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两版教材比较下《背影》教学内容的确定

2023-09-04王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背影教学内容

王柳

内容摘要:教材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相较于旧人教版,《背影》在统编本教材中被收录在散文单元,编排更加合理。单元导语清晰明了,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但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的导向性不够突出。本文通过对比《背影》助读系统在旧人教版与统编本中的异同,综合新旧两版教材的优点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体会作者与父亲之间错位的、有隔阂的爱;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由埋怨到谅解的变化;理解朴素的语言与作者情感流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旧人教版 统编本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朱自清的《背影》分别被收录于旧人教版(2006)[1](以下简称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统编本(2016)[2](以下简称新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个版本的编写意图与体例不同,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不同的导向。旧版教材与新版教材皆以“单元”为基本组织单位,单元内主要包括选文与助读系统两个部分,助读系统又包括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題、注释、插图等内容。助读系统具有引导性,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在比较的过程中分析两版教材在助读系统方面的异同,把握编者意图,有助于教师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导语分析

在旧版教材中,《背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与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李森祥的《台阶》、杨绛的《老王》以及余秋雨的《信客》共同构成一个单元。单元导语中指出该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着对普通人、弱者的关爱。这样的说明有所偏颇,就以《台阶》为例,文本内容并没有涉及到“爱”,将其收录在这个单元确有不妥。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特点是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应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3]。就表达方式而言,引导学生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是合宜的。就文学样式而言,应引导学生去揣摩散文的特点而非记叙文的特点。

在新版中,《背影》为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与汪曾祺《昆明的雨》、茅盾《白杨礼赞》、严文井《永久的生命》、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共同构成一个单元。单元导语中指出本单元的课文为不同类型的散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因此,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是本单元的重要学习任务。《背影》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将其编排至散文单元是合适的。学生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要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品的基本脉络。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即是文本的脉络所在。学生亦要学会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作品的语言和情感。《背影》一课朴素平实却深刻隽永的文字饱含作者独特的情思。因此,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亦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对比两版单元导语,能看到新版教材的进步之处。两版教材都体现了人文主题加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组织形式,但新版教材的呈现更加清晰。第一部分揭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第二部分则提示本单元要掌握的语文知识、语言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与习惯等。新版教材明确了本单元所学文体为散文,所揭示的人文主题更具有概括性,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契合散文的文体特征。

(二)预习提示分析

两个版本的预习提示均提到了要关注文本平实、朴素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品味。同时,亦提示了文本的主要情感——爱。然而新版的预习提示中仅仅引导学生去体会父子情深,对于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没有提供切入角度或思考方向。旧版的提示则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其获得深刻体会。问题一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的主要线索“背影”,为什么不正面描写父亲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引导学生深挖作者背后的用意与潜藏的情思。问题二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感动人心的力量从何而来,实则亦指向体会父子间的亲情与作者内心真实而复杂的情感。由此观之,旧教材的预习提示比新教材的预习提示更具有引导性。

(三)课后习题分析

旧版教材《背影》的课后习题有四道大题,新版的有五道大题,大题之下或设几道小问。旧版与新版的第一道大题皆是以“背影”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旧版的第一道大题之下设了三个小问题,是围绕文中对背影的不同描写所作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描写父亲的背影是何原因、有何用意,以此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隐藏于其后的情感。分析不同情况下作者眼中父亲的背影,无形之中亦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而新版的第一道大题之下只设了两个小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背影”在文中的作用作为一个小问,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但有不够具体之失,只就文章第六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提出了问题。

旧版第二、三道大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语句和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而新版将赏析文本朴素典雅的语言放置于第四道大题,第二道大题用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第三道大题则是引导学生从细节处体会父亲对作者的关心与疼爱。这两题能够提示学生去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旧版的第四道大题为选做题,选题一直指作者内心独特的情思,选题二则是文本的外延。然而新版删去了选题一,直接使选题二成为一道独立的必答大题。选题一所探讨的问题与文本密切相关,其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选题二虽然有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嫌疑,但颇具教育意义。如若非要在两者之间取其一,不如删去选题二而保留选题一,如此更契合文本的文体特征。

(四)注释分析

纵观全篇,旧版教材有23处注解,新版则有22处,两版所注解的词语稍有不同。其中,相同的词语有“背影”“差使”等18个。旧版余下五个注释“小费”“惨淡”“蹒跚”“唯”“触目伤怀”在新版中被删去,代之以“茶房”“踌躇”“警醒”“膀子”。由此可见,学生要顺利地读懂这篇文章依旧有难度。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开始流行,而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还保留着较重的文言气息。将近百年过去,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出现大量具有时代特色词语的注解合情合理,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顺利阅读文本。

(五)插图分析

旧版教材为文本配了一副插图,绘画的是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作者买橘子的背影,这里的描写朴实而细腻,是作者情感全面宣泄的一处突破口。新版教材则删除了这一插图,这实则是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朱自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所写的是他眼中父亲的背影,蕴含的是他对父亲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学生要体会这一种情感,必然要浸入他的语言文字当中。因此,为文本提供插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的是绘图者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利于学生自己透过文字去想象父亲的背影与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五方会谈”的结果[4]。文本处于中心位置,另外四方还有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文本决定了核心圈的教学内容,核心教学内容通常是文本中最有价值的语文因素。分析文本时,应从文体入手,明确不同文学样式的特色。《背影》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什么?从文体出发,散文教学理应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准确体认作者所抒发的感受[5]。

文本自作者手中诞生,作者所处的时代、所拥有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质是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编者为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课程依据。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插画等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而编者的意图又指向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教师应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遵循课程依据,依据文体和作者所处的境况解读文本,结合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一)旧版教材《背影》的教学内容

1.以四次背影为线索,理解作者聚焦背影进行写作的原因,体会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

2.聚焦关键性语句,如“聪明过分”“太聪明”等体会作者隐于其间的悔恨之情。

3.体会文本朴实简洁、典雅细致的语言风格。

(二)新版教材《背影》的教学内容

1.抓住细节,通过分析父亲的举动,理解他对作者的爱。

2.聚焦背影,理解其作为行文线索对展现作者情感的作用,并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3.抓住典型片段,体会作者对父亲情感态度由埋怨到谅解的转变,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4.聚焦关键性语句,如“聪明过分”“太聪明”等体会作者隐于其间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5.通过赏析关键语句,体会文本朴素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的语言风格。

两版教材在单元导语方面的区别较大,旧版的单元导语存在“大”“空”“缺乏概括性”等问题,而新版本教材则以文体为依据,对各文本的学习要求作了较明确的要求,指向更清晰。在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方面,两版教材各有其优缺点。旧版的预习提示具有更强的引导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聚焦背影的原因。而对于文本语言的独特风格,则两版教材的预习提示都有涉猎。阅读散文要着重把握作者独特的情感,作者情感的变化就是文本的意脉所在。两版教材各有其优缺点,综合其优点有助于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三)综合旧版教材与新版教材确定的教学内容

1.体会作者与父亲之间错位的、有隔阂的爱

叶圣陶先生曾认为文本将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达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亦有对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贴父亲心情的懊悔[6]。许多教师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影响,将文本的教学聚焦于“父爱”,重点讲授父亲跨越月台买橘子的片段,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然而,阅读一篇散文,我们不能把重点放在文本所描写的对象上,而更应该将目光聚焦于作者通过言说对象所抒发的情感,即将重点放在作者的情感上。面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作者内心一开始却并无多大的触动,甚至在心里暗笑他的迂。由此可见,父子之间的情感其实是错位的。

文本中父亲与作者之间其实并不像众多人想象的那样是极其圆满而典范的父子关系,从题目中便可分析出蛛丝马迹[7]。通常写人物会从其外貌、神态等方面入手,而作者却偏偏写了一个人的背影,这就是文本的独特之处,值得细细探究。新版教材的课后习题提示学生思考“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无疑能使学生认识到“背影”的线索作用。但是,如若将习题“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改为“文章为何要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或许更能启发学生思考作者隐藏在背影中的情愫。文章中写到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没有交代祖母因何而死,父亲的差使又为何交卸。造成作者一家落入艰难境地的“罪魁祸首”是其父亲。父亲在徐州任职时偷偷纳了一门妾,被扬州老家的潘姨太知道后赶去徐州大闹了一场,影响恶劣。加上又被查出挪用公款而革职,欠下一大笔债,祖母便是不堪此变故而病逝。受过新式教育的作者自是对父亲的所作所为难以认同,不免心生怨气。后来父亲凭借与作者上司的私交擅自领走作者的工资更是成为父子决裂的导火索,父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因此,文中写背影,实则是作者对父亲默默关注又不愿意正视他的一种复杂情感,只有父亲背对着作者时,作者的情感才能无声而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如此细致地刻画父亲的背影,是对父爱的一种回应,是对父亲的谅解,亦是自身愧疚之情的一种抒发。

2.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由埋怨到谅解的变化

文中父亲忙着帮作者照看行李,忙着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茶房好好照应作者,为作者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种种行为都体现了父亲对作者的爱显而易见,而作者一开始却对此视而不见。当“背影”第二次出现时,作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但是却怕父亲和别人看见,赶忙擦干了。作者的内心对父亲的依旧有埋怨与不理解,但是亲情的力量是无法抑制的。第三次“背影”出现时,作者对父亲的怨气已所剩无几,情感更深一层。直到最后一次“背影”出现时,历经生活洗礼的作者已全然谅解了父亲,父子之间的隔膜已被冲散,剩下的只有愧疚与自责。

3.理解朴素的语言与作者情感流露之间的关系

钱理群先生认为,背影》兼容口语与古语,是朱自清一次自觉追求现代白话文的试验,文字风格与《春》、《绿》相比,更加平实,这其实是朱自清有意为之[8]。抛开这样的写法对文学史的发展意义不说,它对于表现作者情感有何独到之处呢?作者所叙之事皆是与父亲之间发生的家庭琐事,二人之间因所生之间隙亦缺乏交流沟通。父亲犹豫再三决定送作者去车站,为作者忙前忙后,但与作者的直接交流却很少。因此,朴素平实的语言更能体现出作者与父亲之间真实的情感。

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最重要依据是文本,其次还有作者、编者、学情、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取向等。其中,教材內容的编排以及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注释、插图等对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比两版教材,发现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再综合两版教材助读系统的优点提炼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更加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父子之间错位的、有隔阂的爱,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由埋怨到谅解的变化,并理解作者虽然运用了极朴素的语言去表情达意,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其厚重的情感,语言的朴素与情感的流露之间存在强大的反差感。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

[4]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叶圣陶先生四十年前谈《背影》[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01):21+25.

[7]孙琪.解构“经典” 重构《背影》——以《背影》为例谈语文教学的“遮蔽”与“去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

[8]钱理群.“做”与“不做”之间——读朱自清的三篇散文:《绿》《背影》《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08):7-12.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背影教学内容
两个背影
背影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