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3-09-03赵伯艳任文杰曾淑秀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赵伯艳 任文杰 曾淑秀

摘要:社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防控中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社区风险治理成为当下的热门议题。本文借助CiteSpace计量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学术论文进行关键词词频、聚类、中心中介性和突现性分析,发现社区风险防控、韧性社区建设成为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的研究重点。根据分析结果绘制出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图谱分析显示,学术界对社区风险治理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研究聚焦在以多元参与和层级联动为主要内容的治理结构、以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治理对象、以社区应急管理和韧性社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模式三大方面,社区风险治理呈现出结构复合、对象并重、模式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社区风险治理;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不仅有城市容纳问题、不均衡发展和社会阶层分裂以及城乡对比度的持续增高等发展性挑战,[1]更有地震、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风险。突发性风险因其难以预测、不确定性强,影响巨大。不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2008年的南方雪灾及汶川地震,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尤其是2019年末以来的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2]我國为抗击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党中央强调“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3]这更显现出社区风险治理的重要性。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和中国治理的末梢,社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

社区风险治理受到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视角逐渐多元,累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图谱分析提供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对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现状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厘清当前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建构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知识图谱,不仅是对中国社区风险治理问题的积极反思,亦有助于持续探索和推进中国社区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旨在对社会科学领域中高质量的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论文以质量较高著称,在社会科学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因此本文选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为了保证最大范围检索到“社区风险治理”的相关文献,提高“社区风险治理”相关文献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本文根据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特点并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最终确定选取“社区风险”“社区灾害”“社区危机”“社区突发事件”“社区公共突发事件”“社区安全”“社区防灾”“社区减灾”“社区应急”“社区韧性”“社区抗逆力”“社区弹性”共12个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30日,共计得到580篇相关文献。通过对这580篇文献的摘要和关键词阅读进行人工筛除,将报纸等非研究型文献剔除后,最终得到381篇文献作为最终研究样本,以此作为可视化分析的数据源。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CiteSpace(V.5.7.R5W)软件分析工具来进行文献信息抓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述评。CiteSpace软件分析工具将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信息可视化法三种方法结合使用,兼顾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对研究对象进行探讨,而这也符合当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选用趋势。在国内社区治理和风险治理研究相关领域,CiteSpace软件被用来分析国内外社区治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城市风险治理等研究领域。

本文将在CiteSpace软件图谱可视化呈现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进行分析:(1)从发表文献的数量和学科期刊角度,分析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总体现状;(2)对关键词共现及聚类进行分析,探究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主题分布。(3)对关键词突现进行分析,探究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前沿内容。

二、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年度发文分布

统计2000年-2021年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文献量并绘制文献量变化折线图(见图1)。通过分析年度发文分布变化情况可以窥见社区风险治理所经历的阶段、热度和关注度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学界在关于社区风险治理研究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波动发展、总体增长的特点。具体来看,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2007年的萌芽探索期,发文量少,年际增幅在10篇以内,说明这个阶段学界对社区风险治理的关注度低;第二阶段是2008年—2012年的缓慢增长期,共有文献80篇,发文量逐年上升,由于这个阶段处在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的时期,学界开始慢慢关注并探讨社区风险治理的相关议题,以求理论和现实的对接;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今的波动发展期,这个阶段共有文献274篇,发文数量呈现波动增长、总体较多的特点,相较前两个阶段的发文量有明显的增多,受社区治理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国家治理重心不断下移、社区风险事件高频发生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一阶段社区风险治理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在2021年发文量达到历年最大值70篇。

(二)学科类别分布

从发文量看,虽然刊发社区风险治理的期刊种类较多,但是发文量及发文占比却并不高,表明刊发社区风险治理论文的期刊还是比较分散的,在社区风险治理研究领域尚未出现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

从期刊学科类别看,社区风险治理研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

三、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概念提取

1. 研究重点  对研究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一窥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运用CiteSpace可以得到社区风险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图谱中共有269个网络节点,456条连线,密度为0.0127,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即Q值为0.7289,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为0.9047。其中,Modularity值表示网络图谱模块化的评价指标,一个图谱中的Modularity值越接近1则可认定该网络图谱所获得的聚类效果就越优秀,若Q大于0.3,则表明获得的网络视图的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是用来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只要其数值在0.5以上则可认定聚类的结果是合理的。[4]通过比较此聚类图谱实际参数值与临界值,可以发现社区风险关键词聚类图谱的聚类效果较显著。

2.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是指学界在科学研究中最先进、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或领域。通过对研究前沿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而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创新。笔者使用CiteSpace的突现性检测功能,可以发现10个具有突变性质的关键词,通过总结分析这些关键词可以一窥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前沿趋势。将突现关键词进行整理(见表2),通过分析突现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年限特征和相似程度等,可以发现近五年来社区风险治理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社区韧性方面。社区韧性的关键词包括:“韧性”“社区韧性”“韧性社区”,其突出强度分别为2.11、2.73、2.02。

通过锁定和分析以上研究重点和研究前沿中文献的文本内容,可以勾勒出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知识图谱。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知识图谱的核心内容包括结构、对象、模式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其中,结构主要包括横向的多元参与和纵向的层级联动,发展趋势呈现出复合样态;对象主要包括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呈现出二者并重的发展样态;模式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和韧性治理,两种模式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二)内容阐释

1.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  随着国家治理重心的下移,社区作为风险感知和应对处置的基本单元,其风险治理结构和能力关乎基层稳定。在乡村社区风险治理中,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域治理结构在乡村场域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5]少数的村落精英作为重要的乡村治理力量,在乡村社区风险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6]城市社区因其人口众多、资源集中等因素,因而更容易受到风险的打击,也更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一方面,在城市社区场域中建构以及时共享的互动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为原则,以政府、社会力量、医疗机构、居民等多元主体为核心的协同网络治理体系来应对社区风险;[7]另一方面,可以建构出“区域-城市-社区”多层级联动结构,打通上下级信息、资源等渠道,创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内外部联动以提升城市社区风险治理能力。[8]

不论是乡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影响着社区风险治理的决策机制。而社会风险治理的结构和决策机制是影响其效能的关键性因素。对于社区风险治理决策机制的研究,大多都是围绕事前预警监测机制、事中应急处置机制和事后的学习总结机制展开。预警监测机制的作用主要是获取风险信息,只有尽可能全面快速地获取信息,才能保证决策和应对风险的最快速度。因此,建构以沟通渠道、发布平台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是保障预警监测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应急处置机制主要针对社区风险采取紧急决策和措施以化解风险和应对危机。在此过程中有不同主体就自身利益或主张等进行博弈,因此应急处置机制以凝聚共识从而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协同为关键议题。学习总结机制是社区在应对危机和化解风险后根据实际决策、处置措施并对整个社区风险决策和行动的过程进行复盘,回顾总结有益经验并反思不足,以不断完善社区风险治理的决策机制。总的来看,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结构和决策機制作为社区风险治理的关键性要素,影响着其效能的发挥。因而要构建和不断完善稳定、灵活和高效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以最大化发挥社区风险治理的效能。

2.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性、突发性等特点,对社区风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两个方面。

在防灾减灾方面,一方面是将社区减灾视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其供给方式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多元参与”的社区减灾模式应该强调在全面参与原则上的公私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仅需要建设协同互通的信息系统,还需要增强各个主体参与的自觉性、提升主体的减灾能力以及促进“理解、包容、自觉”的减灾氛围的形成。[9]另有学者深入研究社区减灾中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不仅要在权力上有一定的让渡,而且在资源上亦应给予支持。[10]也有学者基于“吸纳式”和“合作式”两种供给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考核压力大小、事权财权匹配与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社区减灾供给模式的选择。[11]另一方面是关于结构式减灾和非结构式减灾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以技术规范、防灾工程为核心、强调与灾害抗争的结构式减灾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以社会结构性方法增强减灾能力为核心、强调与灾害共存的非结构式减灾正在逐步成为减灾政策新趋势。[12, 13]

在公共卫生方面,一方面是以社区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切入点、以“韧性社区”和“风险社会”为主要理论视角来探讨我国社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社区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调全周期管理、适应环境、自我组织、灵活调整、学习反思等维度的韧性社区进入大家的视野,逐步成为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新趋势。有学者认为顶层设计、社区生态、持续学习、科技赋能是韧性社区的主要维度亦是建设韧性社区的主要方向。[14]还有学者认为社区韧性是社区应对风险的重要能力,其主要依赖于社区结构的动态调适与社区功能的复合程度。[15]在风险社会视角下,有学者讨论了风险社会下应该如何发挥居民作用以建构防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社区治理共同体,[16]还有学者认为公共卫生危机下社区的治理意识、主体、机制和能力关乎着社区风险规避和治理的逻辑。[17]也有学者另辟蹊径,基于风险社会视角认为封闭社区可以满足居民对安全感的诉求因此在风险社会中尤其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现实价值更为凸显。[18]

另一方面是关于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发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可以巩固完善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19]有学者将互联网和社区网格化管理结合起来,认为建构全流程、全周期、全方位的“互联网+”社区管理平台可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20]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加强协同治理,借助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建构管理、识别、发力、防控、服务的全周期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1]与此同时,加强党建引领,促进社区主体协作,依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亦是势在必行。[22]

3.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的模式  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的模式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防范和处置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研究,二是以适应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韧性治理研究。

在应急管理研究方面,主要有技术赋能、案例分析、模式建构三个方面的研究。在技术赋能方面,有部分学者探讨社交媒体[23]和非政府组织[24]在社区应急响应、处置、恢复等阶段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智慧社区”的智能技术[25]以及“网格化管理”的治理技术[26]可以有效地加强社区应急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应急管理流程、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在案例分析方面,主要是对典型性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经验或解决其问题。比如有学者对乌鲁木齐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预警能力、公民意识、救援队伍、信息公开是完善社区应急管理的重要维度;[27]还有学者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切入点,通过民族志的方法对多个社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多元自治结构、志愿者应急队伍、应急知识宣传、临时应急空间以及共同体文化是完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重点。[28]也有学者就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区应急志愿者进行质性研究,认为组织及个体的自我定位最为内在因素深刻影响社区应急志愿组织及志愿者的行动。[29]在模式建构方面,主要是基于治理理论和智慧社区理念进行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建构,有学者认为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应该具备广泛协同的治理平台、及时共享的互动关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模式;[7]有学者从整体性组织、智能化平台、匹配性资源、科学化过程等维度建构了智慧社区的应急管理模式;[30]还有的学者将合作治理和数字化赋能结合起来,从结构、资源、心理角度对社区应急管理进行赋能,建构出以政府、基层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为核心主体,以协调、互动、保障、文化为主要机制的数字化赋能社区应急管理模式。[31]

在韧性治理研究方面,主要有概念内涵、评估测度、建设对策三个方面的研究。在概念内涵上,一方面是对国外韧性社区概念的综述研究,有学者对国外韧性社区的概念内涵进行梳理,将其总结为能力、过程和目标三个方面;[32]一方面是对国内韧性社区内涵的分析探讨,有学者从物理、生态、社区成员三个维度将韧性社区内涵概括为抗逆力、恢复力、自治力。[33]在评估测度上涉及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两个方面。有学者从灾害危机情境的应急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以物理、人口、制度、经济四维度为核心的韧性社区评估指标体系。[34]对于评估方法的研究既有对国外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及本土化改造研究,又有自主建构评估方法的尝试。有学者通过对评估韧性社区的4R模型、CDRF模型和DORP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認为这些模型多聚焦于静态分析,在动态过程分析上不足,不适用于我国社区韧性的评估;[35]也有学者借鉴TOPSIS评价方法建构韧性评估模型对城市和乡村不同地区的社区韧性进行了比较。[36]在韧性社区建设对策研究方面,主要围绕维度、问题和对策展开。韧性社区建设的维度研究集中在韧性社区“所需的能力和资本”以及“应具备的功能和特性”上,有学者基于建构主义将韧性社区的建设维度划分为社会、经济、人类、物资、自然五大类;[37]韧性社区建设的问题研究大都是普遍意义上的探讨,有学者认为当前韧性社区建设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政社关系模糊、居民参与缺失等问题;[38]韧性社区建设的对策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对策建议,有学者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韧性社区建设与治理需要纳入国家战略、凝聚各方力量、重视社区资本、打造智慧社区。[39]也有学者结合智慧社区理念,认为加强制度设计、提升技术水平、完善治理模式有助于增强智慧社区的韧性。[40]

(三)趋势分析

通过对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重点的分析和探讨,总结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研究上呈现多元参与和层级联动复合的趋势;对象研究上呈现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并重的趋势;模式研究上呈现应急管理和韧性社区融合的趋势。

1.多元参与和层级联动复合  社区风险治理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单打独斗”,任何单一主体都无法有效完成对社区风险的有效治理。因此不论从学术研究上还是从政策实践上,都在加快构建以社区主体参与和合作为核心的社区共同体,以求有效防治社区风险。除了横向参与和合作,对构建“社区-城市-区域”纵向层级联动机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纵向层级联动可以有效地整合、调配城市或是区域资源以应对社区风险,起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中国社区风险治理已经呈现出多元参与和层级联动结合的趋势。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社区风险防治既需要社区层面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也需要上级政府机构给予各种资源保障、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未来应继续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中国社区风险治理体系建设。[41-43]

2.防災减灾和公共卫生并重  社区面临的风险种类多样,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两大方面。在社区风险的防范和治理上,以往的研究更侧重于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如社区抗震能力、防洪能力、防火能力等应对突发灾害或者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建设基础设施、防灾工程等工程学视角和公私协同、多元参与的管理学视角。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使得社区公共卫生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展开的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建设什么”“怎么建设”“如何评估”等主题,丰富了社区风险治理的内容。至此,社区风险治理研究主题从以往侧重以自然灾害和事故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减灾转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和防灾减灾并重。

3.应急管理和韧性社区融合  长期以来,中国社区风险治理模式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应急管理方面,其主要内容在于防范和处置风险,主要基于治理理论和智慧社区理念对社区应急管理模式进行建构,一方面认为社区应急管理应该融合政府、基层组织、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合作治理风险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强调技术赋能社区应急管理,认为智慧社区的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可以和网格化管理的治理技术有效结合以加强社区应急管理水平。近年来,社区风险类型多样、影响叠加、传播快速,使得以应急预防和处置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作用受限,社区风险治理的理念随之更新为以适应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韧性社区建设。韧性社区理念虽然发端于国外,但是与国内历来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异曲同工,因而逐渐获得认可和推崇。当前国内相关研究致力于探索韧性社区的本土化和应用。未来应该在符合中国实践特点的基础上融合应急管理和韧性社区之长,创新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区风险治理模式。

四、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前沿展望

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和突显情况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重点内容,并总结了其二十多年的发展趋势。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复合性、内容多样化、学科融合性以及研究方法科学化等显著特点。尽管学术界对社区风险治理的研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研究不足。例如对社区风险治理的内驱动力关注不足、研究成果零散、研究主题不聚焦等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社区风险治理研究前沿进行展望,认为今后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要不断强调多元参与,完善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多样性;重视公共安全,体现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整体性;结合风险防治,实现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连续性。

(一)强调多元参与,完善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多样性

社区风险关乎每个社区主体的利益,如何推动异质性多元主体共议制度框架、共构协商平台、共建合作机制以有效应对社区风险需持续探讨。[44]无疑,党和政府在社区风险治理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是高效而富有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社区风险治理还要依靠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来共同实现。虽然当前研究对于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应急管理有不少的研究,但是关于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风险治理的角色和功能如何、途径有哪些、范围有多广、权限有多大等外部条件的探讨以及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风险治理的自觉性、志愿性、由个人情感自发行为到自组织化集体行动的过程等内部因素的分析还较为缺乏。在风险社会中,如何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如何创新社区治理、如何挖掘培育社区资源等话题引起学界兴趣。

(二)重视公共安全,体现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整体性

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得社区日渐成为各种公共安全问题的集聚场域。在不断发展的智慧社区背景下,社区安全不仅包括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还包括数据信息安全,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隐私性、开放性问题都是未来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考量。而通过图谱分析发现,社区风险治理的研究成果较零散。首先从发文量来看,中国社区风险治理领域发表在高级别期刊的学术文章仅381篇。而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借鉴国外社区发展,倡导社区建设已有三十余载,这表明该领域的知识聚集度和研究成熟度并不高。其次从研究对象的地区分布来看,现有研究样本大多为数据信息等技术发达的大城市。这些城市的社区发展水平、居民意识、基层政府的管理水平等普遍高于我国的二三线城市,因而现有研究的整体性并未充分呈现。

(三)结合风险防治,实现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连续性

我国社区的治理方式普遍呈现“运动式”的特点,这导致对于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热点比较散乱,从而使得研究成果呈突现式的增长而不连续的特征。社区风险治理的实践大多根据政府政策的颁布而展开,学术界跟随社区风险治理的实践而开展实证研究,这成为导致研究主题离散的重要原因。乌尔里希·贝克指出,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风险远超人类想象。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域,面临风险时若是更有韧性,则会最大程度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当前韧性社区的建设应当以风险防治为抓手,着重对适应性、社会学习、机构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46]因此,社区风险治理研究不仅包括应急管理状态下的社区风险治理,更应该包括日常社区风险防治的研究。只有兼顾社区应急常态化和社区常态应急化,打造韧性社区,才能实现社区风险治理研究的连续性,并逐步提升社区风险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44-55.

[2]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EB/OL].[2020-05-10].http://www.scio.gov.cn/ztk/dtzt/42313/43142/43145/Document/1681832/1681832.htm.

[3]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5-10].http://www.gov.cn/xinwen/2020-02/23/content_5482453.htm.

[4]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5] 李志强,曹杰.城镇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新视野——基于“结构-场域”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7(5):16-24.

[6] 丛晓峰,吴限红.村落精英与农村社区风险研究[J].晋阳学刊,2012(4):68-72.

[7] 曹海军,陈宇奇.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网络体系及其建构[J].理论探索,2020(5):91-98.

[8] 彭翀,李月雯,王才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多层级联动”的城市韧性提升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20(9):40-46.

[9] 周利敏,陆嘉怡.社区协同减灾:模式特征、基本路径与实践反思[J].新视野,2017(6):55-60.

[10] 吕方.中国式社区减灾中的政府角色[J].政治学研究,2012(3):120-126.

[11] 吕芳.社区公共服务中的“吸纳式供给”与“合作式供给”——以社区减灾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8):76-79.

[12] 周利敏.从结构式减灾到非结构式减灾:国际减灾政策的新动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3(12):94-100.

[13] 周利敏.非结构式减灾:西方减灾的最新趋势及实践反思[J].国外社会科学,2013(5):85-98.

[14] 王东杰,谢川豫,王旭东.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新向度[J].江淮论坛,2020(6):33-38.

[15] 汪静,雷晓康.韧性能力何以实现: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调适与功能复合[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06-116.

[16] 文军.直面新冠肺炎:风险社会的社区治理及其疫情防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11.

[17] 范慧.公共卫生危机下社区治理的风险透视及规避逻辑[J].社会科学辑刊,2021(4):56-62.

[18] 原珂.风险社会中封闭社区的现实价值思索[J].理论探索,2020(5):99-106.

[19] 方琦,范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工作的实践机制:结构性组织与阶段性服务[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3-43.

[20] 张瑞利,丁学娜.“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应急管理研究[J].兰州学刊,2020(7):158-168.

[21] 曹海军,梁赛.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精控”之道——现实困境、逻辑理路和治理策略[J].理论探讨,2020(3):149-157.

[22] 龚艳,尹伊湄.社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2):91-99.

[23] 熊涛,孙春霞,曾润喜.社交媒体在社区危机应对能力建设中的运用研究[J].电子政务,2015(10):34-40.

[24] 沈荣华.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J].新视野,2005(5):42-44.

[25] 齐恩乐,文晓灵.智慧型街道(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创新——以北京市两个街道的创新实践为例[J].新视野,2015(5):79-82.

[26] 盘世贵.借助网格化管理推进我国应急管理新常态建设[J].学术论坛,2015(9):120-124.

[27] 马梦砚.乌鲁木齐基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5-28.

[28] 郭剑鸣,向科衡.新冠肺炎社区防疫体系复盘:问题梳理与改进路径——基于社区互动仪式链的深度访谈[J].学习与探索,2020(5):32-40.

[29] 汪伟全.社区应急志愿者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的Nvivo质性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21(4):46-55.

[30] 庞宇.智慧社区应急管理的创新模式[J].电子政务,2016(9):104-109.

[31] 杜晶晶,胡登峰,张琪.数字化赋能視角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20):34-40.

[32] 彭翀,郭祖源,彭仲仁.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4):60-66.

[33] 吴晓林,谢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8(3):87-92.

[34] 朱华桂.论社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5):68-74.

[35] 王冰,张惠,张韦.社区弹性概念的界定、内涵及测度[J].城市问题,2016(6):75-81.

[36] 郑彬,郝艳华,宁宁,等.四川省应对风险灾害社区抗逆力水平TOPSIS法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7(5):699-702.

[37] 周利敏.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J].思想战线,2015(6):50-57.

[38] 颜德如.构建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制[J].行政论坛,2020(3):89-96.

[39] 唐明凤,吴亚芳.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韧性社区建设与治理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1(1):96-103.

[40] 梁珺濡,刘淑欣,张惠.从被动韧性到转型韧性: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7-54.

[41] 周永根.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J].求索,2017(9):80-86.

[42] 周永根,李瑞龙.日本基于社区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及其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7(5):105-111.

[43] 韩菁雯,雷长群.社区风险管理标准化流程研究——基于美国社区风险管理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20(4):7-13.

[44] 文宏,林仁镇.多元如何共治: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图景——基于东莞市横沥镇的考察[J].理论探讨,2022(1):62-69.

[45] 金茜,李志强.城市开放社区安全治理的理论体系与现实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3-90.

[46] Choudhury M, Emdad Haque C, Doberstein B. Adaptive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cyclones in coastal Bangladesh: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fit, social learning,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21,124: 580-592.

Visual analysis of Chinese community risk governance knowledge map

based on Citespace

ZhAO Boyan, REN Wenjie, ZENG Shuxi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Communities have played a battleground role in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nd community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t present.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measurement software to conduct keyword frequency, clustering, central mediation and emergence analysis on academic papers of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 in the CNKI database, and finds that community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resili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have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community risk governance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draw a visual knowledge graph of community risk governance research in China. The graph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cademic community's attention to community risk governance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with research focusing on three major aspects: governance structures with diverse participation and hierarchical linkage as the main content, governance objects with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public health as the main content, and governance models with community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resili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s the main content. Community risk governance shows a trend of composite structure, equal emphasis on objects, and model integr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risk governance;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visual analysis

(責任编辑:黄艳超)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24日

作者简介:赵伯艳(1979-),女,天津蓟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基层治理。

任文杰(1997-),男,河南省新乡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区治理。

曾淑秀(1999-),女,甘肃省白银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区治理。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重大疫情防控中社区资源汇聚的模式和机制研究“(TJZZ20-001)。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近十五年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对策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