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与教学实践

2023-09-04张亚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原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

张亚文

内容摘要: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融入,语言本身就包涵着文化,想要良好掌握一门语言就需要了解这门语言后面所代表的文化。并且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他们所需要掌握的文化知识就越来越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许多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多种多样并且各具特色,中原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植根于中原沃土,是广大中原人民的智慧结晶。本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戏剧、世界遗产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思考了其必要性,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中原文化 文化教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在一带一路的传播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表示和文化精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好中原文化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至关重要。

一.中原文化探析

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主要区域,以河南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夏朝到宋朝的3000年间,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200多位统治者曾建都或迁入此地,正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国现存的八大古都,其中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个城市都在河南,也说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文化一直居于正统,也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本篇文章笔者选取了较为代表性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中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饮食

中国有一种说法叫“民以食为天”,说明中国人对食物非常重视,由此,中国人对烹饪也较有研究,烹饪技术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陶器的使用便可验证这一点。豫菜是中国菜系的源头,有八大菜系的“母菜”之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夏朝,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特色“中”“和”,“中”是在酸甜辣咸中求其中、平、淡,“和”指容酸甜辣咸求一味,取众家之长、兼具南北特色。而且在数千年之前的汴京,也即今天的开封,饮食文化已经非常发达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由郊外到市区的繁华景象,其中饮食元素比比皆是。最右侧的部分,驴子的身上驮着烧火做饭的木炭;汴河的旁边有各种不同规格的酒店,大规模的酒楼可以聚集上千名食客,还有卖熟食肉品、干果小吃、包子、团子、蒸饼、糖饼、茶饮的,种类繁多,络绎不绝。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宋代的商业极其发达,而且当时的人口达到了150多万,相较于当时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的伦敦人口多出了140多万。到了现代社会,较具代表性的菜点有:糖醋软溜鱼焙面、汴京烤鸭、河南蒸饺、开封灌汤包、郑州烩面、高炉烧饼、胡辣汤、开封桶子鸡、道口烧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豫菜被定为国宴菜,直到现在,国宴仍是按照豫菜为基准来烹饪的。

(二)戏剧

从夏启时便有了优伶,两汉隋唐时期洛阳是“百戏”的中心,开封创造了诸宫调、北宋杂剧来看,中国戏曲的源头在中原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有一种因为用枣木梆子打拍而得名的河南梆子被定为豫剧,豫剧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是中国地方戏曲之首,以中原官话、中州方言为基础的唱腔和念白,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它以口语化的唱词生动形象刻画出中原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特点。如《花木兰》这一曲目,讲的是在战乱的年代,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一选段唱腔选取豫东调武生所采用的[二八板],稳健有力,表现出花木兰爽朗大方的性格特征。豫剧的服侍也较为考究,样式、色彩、花纹都鲜艳夺目,体现出中原人民崇尚自然,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在人物的塑造上,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还具有观赏性、独具美感的舞蹈性,亦可根据服侍的特点来判断一个人的角色。如蟒这一礼服,男女皆可,但是这种着装体现这个人物的身份是上层贵族,这就是服侍背后所体现的等级差别。它立足于文化,展现着中原的风土人情,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符号。

(三)世界遗产

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安阳殷墟是位于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是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来洛阳前后,后历经东魏、西魏、唐、北宋等多个朝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各个佛教宗派都在龙门石窟留下了他们的主张和希冀。石窟造像组合布局和谐适度,装饰华美,与青山绿水、苍山松柏、流泉飞瀑相得益彰,其中不乏宗教、舞蹈、服侍等大量的实物史料,人与自然结合,构成了瑰丽的景色。其中著名的“龙门十二品”是魏碑书体之精髓,颇受使人喜爱,著名的诗人白居易、贾岛,印度高僧金刚智、神会之墓在落在此地,使得历史更加丰厚。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原地处天地的中心,而中原的核心则是嵩山,嵩山便有“天地之中”的称号。建筑群以儒释道三大教派为宗旨,包括观星台、太室阙、中岳庙和嵩山寺塔在内的8处11项优秀的历史建筑。是华夏文明集体劳动和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向世界展示了其丰富内涵。安阳殷墟代表了商王朝的历史文明,在那个时期,它已经具备了熟练的青铜铸造技术,造出了世界上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司母戊鼎,并且安阳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是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其影响深远,在世界考古界也具盛名,有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二.中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或载体的语言有其所表达和负载的内容,人不可能只学习内容的物质载体而将其内核抛开。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同时指出“要推荐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在对外交流中,文化的教学是非常之必要的。当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时,中原文化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能最大程度凝聚海内外华人,最能适应中国崛起。对于留学生来说,中原文化的教育是留学生教育的应有之意。教育部颁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1]对于海外学习者来说,地域文化的教学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中国,提升学習的兴趣,以便增加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不学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同时学习文化也是学生的学习,不论学生的东西是旅游、经商、学习专业,都需要文化知识的熏陶。中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一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一部分饮食习惯、对饮食的态度、烹饪的风格,比如河南地处中原,多产小麦玉米,所以饮食中多为馒头、面条;二是能够了解一些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一些直白易懂的菜名之外,还有一些菜点在名字之外有着不同的寓意,比如太学馒头、进士糕、状元饼,代表渴求求功名的愿望,也体现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比如龙凤呈祥、开花馍,则是一种祈福求利的心理映射。豫剧有着强大的故事性,独特的文化感召力。蕴含普泛性的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精神、时代精神。豫剧的中国精神在汉语国际中的应用使学习者以故事为基础,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知中国人的独特思想和精神力量,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河南地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向学习者展示了中国的绮丽风光,也带动了一些海外学习者更加向往来到中国,并且还会带动一些相关文化的发展,例如与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相关的嵩山少林寺,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游客,许多外国人就是因为喜欢少林功夫才来到了中国,学习汉语。杰克便是许多热爱中华武术中的一位,他千里迢迢从美国奔赴中国拜师学艺,成为了三丰派的第十六代传人。以上也说明,中原文化在对外交流与传播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中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教学原则

根据文化教学的目的,中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也应遵循相应的一些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语言学习的目的是更好的进行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个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文化教学。所以文化教学课堂上不能只是老师教,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文化。在学习文化之前,教师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知识背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其中。二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相结合。例如在教授豫剧这一课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豫剧的各方面知识,虽然让学生模仿演绎是很重要的部分,但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也是举足轻重的。三是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国概况课,一种是开门教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汉办开始致力于文化课的教育大纲,有写教师做了在基础汉语教材中加进了中国文化知识的内容,这种做法收到学生的欢迎。历经发展,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所提高,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认识更加清楚了,在文化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在中原文化中饮食文化的教学当中,可以把文化因素当成语言教学的内容,学习菜品的读法,或是可以把饮食作为一种话题来讨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较文化差异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实践

1.开发合理的中原文化教材

“20世纪80年代编写的教材主要是用于语言学习的汉语类教材,90年代才开始编写出版文化类教材,此后30年间,出版并用之于教学的文化教材数量有限,广泛使用的更是少数。”[2]目前市场上的教材参差不齐,比较常用的教材《发展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本》《长城汉语》等虽也涉及文化内容,但针对性不强,更不具地域特色性。“在河南省已出版的文化教材、读本中,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教材多是武术系列教材,比如《快乐武术学汉语》是为参加“汉语桥夏令营”的国际学生编写的一套汉语武术教材。”[3]其他种类编写出版的教材较少。教师在进行中原文化教学时,在没有教材的基础上就必须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使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教师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备课的内容和质量就有不确定性,难以成系统,不能满足学习者对学习地域文化的需求,所以针对地域文化教学的教材有待发展。这需要专业编写人员进行系统的工作,根据文化教学的要求以及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以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文化产品、文化习俗、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为主要内容,给学习者展现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中原文化。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從现实社会入手,将其与中国人更深层次的文化观念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认知中原文化的目标。

2.改进教法

传统的文化教学以认知学习为主,将文化作为知识,注重文化教学的内容和结果,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将文化作为行为和意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文化教学的过程。对于中原文化中饮食、戏剧、世界文化遗产的教学来说,应注重教学的过程,让学习者深度参与,产生文化认同,这就需要创新教法。在课堂上,第一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在《舌尖上的中国3》第二集中出现了胡辣汤、烩面相关信息的讲解,或者选取一些网络平台上美食博主的打卡视频,更能贴近真实的生活,让学习者有更强的代入感。河南电视台每年都会有大量与豫剧相关的节目播出,如老牌节目《梨园春》,或是河南电视台举办的各种晚会中的豫剧片段,场面热闹非凡,让学习者初步了解豫剧的扮相与唱法。第二,可以让学生自己角色扮演,在豫剧文化的教学中,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模仿演唱,除此之外,也要注意交际文化,如怎么叫好。在饮食文化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情景,分组表演,如何进行点餐,如何使用餐具,餐桌礼仪,结账文化。这些的练习不仅使学习者了解中原饮食,也是学习者对自己国家饮食文化进行对比思考,还提高了汉语表达能力,实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结合。第三,教师在课后可以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中原美食烹饪大赛;将豫剧进行改编,穿上戏服,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排练一边学习,进行戏曲演唱比赛;第四,针对来华留学生,课后可以组织实地相关考察,去安阳殷墟博物馆近距离感受甲骨文,去洛阳龙门石窟触摸石刻艺术,进行一次聚餐活动,体会点餐、结账、真正的中原美食。这些活动让学习者有了历史体验、文化体验、旅游体验、世俗体验、审美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使其进一步了解中原文化。有了真实的体验,学习者也能学习更加地道的汉语知识,在环境中感悟语言,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中原文化是中原人民历经数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提升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不仅需要牢牢把握文化教学的原则,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习者在行动中掌握汉语,在真实情境中更加灵活的运用汉语,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2]曹爽.河南高校留学生地方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问题[J].高教学刊,2019,No.105(09):22-24.DOI:10.19980/j.cn23-1 593/g4.2019.09.007.

[3]李泉,孙莹.中国文化教学新思路:内容当地化、方法故事化[J].语言文字应用,2023,No.125(01):33-44.DOI:10.16499/ j.cnki.1003-5397.2023.01.002.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
试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于中原文化传承和动漫形象品牌的有效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