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波普尔的三世界论解读《琵琶行》

2023-09-04张柯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波普尔琵琶行

张柯

内容摘要: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大多教师对此文的分析一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教参来解读,很少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思考。本文试图以波普尔的三世界理论视角来解读《琵琶行》,分析发现白居易和琵琶女现实境遇具有相似性,精神情感具有相通性,通过文学作品营造的失意之感达到了知音理解的共通世界,进而扩展了文本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波普尔 三世界论 《琵琶行》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以独特的审美视角、丰富的想象、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赢得了历代文人的赞赏与赞颂。多年来,《琵琶行》一直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和推崇。本文基于波普尔的三世界论来解读《琵琶行》,来探究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其深刻的当代价值。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人物之间的音乐艺术、人生境遇、内心感情上的三重共鸣,逐层叠加,最终汇聚成情感的高潮,激荡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作品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产生了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一.《琵琶行》教材分析现状及教学提示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备课中一定要全面、透彻地研究文本,教授课文这样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方法。备课确实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般需要弄懂作者的写作事件、写作缘由、写作方法。只有精心备好一堂课,我们才能较好地驾驭这节课,让课堂教学取得应有的成效。其实大多教师都有这个理念,即在日常教学中,要备好课,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

但是,许多老师在拿到语文教材之后,对教材的分析一般先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教参来分析课文,很少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思考和分析,文本解读局限于经验分析,缺少创意解读。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则能够使老师从更加广阔和清晰的角度来分析文字架构的世界及其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统编本上册第三单元第八篇组合课文中的第三篇自读课文。单元导读中提到“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学习提示中提到“《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因此教师在分析《琵琶行》时应重点分析两人的境遇和情感。

这首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一年(816)贬谪江州司马之后创作的。元和十年(8152)丞相武元衡遭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使刺杀,作为东宫费善大夫(陪侍太子读书的闲官),白居易激愤上疏“急请掳贼,以雪国耻”,而且当时旧官僚集团大肆抨击他潜越言事的行为,被贬江州司马。诗人在《杂感》中写道:“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

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情节发展为叙,脉络分明,层次丰富,诗前有小序以概括全诗,交待创作原委,并简介创作时间及背景。在聆听琵琶女自述自己“少小时快乐事,今漂沦憔悴”时的不幸经历时,因“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点明诗的题旨。因此在分析时也要重点关注序言部分,有助于我们了解整篇文本。

二.波普尔的三世界论阐释

卡尔·波普尔是现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涵盖了科学、历史、伦理学、宇宙学等多个领域。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凭借《科学发现的逻辑》跻身国际学术界行列,系统地提出科学知识增长问题,逐步形成了著名的证伪体系和“猜想—证伪”科学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基础上,波普尔对后现代本体论作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并提出有名的“1、2、3个世界”学说。

世界1指向物理世界,包括无机界、生物界和人工物质世界。例如宇宙的物质与能量、时空属于无机界,人、动植物属于生物界,工具、机器、书籍、艺术作品、音乐的物质基础则属于人工物质世界。世界1是客观的。因为物质对象能被其他人所体验到。它也是自主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类自身。

世界2指向人类的精神状态世界,主要有主观知识世界、意识与无意识以及创造性与意向性经验。主观知识世界包括主观认识和主观知识。意识包括知觉、思维、情感、记忆等,梦属于无意识。创造性想象经验、素质意向性经验属于创造性与意向性经验。世界2是主观的。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能被其他人所经验到。但它不是自主的,它的存在依赖于心灵的存在。

世界3指人类精神产物的客观世界,包含客观知识世界、人类智力成就和理论体系三个方面。思想内容的世界、客观意识形态被纳入客观知识世界。哲学、神学、历史、文学、艺术、工艺、技术、科学等是人类智力成就的代表。科学问题、科学知识论、科学认识论归属理论体系范畴。世界3具有客观性。它并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原本存在的事物中,而只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产生,并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形成了。它是由世界1(客观物理世界)与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衍生而来,包罗科学文化之精神内容而形成客观精神或客观认识之世界。它具有精神性和他者的独立性和自存性,具有自己的演化方式和不同于世界1物质性;它也具有客观性,表现为某种物质形式,如文,纸,声等,与世界2主观性不同,就是所有见诸客观物质世界中的精神内容,它是一个由人类精神财富组成的范畴,也是一个集中展示与提升人的创造性的天地。[1]

波普爾三个世界理论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让人们能够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看待现实世界以及未来可能的世界,让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认识论的束缚,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以更加积极地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此次研究基于波普尔的三世界论,从哲学视角来解读《琵琶行》,重点分析两人相似的境遇和情感。

(一)世界一:现实境遇的相似性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诗人从琵琶声中得知技艺高超的琵琶女同样来自京城,带有京都声的琵琶曲一下子拉近两人距离。不仅是同处江州“移船相近邀相见”的物理距离,还有两人因身份带来的阶层差异。

白居易与琵琶女现实境遇的相似性,是由其所处社会环境及生活经历所决定的。从文化语境看,他们都处于“晚唐”时代,在当时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都受到了来自封建统治阶级的限制和压制。而由于二人具有相似的遭遇和命运,因而对彼此有较多了解,并产生深厚友谊。

1.琵琶女:技艺高超陷江湖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用手指敲击琴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点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熟练自然。第二段着重描写了琵琶女音乐演奏,表现了琵琶女技艺高超。

但琵琶声的变化其实代表的是琵琶女自己人生的起落。“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女从前是京城长安歌女,师从穆、曹两位技艺高超的名师,颇受欢迎。“间关莺语花底滑”对应她少年欢乐时期。“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琵琶行》)“幽咽泉流冰下难”符合她社会动荡、备受冷落时期。“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代表她嫁作人妇、流落江湖时期。以前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现在却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嫁给商人,陷落江湖,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卖艺为生。

2.白居易:才华横溢贬江州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白居易从小才华横溢,诗文一绝,所著诗歌数十百篇,都带着讽刺和批评的意味,指出了时代的弊端,弥补了政事上的不足,为有志之士所称道,也因此流传到了皇宫之中。中进士后因文章写得好被破格提拔,在京城做官,深受皇帝器重。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元和十年七月,武元衡被土匪杀害,白居易带头上书,声讨土匪的罪行,要求尽快缉拿土匪,一雪前耻。当时的大臣们认为,白居易只是太子的随从,不是进言的臣子,所以不应该在进言之前就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恰巧,有个对白居易恨之入骨的人,对他指手画脚,说他是个纨绔子弟,惹得宰相大人不高兴,于是,就上奏皇帝,将他革职为江州刺史。圣旨一出,中书王涯上了一道奏章,说白居易有罪,不適合治理州,所以又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任江州大将军。白居易言辞不当,加上被小人嫉恨陷害,深受皇帝器重的京官一下子被贬被贬到江州浔阳城,担任清闲无权的江州司马。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江州在那时被视为“蛮瘴之地”,而诗人江州司马,虽有刺史佐史之称,但实则是个空壳,令白居易颇感讽刺。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两人都来自京城,同样才华横溢,年少成名,但怀才不遇,远离帝京。具有相似的现实境遇,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句概括了两人的悲惨境遇,“沦落”一词恰当概括了诗人和琵琶女的境遇。琵琶女不幸的生活和命运深深感染、震撼了白居易,唤起了他深埋心底、刻骨难忘的生命之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二)世界二:精神情感的相通性

在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世界里,音乐与艺术的对话和共鸣,消除了彼此的隔阂和尴尬,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通过琵琶女的讲述,诗人情感上的波澜被琵琶女的命运感召着,相似的现实境遇让两个人产生惺惺相惜之感,彼此理解,互为知己。

1.琵琶女:弹琵琶诉身世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琵琶行》)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琵琶女师从名师,年少成名,才华横溢,颇受京都贵族子弟欢迎。这段日子对琵琶女来说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期。

欢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行》)因为社会动荡,世态炎凉,年长色衰,琵琶女沦落江湖,嫁给了商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行》)琵琶女在经历了“千呼万唤”之后,才愿意“出来”,而这并非是因为她在乎自己的身份。就像“我”向往聆听仙乐般的琵琶声一样,使我感到无限的希望和痛苦,她的“千呼万唤,始得其声”是因为有满肚子“天涯沦落的恨”难以形容。无法说清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愿见人,只能将它们深深埋藏在心里。

这可以看出琵琶女其实是不幸福的。古代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商人在当时的地位最低。从前是受到贵族子弟追捧的京城女,现在嫁给了地位最低的商人成为了商人妇,心理的落差给琵琶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行》)而且商人更关心利益,不懂艺术和情感,也无法理解琵琶女的精神世界。她心里的痛苦无处诉说,只能把这种痛苦全部寄托在琵琶声中,希望遇到理解她的人。

2.白居易:闻琵琶叹人生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行》)诗人听到琵琶声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感悲凄。两个人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流落到这荒凉之地,诗人的怜悯中充满了对自己命运的悲哀,他想用一种“似诉一生不得志”的琴音来表达,仿佛也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不甘。他以一种深沉的感情,把这种无奈和悲伤都表达出来了。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在春江花朝秋月这么美好的夜晚,诗人常常一个人喝酒,不是小酌,而是“倾”,可见喝得多。可见诗人被贬江州后的心情不像序言提到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他的心情其实是矛盾的。“独倾”,独自痛饮,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因他和琵琶女一样,没有遇到理解他精神世界的人——知音。

白居易非常喜欢音乐,但在江州却难以听到令他喜欢的乐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琵琶行》)其实江州不是没有音乐,只是没有诗人喜欢的高雅音乐。正好他在送别友人时,听到了琵琶声,好像在那时听到了天籁之声,让“主人忘归客不发”,只是“移船相近邀相见”,绝妙的琵琶声和相似的遭遇让素不相识的两人相识相知。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对于在帝京在皇帝身边建言献策到如今偏远地区的闲散职务,心理落差不可谓不大。《琵琶行》是在他被贬至江州后一年写成的,通过对琵琶女子精湛的表演与其悲惨的命运的描写,来表达作家在政治上受到打击、被贬后的沮丧忧伤的心情。在此,诗人将一位琵琶女子看作是自己的知己,与她产生共鸣,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官场的浮沉、人生的忧伤都融于一炉。所以,他的作品才会有如此独特的魅力。

《琵琶行》表达了诗人被贬九江后孤独、寂寞之情,感其出身,表达了和琵琶女同病相怜之情。琵琶女的命运牵动着诗人情感的波澜,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共鸣,他发出一声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叹,表达出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同样怀才不遇,却难以遇到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人,琵琶声使得两人产生共鸣,情感上具有相通性。一句“相逢何必曾相识”安慰了多少孤独寂寞的人。

(三)世界三:文本的当代价值:

1.诗人理想诉求:知音理解的共通世界

素不相识的两人通过一首琵琶曲产生共鸣,而这份共鸣在《琵琶行》中不是单向的,封闭的,而是多层次、双向的、流动性的,主要表现为白居易与琵琶女除了在音乐艺术和人生境遇的共鸣,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感情上的共鸣。[2]琵琶声不是封闭在两人的世界中,而是通过传播引发了更多在座的人的理解。“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琵琶行》)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大家也许都体会到了琵琶女心中的隐痛。而作者创作《琵琶行》不仅是为了赠予琵琶女,《唐宋诗醇》评比诗曰:“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比兴相绪,寄托逼深。”白居易创作的《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正是这古今种种共鸣,让萍水相逢中的他们、我们彼此认识,彼此理解,彼此同情,共奏出一曲延绵千载的诗歌绝唱。

2.人类智力成就:文学、艺术、教学

洪迈《容斋随笔》云:“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歌其词章,全形于乐府,殊限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为,予窃疑之、唐世法网虽于此为宽,然乐天尝居近密,且滴官未久,必不肯采夜入独处妇入船中,相从仗酒,至于極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乐天之意,直欲虚写天涯论落之恨尔,”[3]事实上,不管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诗人都可以在琵琶女的生活经历中,发现她们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情感。他还可以用美妙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悲欢离合,从而激发出读者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马致远以此为依据,创作了元杂剧《青衫泪》,清代被蒋士辁改编为《四弦秋》,日本平安贵族对《琵琶行》更是如雷贯耳,可见《琵琶行》具有极强的艺术活力。

教学是一种超越学科知识的层面,它涉及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内容,并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现实生活世界。师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获得“共通感”,从而实现“超越对文本片面化、知识化理解而达到智慧之思的本真形态”的目标。许多教师在授课《琵琶行》时,倾向于以音乐演奏为切入点,最终以音乐表现为结局。这当然是正确的方法。我深信,音乐的描写之所以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因为它巧妙地暗示和烘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悲伤,同时也为悲伤的涤荡提供了一条突破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不仅是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叹息,更是几代不幸之人的共同心声。它是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坎坷时,更加坚定信念,勇敢前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欣赏音乐描写固然重要,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再结合现实生活体会两人的境遇和情感、理解心灵的共鸣与悲哀的宣泄,进而达到诗人期望的精神共通。

3.理论体系:当代价值

诗人和琵琶女相似的现实世界、相通的精神世界以及知音理解的共通世界三者是融通的。白居易通过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两人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连接,最后听者、读者与两人共情,达到共通世界。而通过分析这一文本发现它还有着以下的当代价值:

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但它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却是深刻的。作为诗人,他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观察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并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融入诗中。他以诗人特有的浪漫敏感、深邃细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社会生活和人物精神世界相结合的生动画面。在他笔下,“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虽有着各自的不幸遭遇和生活际遇,但都有着共同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情感。他们在遭遇不幸时痛苦地倾诉着自己的苦衷,在各自人生境遇发生变化时却又发出对命运多舛之人生境遇的慨叹。诗人以他特有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辨,向我们展示了人与命运抗争的艰难历程。

这首诗既是文学作品,也是一首历史文献,从创作到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为人们所解读、欣赏和研究。特别是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琵琶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关注、所接受、所喜爱,成为当代人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其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成就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今天人们在历史文化上学习、继承、研究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萍.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其启示[J].才智,2009(26):159-160.

[2]蒋长兰.艺术·人生·情感的三重共鸣——《琵琶行》解读[J].名作欣赏,2014,No.475(23):101-103.

[3]门立功.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赏析[J].菏泽师专学报,1995(03):41-42+15.

(作者单位:湖北省石首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波普尔琵琶行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波普尔政治哲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的危机
琵琶行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国内哲学界“历史规律的复杂性视角”研究述评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波普尔的真理观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