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传承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3-09-05康建兵
■康建兵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是教育部设置的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适应影视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设置的专业,归属艺术学门类的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融入非遗资源,既是对当前高校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导向的具体落实,也可以为本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丰厚的创作素材和研究对象。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专题摄影与制作、综合实战实训、工作室项目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专业竞赛等环节展开对非遗的选题、研究和摄影摄像制作,有助于在体系化的实践教学中促进非遗传承教育发展。
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与专业教改反思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属于特设专业的定位,使其既要紧跟影视行业发展和影视科技前沿动向,也要及时汲取和转化国家有关影视发展的部署。鉴于此,《“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后文简称《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电影发展的谋篇布局和具体要求,尤其是展望2035 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都应融入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方能为中国电影更好地培育人才。《规划》对繁荣电影创作生产的具体举措等方面做了明确详细的要求和规划,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高校作为培养影视摄影与制作本科人才的教育机构,其培养要求、路径和质量等与国家电影发展规划自然有差距和区别,但其中提出的不少措施又很贴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为“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中国电影发展培养好后备人才,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完全有必要认真研读和化用《规划》中的具体条款。笔者认为,在配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育人特点,整体上仍可以通过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来指引专业教学改革。关于这一点,《规划》中也有明确的表述,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精品战略,创作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影作品,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对影视“技”“艺”互融兼备的高要求。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是个倚重对影视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等技术应用的强实践型专业。尽管如此,这个专业除了着重要解决摄影制作什么、怎样摄影制作之外,还要厘清为何而摄影制作,即影视摄影与制作产品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从理论上讲,影视摄影与制作同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一样无所不拍。以笔者任教的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近几年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例,编导专业的毕设主要是剧情片(微电影等)和纪录片这两类创作。其中,前者的比重大,而纪录片是少数。动画专业也有部分学生以摄制微电影作为毕设作品。为何学生侧重剧情片而非纪录片?这可能跟剧情片容易创作,而纪录片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关。但如果在怎么拍方面没有娴熟的技术能力和镜头语言创新,每年毕业季的大量剧情片毕设中就难有佳作。实际上,大部分剧情片以校园友情、爱情等为主要情节,充满浓郁的学生作品气息。这不由促使笔者思考,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尤其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能否在日常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有意识地突破学生对摄制对象的认知,比如,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本地非遗资源的了解和化用。
非遗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是集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表现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传承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脉,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就非遗保护和传承做出重要指示批示。近年来,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大力强调和明确部署高等教育对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强调,高等教育阶段要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提出,要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
要将国家顶层设计从高到低落到实处,需要配合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据教育部公布的关于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南京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学本科专业。湖北大学、洛阳理工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新增“文化遗产”历史学本科专业。同样在2021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更多的高校早已开设相关的公共课,如江汉大学开设的面向全校专业的选修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大学开设的通识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等。
二、基于非遗传承教育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改意义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灵活地融入非遗资源,具有多样化的价值和意义。除了与非遗相关的新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开设之外,高校众多学科、专业中的大量课程在非遗教学方面大有可为,这对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而言同样如此。
一是当前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共42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名目共计1570项,关联3284个子项和护卫单位;五批次国家级非遗公布代表性名目、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各省级非遗传承人2万多人,各地市级非遗传承人近10万人。这些耀眼的数据展现了我国在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付出和收获,但如此庞多的非遗项目也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为非遗传承的可喜工作欢欣之余,也不得不直面日益严峻的传承危机。当前,全国各地大量的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2020年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显示,44.1%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面临传承危机,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保护”,总体态势并不乐观。非遗的传承危机还表现在有的地方对非遗做过度功利化、商业化的开发,以传承和保护之名,行商业利润赚取之实。立而不传、立而不保现象突出。因此,不仅需要动用各方力量推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需要科学的、专业化的传承和保护。在这方面,亟须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科研等优势,以深度介入对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大量的非遗项目如剪纸、制陶、铁画、纺染织绣、刺绣等手工技艺属于偏重实践的技能型、师徒口传心授型的艺术形态,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存、传承、传播和鉴赏等,越来越需要借助现代电子设备和科学技术。比如,对非遗项目的录音录像摄制、传承人口述史纪录、非遗数据库建设、非遗智慧博物馆建设、非遗网络影像展播、非遗融媒体传播等,这些都离不开对非遗本身的摄影摄像和音像作品的制作,而这正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强项所在。在当前这个社交媒体极度活跃的时代,对非遗的传承和弘扬,不得不重视对“两微一抖”非遗传播的设计和应用。要开掘和用好各类头部短视频、微博等工具进行非遗项目的分享和传播,需要对相关视频进行制作和运营。在这些方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二是可以为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包括实践教学提供丰厚的素材和研究对象。本专业倚重摄像技术本身的教学和应用,除了学习和精通专业技能外,对摄影及制作的对象本身也应做认真的、有价值的选择。比如,在毕业设计选题时,要摒除那些选题价值和研究意义不大乃至不知所云的应付式选题,不妨将目光和镜头转向大量亟顺关注和发掘的非遗资源。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国家一省一市一县四级非遗名录管理体系,各级非遗数量甚为可观,但也存在大量的非遗,尤其是地方级非遗处于立而难传、立而不传的境况。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非遗资源,有助于开掘和增进对其的传承和研究。当然,也能够起到对非遗的抢救性发掘、研究、影像记录和数据化保存等作用。
三、融入非遗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要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入非遗资源,需要立足于育人目标和专业特色,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特别是对实践教学体系本身要做科学合理的设计。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属性来看,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培养阶段的大部分课程,对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方面。第一,就课堂教学而言,本专业开设的大类基础课和专业课大都是偏重实践教学的课程,如《影视摄影基础》《影视摄像技术》《数字影像制作》《纪录片创作》《短视频设计与传播》《影视特效制作》等。这些课程在教会学生摄影摄像技术的同时,同样存在课内外实践训练,比如拍摄相关的短片作为课程作业。而像《纪录片创作》等课程,可以直接对应以非遗为题材和主题的创作。第二,通常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包含专题摄影与制作、综合实战实训、工作室项目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各个实践教学板块中均可以融入对非遗的影视摄影及制作内容。尤其可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围绕非遗展开,以实现毕业设计作品制作与非遗传承和传播的多元目标。要实现这一实践教学目标,需要围绕选定的非遗名录,就实践教学流程做统筹规划,包括对课堂策划、田野调研、脚本创作、实地拍摄和后期制作等进行体系化构建。第三,在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竞赛等赛事实践中融入对非遗的选题和创作。目前有关非遗的赛事甚为丰富。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鼓励学生以非遗元素为创作对象,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在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既能达到宣传和推广非遗的目的,又能让所创作的作品有充实和有价值的内容依托和创意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对非遗资源的融入,不妨以高校所在地或学生熟悉的地方非遗为主。有的学生选题随意、舍近求远,对身边的非遗熟视无睹,对于这种情况可做适当的引导和调整。另外,也可以多关注身边有关非遗的动态和赛事。以重庆为例,近两年来陆续举办了“巴渝工匠”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技能竞赛、重庆市职业院校非遗文旅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新非遗新故事”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学生非遗数字文创设计大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 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遗主题摄影作品大赛等。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样可以结合和融入这些赛事进行实战训练。尽管我们强调要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非遗,但要统筹好这项工作,需要本专业全体教师在思想上能够意识并予以重视,甚至在本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中就需要逐步向学生传递相关认识。比如,在大类基础课《艺术学概论》和专业拓展课《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中,可以引入和讲解非遗内容。
高校教学对非遗的传承教育和弘扬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专业教学融入非遗资源的同时,也需要与相关团体、非遗传承人、保护机构、博物馆等建立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只有多方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