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2023-09-04董仕雪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成因及对策攻击行为未成年人

董仕雪

摘   要:攻击行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易造成心理障碍,影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通过了解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现状,分析其攻击行为的成因,提出改变家长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教育实效,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心理辅导,培养良好品德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少和杜绝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发生,为他们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未成年人;攻击行为;成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1/24-0056-04

攻击行为是一种在未成年人身上比较常见的不良社会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攻击、威胁、辱骂他人,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采取攻击行为的未成年人,在攻击过程和采取攻击行为之后所感受到的愉悦心理和满足感,令他们很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习惯,导致经常发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心理障碍,影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不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研究,以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一、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现状

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为:抢同伴的东西,经常打人,破坏公物或破坏他人的物品等。在小学阶段,不少学生都经历过被攻击或采取攻击行为;情节轻微的攻击行为有辱骂他人等,情节严重的攻击行为有打架等。这些攻击行为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学业的进步极为不利,造成如情绪失控、厌学等心理问题;更容易养成带有攻击性的个性倾向,这种攻击性的个性倾向一旦形成,将会直接影响孩子形成优秀人格。

(一)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常发地点和情境条件

在学校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常常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闹起矛盾,进而采取攻击行为。如同学之间无意的碰撞,一两句不礼貌的话,分发作业本掉到地上,或由游戏演变成冲突等。而攻击行为经常发生在老师和家长不在场的时候,如下课时间,上学放学路上,洗手间等。

(二)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

未成年人常见的攻击行为方式有:抢同伴的东西,打人,破坏公物或破坏他人的物品,如乱涂同学的书本作业、推翻别人的桌椅、取绰号、骂人、打架等。而且经常由无意的碰撞等小事升级为对骂,直至扭打在一起。

(三)有攻击行为的未成年人的特点

未成年人都有不服输的特点,心理上都想胜人一筹。经常采取攻击行为的孩子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为明显。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等方面,而且对老师的教育听不进去。另外,这些学生往往是班级里比较调皮的孩子。

二、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成因

每一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好的,他们不是生来就喜欢攻击别人,一般情况下他们能和睦共处。但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强,他们善于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表现出来。目前,在我们这个法制健全、文明道德、生活安定的社會里,孩子看到现实中人们攻击行为的机会相当少。但是,由于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棍棒教育”,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外界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的存在,未成年人发生攻击行为的机率有所增加。

(一)家长采取“棍棒教育”是未成年人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家长的“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学生,通常是有攻击行为的。当这些家长认为孩子犯了错的时候,并不进行说理教育,只是打骂孩子。孩子被家长“修理”之后,口服心不服,敢怒不敢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同学之间偶发的矛盾就成了导火线,他们把对家长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导致攻击行为发生。其实,家长的打骂并不能消除或减少孩子的过错,打骂只是家长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的方式。事实上,家长的态度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未成年人把家长对他的行为方式用在同学身上,导致攻击行为一再延续、扩散。另外,有个别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吃亏,教孩子:谁欺负你,就打回去。这种教育,使未成年人误认为攻击行为可以建立威信、巩固地位,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番话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启蒙教育在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是未成年人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压力过大是攻击行为的成因之一

“减压、减负”的话题和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是未成年人肩上的担子一天也没减轻过。这担子一共有三副:

一是漫长的学习时间。二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尽管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三令五申,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减少。看看孩子们五花八门的握笔姿势和飞快的书写速度,就知道他们已经做了太多毫无疑义的练习、作业。三是沉重的思想负担。在农村,不少家长把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认为考上重点中学才有出路。孩子们带着父母的叮嘱回到学校,又面对着老师的循循善诱:争取好成绩,为班争光、为校争光……要应付每个学期的质量抽测、全镇统考统改、每个单元的月测,老师们别无选择地把学生考试成绩放在首位。

这三副担子重重地压在学生身上,部分学生承受不了这种压力,逐渐产生紧张、畏惧情绪,以及挫败感。这种情况下,采取攻击行为很容易让他们感到痛快、心理平衡,成为不良发泄渠道。因此,压力过大也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外界不良影响是攻击行为的成因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人接触外界事物越来越多,他们可以通过影视、网络和电子游戏看到大量的攻击行为。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小,对外界事物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这些宣扬暴力的影视题材、网络游戏、口袋书籍等津津乐道,并经常模仿影片中的打斗场面,以此为乐。这样,部分未成年人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攻击。这类学生在班级里常常宣扬上述内容,并引以为荣,身边围绕着一个又一个同样缺乏辨别能力的同学,成了同学眼中“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在课余活动中模仿所看到的攻击行为,并逐渐将这种模仿演变成习惯性行为,不知不觉地对他人使用了攻击行为。

三、矫正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对策

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矫正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让他们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改变家长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1.改变家长的批评教育方式。班杜拉关于儿童模仿学习的研究表明,儿童看了真人的攻击行为后更容易模仿特定的行为或方式。那么,教师应该向家长宣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特别是要告诫那些动辄打骂子女采取“棍棒教育”的父母,这么做,首先,会使子女受到筋骨皮肉和心灵的伤害;其次,无助于子女改正失当、错误的行为;最后,子女在遭受痛苦的同时,也因为看到了家长的行为而学会了模仿,并在以后条件具备的场景里实施。

事实上,小学生之间发生交往矛盾时,先沉不住气而骂人、打人的孩子,其动作方式是与其父母打骂他的动作方式相似的。所以,家长对孩子实行打骂教育是很冒险的。因为,一方面打骂不能瓦解已形成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孩子使用暴力就等于教会孩子采取攻击行为。

2.倾听孩子心声,正确引导孩子。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孩子们每天过着枯燥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做着没完没了的作业,心灵也逐渐闭锁了。家长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成长的烦恼,给他们一片放飞心灵的蓝天。另外,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与同学友好相处,受到不礼貌对待时要学会正确应对,必要时可以请同学、老师帮助,学会保护自己。所以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是矫正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对策。

(二)提高教育实效,减轻学生负担

1.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减轻学生压力。减轻学生压力,首先要去掉学生肩上的三副担子。第一,科学地安排未成年人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睡眠、玩耍甚至空想的时间,有自由的空间,想象力才能插上翅膀自由飞翔。第二,真正、彻底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那些所谓以抄代思考、以抄代练习的作业消灭。第三,家长、老师应该以发展的、全面的目光看待学生,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2.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功能和促进功能,评价标准不变,一切改革都难落到实处。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不以考分和名次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增添综合素质的考查。这样可以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3.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减轻学生负担,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与选择权利。为此,应当加强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由地选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发挥其个性特点。

例如:允许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等形式选择考试内容;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重新完成一份內容不同的试卷;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工具书;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合作任务的伙伴等。

这样不仅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各项学习活动之中,还可以让他们施展才能、提高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需要靠攻击别人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获得成功感。所以,减轻学生压力,让他们轻松地学习,是矫正攻击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对策。

(三)健全法律法规,净化社会环境

对小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其中的“关爱”与“说理”的操行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为了培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也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结合”教育网络,限制和禁止未成年人接触带有攻击行为的影视片和电子游戏。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经营学习用品店铺的管理,对于利用店铺夹层、暗室安置电玩设备,藏容小学生的经营者,予以严厉处罚。

(四)加强心理辅导,培养良好品德

1.保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为使未成年人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促使其远离攻击行为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教育者应当做到: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不管是攻击行为的主动方还是被动方,都能够受到教育,保持良好心理素质。

2.培养良好品德。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学校、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知、情、意、行矛盾运动的过程。未成年人良好品德的培养,教育者应当掌握如说服、角色扮演、榜样学习、奖励惩罚、小组道德讨论等方式方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正面引导教育,让孩子们都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坏处。另外,教育工作者还要注意未成年人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养成良好品德的目的。这也是矫正未成年人攻击行为又一个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家长的粗暴教育方式、压力过大、外界不良影响等因素有关,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该联合起来,采取减轻负担、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少和杜绝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发生,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志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行动研究[J].江苏教育,2021,(67):58~60.

[2]邱育华.尊重差异,与真实而独特的“人”相遇——影响学生攻击行为的性别教育途径和策略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7):56~58.

[3]杨明翠,顾卫红,殷志琴,陆亚红.多种角度,解读学生攻击性行为[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4,(Z1):29~33.

[4]周广东,周广敏.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19(05):620~627.

猜你喜欢

成因及对策攻击行为未成年人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浅谈初中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