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培养与造就青年政治骨干的历程和启示

2023-09-03陈竞博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启示中国共产党培养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培养青年政治骨干,也善于从时代任务出发依据时代主题造就青年政治骨干。百余年来,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青年政治骨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着重培养“革命的先锋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组建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青年突击队,到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着力培养“四有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核心任务。始终依据具体历史时期特点培养和造就青年政治骨干,回溯历史,将有助于我们用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培养新时代青年政治骨干。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青年政治骨干;培养;启示

中图分类号:D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特定时期的历史任务为中心,站在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在百年奋斗进程中有计划、组织地培养和造就青年政治骨干。党的二十大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一历史任务,为新时代培养和造就青年政治骨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党培养和造就青年政治骨干的立场和历程、规律和智慧,进一步开拓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新境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培养“革新社会”的青年政治骨干到造就“革命的先锋队”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对青年政治骨干的培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主题实现了从培养“革新社会”的青年到造就“革命的先锋队”的转换。1921年,毛泽东等在长沙正式开办湖南自修大学,提出“自修大学学生不但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煎涤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1]95他还在《新时代》发刊词中明确宣示:“倘能藉此引起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们从事这种社会改造的事业和研究,那后人人所十二分盼望的。”[1]3党的早期领导人先后发行一系列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不乏《共产党宣言》等译著、李达《唯物史观解说》等著作,《共产党》和《新青年》等期刊。[2]这些活动的主要使命就是“革新社会”,为中国社会实行马克思主义式的改造而培养和发展青年政治骨干。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部队走上井冈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也开始积极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作斗争,深刻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引导。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要求“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3],使得这一决议成为党在青年政治骨干培养史上的重要文献,为开展党内、军内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培养青年政治骨干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强调从中国实际中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1933年3月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的马克思共產主义大学成立,专门开展青年政治骨干培养工作。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为了造就革命的知识分子”[5]126-127“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5]127。而苏区三大名校的创建,标志着青年政治骨干培养模式初步确立。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对青年政治骨干的锻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以培养和造就大批年轻有为的“先锋分子”为目标,不断为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培养青年政治骨干。在这期间,《实践论》《矛盾论》的诞生,进一步丰富了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哲学理论基础。1937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写就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从理论上奠定了培养青年政治骨干的坚实基础。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明确了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目标,他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6]此后,他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中将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抗大今后必能继续有所贡献于国家、民族与社会,因为它还要造就大批年轻有为与进步革命的学生。”[7]1938年10月,他在《论新阶段》中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8],实行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1939年5月,他在《五四运动》中向全国青年发出抗战号召:“全国的青年和文化界对于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负有大的责任。”[9]此后,一系列的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目标都为抗日救国展开。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对青年政治骨干的塑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样注重培养革命骨干作为后备力量。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开展,很多年轻干部牺牲在战场,为确保革命顺利进行,必须做好革命后备力量的选拔,加强对革命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解放战争初期,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党在原有基础上改编军政大学,设置全新的战略布局,旨在依靠青年学校扩大党的影响力和组织力。成立东北军政大学,4年内培养了几万名青年干部,保障东北解放区的青年政治骨干培养计划有序有效进行,为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陕甘宁边区保留延安大学,并陆续在原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础上改组各地抗日军政大学,成立综合性大学,解放区大学教育格局不断壮大,基本新中国成立前前形成了全国高等教育体系。进入战略反攻后,毛泽东越发重视青年干部的培养。1948年7月,高级党校马列学院成立,主要任务是对党的领导、宣传干部进行培训。同时,人民军政大学、人民革命大学成立,组织短期干部培训课,以政治理论为教学主要内容,以改造思想为教学目标,培养青年政治骨干,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建设积累骨干力量。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组建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青年突击队,到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

(一)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突击队”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在三年内扭转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社会局面,但仍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型国家,工业上的发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差距显著。1952年12月,青年团中央发布《关于学习和宣传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把组织好广大青年的学习和宣传看作今后长期的指导思想和建设任务。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广大青年政治骨干体会到 “互助组”的改造方式有利于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到1954年有450余万青年参加互助合作组织,成为推广农业技术工作中的一支积极力量。同时,团中央积极加强青年政治骨干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组织广大青年政治骨干学习先进的技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和不断扩大和巩固青年政治骨干的组织力量。因为年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经过教育培训便能理解党的政策理念,这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政治骨干在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三大改造”中一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亦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身影的青年“突击队”。这支队伍的存在,让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生产建设时间大大提前,完成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了“青”字号工程,极大提升了青年政治骨干的建设热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增添了青春动能。

(二)把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作为主要目标

“一五计划”完成后,党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主题转向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毛泽东还针对这一时期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专门进行了方法论指导。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这一文献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培养青年政治骨干具有深远意义。此后,党深化了毛主席提出的“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思想的认识,根据他提出的教育方针,明确了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目标,使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制度,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服务。[11]581从提出“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党始终鼓励广大青年政治骨干敢于破旧立新,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着重培养广大青年政治骨干的共产主义道德。1957年毛泽东在谈到“关于农业问题”的讲话时提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12]这一时期还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提出“以雷锋为榜样,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随后,党在指导教育工作时又提出“高等学校必须继续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11]581。此后,与青年教育相关的纲领文件陆续出台。学习雷锋活动与“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实现了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了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良好道德风尚。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着力培育“四有新人”到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主要围绕着力培养“四有新人”。邓小平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率先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邓小平意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和共产主义理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对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青年干部的选拔和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党的后备力量,确保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他明确指出“在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领导人”。在选拔任用的主要标准和发展趋向问题上,他还提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内容。面对百业待兴、人才稀缺的局势,共青团号召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四有”新人。从此,“四有新人”主题活动在全国展开。江泽民坚持培育“四有新人”,1990年3月,江泽民在北京大学所作的报告中,强调“青年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献身精神,有丰富的知识和真才实学,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高度的纪律修养和高尚的道德风尚,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13]这是他对“四有新人”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创新。胡锦涛继承了党关于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的思想,并随着时代需要进一步发展了培育“四有新人”的内涵和目标。2007年胡锦涛提出“四个新一代”,希望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此外,如对青年的“四点希望”[14]等新表述,都是在“四有新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要进行的继承和发展。

为了更好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2007年10月共青团全面启动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青年知识分子被广泛吸纳,对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管理、协调、实践、研究等能力的锻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工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展现组织优势、政治优势,一大批青年学生被吸引进党的优秀群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致力于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历史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面临新的历史特点,也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和时代推进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逐步明确、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中心围绕“民族复兴”广泛展开,党在“世界变局”和“中国大局”中统筹协调,不断为中心任务的实现凝心聚力。十八大以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一系列讲话,深入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调研访谈并提出新论述、作出新指示、寄予新期望,同时他还就思政课教育教学专门召开会议,这些重要论述为指导新时代教育工作,也为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指南。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5]这一伟大命题的提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方位上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目标意涵和战略部署,为开展各项青年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标识作用。在这一主题的引领下,新时代的青年培养工作有序展开。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梦”与中国青年的关系,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青年的时代主题。随后,团中央开启“我的中国梦”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全国超过2.4亿万青年直接参与。长征六号火箭的研制团队平均年龄27岁;我国首架自主研制的C919客机测试团队400余人,平均年龄30岁;共享单车创作团队大多是“90后”,我国的专利发明从年龄段上来看,23岁到35岁的青年占总体贡献率的75%以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十年,广大青年政治骨干深入贫困山区、偏远乡村、基层一线,在党的指导下有效地实施了一个个帮扶项目,落实了一项项扶持政策。同时,广大青年政治骨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对符合条件的青年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项目,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热潮当中。青年政治骨干的成长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培养,青年政治骨干创造的社会价值用以服务社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有效地成了社会生活中服务社会的平台,“研究生支教”“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海外志愿服务”引领了青年政治骨干昂扬向上的新时代风采。面向大学生,共青团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构建了全国、省级、校级为培养格局的育人模式,全国1700余所高校开展了校级“青马学员骨干班”,覆盖了近百万人次,个别高校把培养青年政治骨干作为学校黨委主要工作,纳入每年的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以精英带动全体”的英才教育示范作用,让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青年学生中得到广泛传播。历史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加强对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出彩搭建舞台,不断培养民族复兴的“追梦人”。

五、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青年政治骨干的重要启示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领导

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同时非常注重在实践开拓和经验总结的互动过程中促进指导思想的守正创新,坚持用新思想指导新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政治骨干。一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青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我国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始终贯穿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始终坚持这一思想指导正是我们青年培养的特质。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青年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把握前进方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人的本质以及全面而自由发展等理论,都是最为紧密的指导青年培养的学说,为青年政治骨干培养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党对青年政治骨干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加强思想领导,“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党在思想领域的领导作用,只有抓住思想意识才能更好把握行动方向,更好掌握主动权。其次,要加强组织保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用这一指导思想武装青年的活动中,必须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纪律等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工作队伍,以先进的管理团队引导青年自发、自觉成长。最后,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教育方针是从顶层设计出发规划青年培养目标的,它的战略思维如何、科学程度如何,直接体现在青年培养的实效性上。

(二)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培养工作

党的事业发展和对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党有目标任务,青年培养的目标就更加明确,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16]在党的历史上,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围绕这些特殊的历史使命,每个阶段也都有不同的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中心目标。每一个历史阶段主题的转变,都体现着党的中心任务和发展大局的规定性,这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政治骨干,能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发展大局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就是依据“大局”“战略全局”确定的,即“民族复兴”。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将充满艰辛,必须坚决打赢新的伟大斗争。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政治骨干,才能在“人”的关键作用中把握历史主动。因此,新时代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必须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现实维度来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求党的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目标、划定方向、实施策略的过程中,坚持大历史观,运用主要矛盾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既要关注青年的生活实际也要注重提升青年的格局和思维,使他们在党和国家的中心事业中绽放光芒,以“大我”引领“小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超的业务能力。总之,这一重要历史经验是党百年奋斗的精华与积淀,认识这一经验,总结这一智慧,有助于我们更好开拓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新格局。

(三)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党的百年奋斗,始终坚持从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的互动中锻炼一大批青年人才,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这也是今天的实际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和继续发展创新的。一方面,坚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学习是提升素养、涵养正气的必要途径,只有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政治骨干必修课。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认识到这一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未来的引领意义,才会在实际中更加坚定这一科学信念。理论学习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从经典中掌握精髓,学习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指导实践的正确理论。另一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良性提升。积极引导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主动提供实践创造的可能。习近平认为“修行靠实践,功到自然成”,事实上,正是实践提供的场域为我们呈现了检验理论、塑造认知的条件。只有结合实践才能更加鲜活地使青年产生对正确理论的科学认知,更好地领会理论的精髓要义,使其在实践中发挥方向引领的作用。在具体实际活动中增强对党史、国情的了解,自觉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用实践塑造青年政治骨干、加强青年政治骨干的党性锻炼。总之,要在理论学习中培养彻底的青年政治骨干、要在知行合一的实践锻炼中培养真正的青年政治骨干。

注释:

1935年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改称为中央党校。1937年迁入延安,1943年3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亲任中央党校校长。1947年,中央党校撤离延安。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刘少奇兼任院长。北平解放后,马列学院即迁往北平。1955年改称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1966年以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7年复校,定为现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共中央党校推动了著名的真理標准问题大讨论。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图书馆校编.湖南革命史料选辑——新时代[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95,3.

[2]俞惠安.一份珍贵的书目—介绍《湖南船山学社(自修大学)图书目录》[J].求索,1982(1):107.

[3]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2)[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20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6-127,12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4.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18.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0.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8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81.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9.

[14]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16]习近平.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续写新光荣[N].《人民日报》,2013-06-21(01).

The Cours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ultivating and Bringing up Young Political Backbones

CHEN Jingbo

(Institute for the Training of Young Marxists,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lin, Changchun 130117, 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political backbones, and is also good at creating young political backbones from different tasks and themes of the times.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the party cultivation and creation have caused a group of young political backbones.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party focused on cultivating the "pioneer of the revolution"; during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party transform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nocent young commando team to the cultivation of "patriotic and special" builders; in the 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party focused on cultivating the "four newcomer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ng the rejuvenat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became the core task. We should always cultivate young political backbon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s. Looking back on history will help us use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o guide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political backbon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young political backbones; cultivation;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马晓颖)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30日

作者简介:陈竞博(1990—),女,吉林长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长效机制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19BKS142);2022年长春中医药大学线上课程建设专项研究课题“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医院校‘三微一体线上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阶段性成果;2022年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XJSZ22020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启示中国共产党培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