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3-09-03张志元亓雅楠
张志元 亓雅楠
〔摘要〕 劳动教育是集提高观念认知、促进知识吸收、助力实践养成、培养品德修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高质量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把劳动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以助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助于促进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发展总体向好,但仍然存在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考核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实践教学成效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要通过推进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搭建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等路径,高质量推进高校劳动教育。
〔关键词〕 高校;劳动教育;时代新人;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4-0112-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发展总体向好,但在课程建设、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亟待补齐的短板,难以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技术劳动人才的迫切需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时代要求。为此,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化问题意识,破解制约劳动教育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以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
新时代,高质量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发展是时代新人培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而高校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则是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之举。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深刻揭示出劳动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在《资本论》中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2〕,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述为劳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育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将劳动和教育有机结合,既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也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树德、增智、育美、强体等重要功能。高校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其深刻感悟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愈加珍惜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活,在学习生活中艰苦奋斗、磨砺品格,以劳树德;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学习劳动理论和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劳动技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以劳增智;有利于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充分意识到“劳动最美丽”,形成正确劳动审美观,提高审美修养,以劳育美;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身体素质,认识到拥有强健的体魄是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以劳强体。总之,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鍵之举
我国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和终极使命。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锻炼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质作为目标引领。高校大力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校风,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觉悟、把握劳动意义、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促进大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的把握和运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准确把握育人目标,推动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将劳育与其他“四育”有机融合起来,使劳动教育更加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而且能够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怀、磨炼意志、锤炼品格、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历史。经过接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正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这些都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辛苦付出和默默奉献。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是国家振兴、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每一场巨大胜利的背后都蕴藏着劳动人民的奋斗力量,每一个丰硕成果的取得都印证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作支撑,大学生群体则是这一队伍中的重要力量,而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本领是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新时代, 劳动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完善教育体系的重要要求。高校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高素质劳动者、提供坚实后备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高校劳动教育体系随着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而日益完善,其育人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培养单纯的手工劳动者,而是要培养一批批具有坚定意志、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劳动教育,能够磨砺其意志、提高其劳动本领、增强其劳动主动性,使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实践证明,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能够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使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二、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发现问题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我国高校对于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效果来看,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有待优化、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实践教学成效有待增强等方面。
(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建设、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对各个学段劳动教育学时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要以课程为主要依托,本科阶段不低于32学时。《意见》的出台,对于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展开深层次分析,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进而积极探索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工作面临着课程建设系统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实施效果,也关系着高校劳动教育制度的建设成效。第一,课程目标不够明确。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案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设计。有些高校在设定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时,忽视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使得课程目标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第二,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含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双重内容,但部分高校将开展劳动教育简单地定义为劳动实践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劳动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三,课程主体尚未实现多元化。高校劳动教育更多依靠学校这一育人主体,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还未充分激发出来,企业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实践平台较少,这也是导致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程缓慢的重要因素。第四,教材内容缺乏规范性。由于我国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使得劳动教育相关教材也随之大量出版,但是往往是“以通识教材居多,多从劳动学科领域相关学科知识入手,普及必要的实用知识,同质化趋势明显”〔3〕。可见,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内容缺乏规范性,教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考核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考核评价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还能够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实践中,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考核评价是促进其有序开展、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有些高校缺乏一套完善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标准,从而使得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如一些高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以实践报告为依据进行评定,且多数是以静态的总结性评价结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劳动教育全过程的考察和监测,从而导致重结果、轻过程現象的存在,也因此降低了考核评价的有效性。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注重“分数”这一量化指标,通常依据学生的实践报告,或者根据其课程考勤率和学科成绩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对劳动素养这一重要指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靠量化评价结果无法对学生的劳动素养等内隐品质进行全面反映。有关部门对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尚未实现由“软约束”向“硬标准”的转换,存在考核评价对象不明确,考核评价的标准、程序不健全等问题,多元立体化的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三)实践教学成效有待增强
开展实践活动是高校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有些高校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当前,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学分劳动是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义务劳动具有公益性质,旨在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但是由于有效引导的缺位,导致义务劳动有时偏形式化,并没有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过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是资助贫困生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其主要是面向家庭贫困的学生群体,受众群体较少,因而导致实际教育效果不理想。学分劳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主要是以素质拓展课程为载体来实施,但是由于有些高校对学分劳动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部分大学生简单地将学分劳动视为增加学分的课程,这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没有充分体现出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除此之外,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数量较少。许多高校虽然与一些企业有合作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但具有实际意义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数量却不多。有些高校虽然在校内外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高质量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质量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之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一环。实践中,高校应通过以下三个路径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期使劳动精神真正在高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一)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高校要对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多主体的参与以及课程教材的出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有效解决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首先,要正确设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正确设定是实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基本前提。高校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目标,围绕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劳动情感的培育、劳动技能的掌握来设定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一是要加强对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者要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马克思劳动观的基本内容,学习掌握劳动精神的本质内涵,不断增加劳动理论知识的储备。二是要培育学生劳动情感。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和崇高,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为榜样,认真学习其典型事迹和崇高精神,进而塑造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风貌。三是要在实践教育中掌握劳动技能。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为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以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其次,要实现课程构建主体多元化。高校要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各职能部门要主动担负起课程建设的职责。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好学校所制定的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有效融合,扩宽劳动教育开展渠道,以不断增强育人实效。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及实施中要形成合力,既要承担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职责,又要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为此,高校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教育培训,增强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大学生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并对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认真反馈,以促进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实施方案的完善。此外,高校要提高劳动教育相关教材内容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实践中,高校要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与地方特色和学校办学特点相融合,以出版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教材。
(二)建立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机制
多元立体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对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进行分析、评定的重要手段,能够为高校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简言之,高校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具有反馈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励和引导考核评价对象等重要功能。
首先,考核评价对象及内容要广覆盖。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因此,教师是高校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的主导者。高校要对教师劳动教育教学的准备情况、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所展现出的教学态度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对劳动教育等相关教育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等进行全面把握。实践中,增强学生劳动素质,锻炼其劳动技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劳动者,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大学生是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的重要对象,高校要对大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了高尚的劳动品德、习得了真正的劳动知识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4〕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高校劳动教育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对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掌握着重要的话语权。家长、实习单位等校外评价主体也要积极参与进来,以实现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大学生应该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也能够使其对劳动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有关部门还应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如针对课程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等进行考核评价。
其次,考核评价方式要多元。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培育崇高劳动品质、提升劳动技能,为我国培育高技能型人才,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在对劳动教育进行考核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和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劳动素养的养成情况等进行科学评价,这一特点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与高校开展的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劳动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它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不断积累,最终达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要贯穿其受教育的全过程。高校既要关注劳动教育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況,也要注重对结果性目标的考核评价。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笔记抽检、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等方面的情况纳入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的指标中。同时,高校也不能忽视课外学习这一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对学生实习实训、参与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价。高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并将这一情况记录保存下来。教师可通过多次考核,按时间顺序纵向对比学生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将互联网、5G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借助大数据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参与度和掌握情况展开分析,以实现考核评价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
(三)搭建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课堂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中心环节,实践教育平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搭建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意识和实践行动两方面价值诉求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着学生群体规模较大,对教育实践平台的需求量大同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数量相对较少、场地紧张、供给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难以充分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要,搭建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平台迫在眉睫。因此,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有效拓宽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渠道,才能使他们在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都得到充分的满足。也就是说,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协同发力,整合多方资源,根据实际情况搭建实践教育平台,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从政府层面出发,政府要加强对高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不仅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到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的队伍中来,而且要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开放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要加大对已有实践平台的宣传力度,使得大学生对学校已有实践平台更加了解。而对于实践平台数量较少的问题,高校要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劳动教育场所和基地。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从事的职业各式各样,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对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训练等,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社会层面来看,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社会的各种资源,与各类企业、工厂、农场等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使其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劳动实践平台,如劳动技术实践平台、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等。此外,还可以打造网络劳动教育实践云平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无论是教学楼亦或是图书馆都实现了校园网络的全覆盖,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也使得建立网络教育实践平台成为可能。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3〕徐伟琦,沈晓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类图书出版刍议〔J〕.出版广角,2021(06):93-95.
〔4〕于秋叶,于兴业.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价的四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39-42.
责任编辑 芳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