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与乐的融合中深化古筝教学
2023-09-04冯霞
冯霞
【关键词】中学音乐;筝乐教学;诗词解读;诗乐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9-0095-02
古筝乐曲和诗词歌赋都承载着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内容选材、情感意蕴、声音韵律、审美旨趣方面都有着相和相通的契合之处,这为古筝音乐教学中思考实践诗词与筝乐的互鉴互融之道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将古诗词作为理解筝乐内涵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筝技、筝情和筝意,在诗与乐的互鉴互融中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可以为丰富筝乐教学课堂样态提供新的探索路径。
1.以诗解乐:引导学生把握筝乐与诗词在情感与意蕴上的相和相通
筝乐和诗词在情感上是相和相通的,意境上是相生相胜的。因此,在教学实践时,笔者尝试采取“以诗解乐”的技巧,帮助学生通过理解诗歌的方式去理解筝曲情感。首先,通过对诗词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的介绍来把握诗歌的情感,营建课堂的情境,以支撑师生后面的教学活动环节;其次,通过对诗词情感意境、筝曲技巧和作品表现进行对照赏析,引发情感体验上的共鸣,这个环节可以是对筝曲情感、技巧、意境等全面的、笼统的赏析,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对筝曲内涵的把握与理解。
例如,笔者在给高二学生教授筝曲《春江花月夜》时,首先带领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其次,从音律的角度赏析诗歌,帮助学生认识到《春江花月夜》每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其中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韵律婉转悠扬。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富有韵律和音乐美,音韵变化又与诗人情感起伏相切合,可谓音意声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最后,从筝曲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春江花月夜》传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等小标题的具体内涵,把握乐曲以“鱼咬尾”式的逐级推进,并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其演奏清幽典雅、轻快细腻,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借助诗词,学生赏析出筝曲《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悲慨激荡又含蕴隽永的音乐风格,为教授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技巧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2.以韵促教:引导学生探索诗词吟咏和筝乐弹唱在声韵上的互融互补
筝曲和现代歌曲、西洋乐曲不同,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和节奏,对于习惯聆听流行歌曲的学生来说,较难欣赏、感受其节奏气韵。而这一教学难点恰恰可以通过诗词吟咏的方式来进行突破。在古筝曲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融入古诗词赏析、吟咏、演唱等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利用中国诗词“每自度曲,亦解其声”“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的音律特点,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句读的读音及韵律,乐曲与声韵相和;指导学生在演唱筝曲时也要充分考虑诗词吟唱时的情感节奏等,做到词曲相融互鉴。
例如,小令《杏花天影》仅58个字,通过写当地实有之物和咏当地曾有之事来引发羁旅怀人之思,有着鲜明浓郁的情感内涵,与该词的情感相和,筝曲采用了民族调式,以此来演绎诗词情感并体现词意的感性与婉约之美。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明确诗词段落、写法与筝曲演奏技法、小节的对应部分;而后进行师生、生生等的对话来共振情境,以加深、拓宽学生对诗词和筝乐的理解及演奏、赏析技巧的把握;接下来,教师通过诗词吟唱和配乐吟唱示范来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吟唱和配乐吟唱。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在声音、乐曲的高低、快慢、长短、气息等方面的变化上。
3.审美反哺:引导学生赏析筝乐和诗词在审美旨趣上的相应相和
诗词能够推动筝乐教学的开展,而筝乐教学反过来也可以对诗词教学产生促进作用,因为二者的审美旨趣是相应相和的。诗词与筝乐在审美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情感相应、动静相宜、含蓄蕴藉、刚柔并济等。因此,在诗词教学时,可以以筝乐为辅,引领學生体会诗歌的情志。
笔者曾与语文教师合作,开发了以筝乐辅助诗词教学的课例。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语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中景物的描写。然后,运用筝曲中泛音、慢板和快板的手法去理解文字中静景与动景的奥义,从而体会到《枫桥夜泊》中动静之间的转换与互融,并进一步深入体会其含蓄蕴藉的意境美。
在古筝教学中,笔者努力践行“融创”教育理念,以诗乐互“融”互鉴,“创”筝乐教学的新形式,尝试将古诗词作为理解筝乐内涵的一把钥匙,从二者的内容取材、情感意蕴、内涵表达、审美旨趣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筝技、筝情和筝意,在诗与乐的互鉴互融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从而更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立德树人融入音乐教育之中。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