问题。以形体课为例,通常情况下表演专业会在学生大一、大二阶段开设四个学期的形体课,在这短短的两年时光里,学生要至少完成两段相对完整的舞蹈作品,对于那些没有舞蹈功底的学生来说,两年的时间也就刚刚能把自己的韧带活动开,一转眼形体课就已经结课了。而在大一、大二阶段的表演课上,学生接触到的作品和练习都还比较简单,对于肢体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等到了大三、大四阶段,学生接触到了比较难的作品,对肢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形体课,学生们不得不靠自己摸索和表演课老师课外指导来完成,其在过去两年形体课中学到的知识很难得到充分运用。以“声、台、形、表”划分表演专业核心课程还会造成相同知识点重复讲授以及相同表演能力重复训练等问题。例如,在大二阶段的台词课(如台词3《戏剧、影视作品独白》和台词4《戏剧影视作品对白》)与同一阶段的表演课(表演3《文学、影视作品改编》和表演4《中国经典戏剧片断》)内容上就可能存在不少重叠,有的学生直接把在台词课上排的作品拿到表演课上回课,有的把表演课的作品搬到了台词课,有时对待同一件作品,表演老师和台词老师还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观点”,对于两种不同的观点,从艺术的角度上很难去评判对与错,但是从教学的角度上这样的情况本不应该出现。或许我们可以以演出为抓手,重新设计表演专业核心课程,我们需要打破壁垒,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同时融合其他有益专业。
三、表演教学“模块化”设计
(一)总体思路
“模块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家与经济学家赫尔伯特·西蒙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等领域。“模块化”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件东西细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立而完整的功能,这些部分可以根据需求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件新的东西,并且可以反复适用。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在将表演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前,需要了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戏剧影视演员和相关行业人才,首先,我们的课程至少应当涵盖表演专业大学四年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其次,我们的课程还应当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接轨;再次,我们的细分课程应当相对独立完整,课程与课程之间可以任意地组合,并且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最后,我们的课程必须符合教学和艺术创作规律,做到严谨科学,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
(二)具体内容
我把表演专业核心课程重新设置为六个模块,分别为基础模块、技术模块、理论模块、创作模块、应用模块和实验模块,将原先“声、台、形、表”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整合进了这六个模块,同时加入一些新的专业课程;之后,我再将这六个模块以作品演出为子单元,细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如基础模块包含观察生活练习《火车站》、想象力练习《环游世界》、形体训练《毯子功》、发音训练《四声歌》等。技术模块包含观察生活练习《火车站》、化妆技巧《老人院》、舞台格斗《武松打虎》、歌曲演唱《左手望月》、手机剪辑技巧《美食秀》等。学院可以给不同的课程单元设置不同的学时或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单元,甚至可以打破年级界限,只要修满一定的学时或学分就可以结业。表演专业的老师也需要重新统筹,老师们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固定带一届班级,而是通过单元课程面对不同的学生。每个单元课程也不一定是由一位老师授课,可以由若干位老师合作完成,例如实验模块中的子单元——话剧《恋爱的犀牛》,这个单元课程可以由表演老师、形体老师、声乐老师共同合作完成。
(三)实施步骤
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对于表演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也需要分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第一阶段,班级内的改革初探。我们可以在同一年级选择两个不同的班级,只对其中一个班级的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另一个班级正常教学,两个班级的专业课老师保持一致,对两个班级进行持续跟踪直到毕业,通过分析对比两个班级学生的专业课成绩、社会实践活动、课堂综合表现,毕业就业情况等信息,来判断“模块化”改革的实际效果;第二阶段,年级内课程与教学改革。如果第一阶段证明了“模块化”改革发挥了正向作用,那么在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全年级范围内推广这项改革措施,在诸多课程模块中,老师可以指定学生必修哪个单元,也可以指定必考哪个单元,各子单元课程可以逐步开始尝试由多位老师共同合作授课,“模块化”改革的效果同样以学生的专业课成绩、社会实践活动、课堂综合表现、毕业就业情况等信息来判断,如果一切顺利,最后一步在全专业范围内推广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