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合的思考
2023-09-05孔素琴
■孔素琴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衣食住行所需的用品不再依靠传统的手工形式进行制作,而是通过工业实现快速高效地生产。与此同时,传统的民间技艺却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册。对于广大群众来说,非遗文化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也需要群众进行保护与发展。因此本文以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希望能探索出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的路径,以此来促进非遗文化的发展,同时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
一、非遗文化及群众文化的概念
非遗文化来自民间,是人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所产生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表演、技能、工艺品、文化场所等多种形式,是各个民族在发展与延续过程中产生的宝贵财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法律保护,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的相关指导方针。非遗文化的保护需要一定的依托,在相关法律条例的基础性支持下,各地还要根据自身非遗文化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条例,加强非遗保护工作。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不仅需要放在法律层面,更需要将保护与发扬工作贯穿到群众的生活之中,非遗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是群众智慧的体现,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加更多的非遗文化元素,提高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使非遗文化在群众之间广泛流传并得到发扬。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自发产生文化行为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往往以文学艺术作为中心内容,具有业余性、广泛性、传承性、自娱性等特点。群众文化的业余性体现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以群众的个人喜好作为出发点,群众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而专业性的院团文化则是专业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具有职业性的特点。群众文化的自娱性体现在群众文化活动通常是由人们自发组织而成,成员志愿从事文化活动,并且以自娱自乐作为目的,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不考虑文化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较于专业院团,从事文化生产活动以经济效益为主。群众文化的广泛性体现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来自各个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参与者没有文化等方面的门槛限制,只要有参与意愿,就可以自身投入群众文化的活动之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场地也具有广泛性,从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场地到农村的田间地头,都可以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群众文化的广泛性同时体现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类与形式上,群众文化活动包括音乐、文学、传统民间艺术、舞蹈等多种形式,只要是群众乐于投身的文化项目,都可以作为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群众文化的传承性则体现在传统艺术与社会文化的传承上,群众文化通过不同地区的社会意识形态代代相传,非遗文化就是群众文化流传至今的成果。
二、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的意义
非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现象的背后反映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文化的积淀以及风土人情,在该社会背景下生长的人群,在与社会环境的不断互动下,在特定氛围内产生了信念与信仰,形成了观念和习俗,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非遗文化展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形式,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能够帮助群众在非遗文化的了解、学习过程中获得对非遗文化和特定文化环境的真实感受,群众通过非遗文化的桥梁理解了民族精神,体验到民族精神内核在社会文化中的体现,增强了民族自信,以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自己未来人生发展的指引。
非遗文化源自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来源于民间的非遗文化应当与群众联系更加密切,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通过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真正接触到非遗文化,改变以往非遗文化被束之高阁的情况,将非遗与群众的真实生活相联系,赋予非遗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只有让非遗文化与群众更加贴切,将非遗文化放置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群众才能切身参与其中,在现代生活与非遗的相互影响中促进非遗文化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能够在更长久的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生存,将非遗的魅力绽放在不同时代。
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与内容,在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增加非遗文化活动形式,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各地风俗人情非遗文化活动,提升当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非遗活动开展过程中,还能够挖掘民间艺人,在丰富群众文化内容的同时还能使非遗文化得到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播能够增加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部分群众会对非遗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会产生积极作用,促进群众主动加深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并会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广度,群众对于感兴趣的非遗项目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得到了发展,群众还会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去了解非遗项目,参与到非遗项目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将非遗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
在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传承人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播,在该过程中容易出现传承人管理困难的问题,传承人有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能做到与群众充分的沟通交流,有些传承人精通技术但不擅长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因此在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宣传效果不佳的问题。政府在非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实际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非遗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政府的支持不到位,有时也会导致非遗文化难以走入群众文化活动之中。
三、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通过多个主体加强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比如,加强对文化馆的运营管理。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机构与场所,文化馆需要加强对自身的运营管理,将发掘、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作为活动设计与开展的目标之一,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初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设计。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鼓励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相关的系列活动之中,以满足群众好奇心、增加艺术的美观性、加强活动的体验感等角度做好非遗文化活动的设计,在宣传好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为文化馆建立特色品牌活动,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比如,提升非遗传承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核心,非遗传承人需要对自身的责任感有较强的意识,并且对非遗项目保持着热爱,这样才能在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做好非遗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群众文化活动中加入非遗文化的成分,组织各项非遗化活动的开展,既能够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够拉近传承人与群众的距离,使其能够从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身上拓宽视野,为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使非遗文化能够得到不断创新并发扬光大。定期举办的文化活动能够促进非遗传承人改变原有的固有思维,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工匠精神。
(二)设计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我国存在多种非遗手工技艺,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手工技艺也在不断发展,如蒙古族服饰、美食、蒙古包、马具的制作,都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蒙古族的奶茶、奶豆腐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不仅是吸引味蕾的美食,也是当地独有文化的见证。各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设计相应的非遗文化活动,如可以设计剪纸、面塑制作等文化活动,向群众展示非遗文化,鼓励群众参与操作,加深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同时在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中,增强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来自不同行业的群众参与活动也能为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将手工艺融入群众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使群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不同地区拥有不同形式的艺术文化,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陕西的“秦腔”、天津的“相声”等,不同地区的社会形态通过文化艺术进行表现。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通过对非遗项目进行艺术表演来展开,展演可以在专业的演播厅、广场等地进行,也可以挑选最贴近群众的场所通过不同艺术形式演绎民间故事,同时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与时俱进,并赋予表演活动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祝福、平安、喜庆等,使其能够受到群众的喜爱。我国各个传统节日具有不同的习俗,各地之间的习俗也存在一定差别,将传统节日与非遗的传统技艺相结合,如在春节时会做寿桃、春节贴窗花等习俗,将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可以在传统节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鼓励群众参与体验非遗项目,群众在感受到节日氛围的同时,也了解与体验了非遗文化,通过良好的文化氛围向群众传播非遗文化。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并且部分体育活动已列入非遗文化遗产的名录。对于该地来说,做好体育文化活动也是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将蒙古象棋、摔跤作为活动项目,举办该类非遗体育项目的比赛,群众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非遗文化带来的民族精神,该类群众文化活动,既能够增强群众的体魄,也能够促进群众对体育文化有更深入的体验。
(三)在群众中寻找广泛的传播对象
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相融合,能够产生更丰富的文化活动,对于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来说,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帮助非遗文化找寻其发展与传播的对象,寻找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来发展非遗文化,提高非遗文化的生命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更加注重吸引青少年参与到活动之中,尤其是对于非遗文化活动来说,更需要新鲜力量融入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之中。让青少年了解非遗文化最好的方式便是让其亲身参与到非遗文化之中,使其能够在实践中体验与感悟非遗的制作过程,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走进更加真实的世界,摆脱原有的仅仅从图片文字了解非遗的弊端。青少年参与文化活动需要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引导,重视对其兴趣的培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提升。青年是非遗文化创造力的源泉,通过文化活动,青少年需要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家庭是青少年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内部环境。因此在开展非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非遗文化活动之中,使家庭成员都能了解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在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亲子之间可以展开互动交流,家长可以通过该种方式引导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需要家长带领其参加文化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幼儿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并对其有初步认识,幼儿在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
总之,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能够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向群众展示多种非遗文化的技艺,群众在欣赏、体验与操作的过程中感悟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