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3-09-03马宇民刘莉莉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产教融合

马宇民 刘莉莉

摘要:全面推进产教融合要求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产业需求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当前,推进产教融合面临企业内动力不强、人才培养缺乏载体等问题,难以形成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合力。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坚持政行校企四元聚力,优化育人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协作推进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多维同向,开展契合评价,构建独具区域特色、校本特点的职业教育多元共建育人模式,让职业学校的产教融合得以落地落实,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夯实根基。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学校;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3-0054-04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自筹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名家工坊创新探索与样本建构研究”(ZCZ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马宇民,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刘莉莉,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一、产教融合的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产业需求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政行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2019年9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之后5年间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同时还规定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税费优惠等政策激励[1]。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区域产教融合的针对性政策。江苏省宜兴市通过政府推动、校企主导,开展深度协同育人,相继制定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宜兴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和管理办法》等文件,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域内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相继成立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不断升级。职业院校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区域内二十多家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多渠道探索在政行校企四方共同参与下建立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在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上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2]。

二、推进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内动力不强

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首次提出了经济学范畴下研究各主体间合作效应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教融合涉及的两大主体分别为企业和学校,这两大主体之间紧密联系,属于利益相关者[3]。企业主动参与教学是基于人才储备的需求,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一是学校专业教学多侧重理论层面,不能无缝对接企业车间的生产过程,由此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会增加人力、安全等一系列生产成本;二是投入人、财、物培育的学生更倾向于学历的进一步深造而不是选择直接就业,人才无法留住;三是政府激励企业参与合作的机制、政策和措施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企业缺乏从产教融合过程中获得相应利益的保障机制。企业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降低了其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产教融合的推进存在校企合作难、合作无法长久持续等问题。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载体缺乏

当前阶段产教融合的实施尚没有形成共建共生、全过程全方位融合的坚实载体。校企合作方式相对单一,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够,合作处于“层次浅、水平低”状态。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方面,企业在学校现有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发展规划等关键性环节的参与度不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顺利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需求链、价值链未能形成闭环,缺少实体性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载体,未能真正夯实“产”与“教”的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很多企业仍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观望者,仍在期望更优化的合作模式。

(三)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

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应依托相关平台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共同参与的资源优势互补合作活动,但是在专题教学、专项活动的开展及方式的选择上缺乏系统性及周期性,形式单一、过程零散,不利于产教融合项目向纵深推进。同时,受制于学校专业设置较固定、产业学院和现代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等多种不利因素,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传统方式,校企协同、多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政行校企的协同育人也就难以形成合力。

三、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专业积淀,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探索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一)四元聚力,优化育人模式

1.“政府支持+行企参与”,完善顶层设计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校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明确四方责权,着力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充分发挥其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职能的基础上,支持其全面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融合探索实践、1+X证书制度试点等教学管理工作。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加大与地方中小微企业的联动,通过行业组织来协调产教融合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彰显教学活力。

2.“产业学院+名家工坊”,优化育人实践

产业的发展态势、企业的运行模式、校企各自的规模、专业的特色与现状等要素共同决定了一所职业学校最适合的产教融合模式。学校联合行业建立产业学院,行业在产业学院运行中,发挥推动作用,以行业组织的影响力争取政府的更大支持;发挥联系作用,为学校和大师工作室、优秀企业牵线搭桥;发挥指导作用,定期发布产业发展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引导产业学院调整教学;发挥统筹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产业学院工作推进过程中,协调企业和学校资源。在“一校多企”形态的产业学院中,行业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将和学校合作的大师工作室和优秀企业建成产业学院下的名家工坊。不同名家工坊同属同一地方产业,有相似的人才需求,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人力、物力等资源,同时也能优先获得产业学院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联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合作共建顾景舟紫砂艺术(产业)学院,统筹管理校内外名家工坊。创建加工制造产业的陶创(产业)学院,遴选并对接宜兴当地多家优秀的加工制造类中小企业,一家合作企业就是一个工坊,工坊里有多个杰出工匠带培学徒。学校还聚焦优势资源共建文创(产业)学院,完善“一校多院(产业学院),一院多坊(名家工坊),一坊多匠(行业、企业名匠,未来工匠)”的产教融合模式。

(二)“双师”协作,推进“双课”改革

“双师”即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课”即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学校依托“产业学院+名家工坊”平台共享师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双师”合作实施“双课”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双师”联合开发课程

“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模式,要求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与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因此,学校对行业以及合作工坊的岗位(群)进行调研,汇总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迁移等规律,将生产环节转换成学习任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学习任务整合为课程内容。与此同时,有序组织陶艺作品大赛等大型系列赛事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让学生在与行业精英同场竞技和现场证书考核中展示课程学习成果。

2.“双师”联合走进课堂

政校行企联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围墙”,学校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名家工坊”的校企合作优势,让课堂连着车间、实训连着生产、作品连着产品,混合式高效课堂教学范式在日积月累的打磨中逐步成型。一是“教师+师傅”共同授课。学校“双师型”教师授课以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实训为主,企业师傅授课以案例解说、具体岗位操作、岗位安全指导等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兼具“学生+学徒”身份,逐步做好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过渡。二是“学习+实践”交替进行。这也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和验证过程,学生在传统教室学习理论,到名家工坊进行操作,通过实际应用,检验所学成果,实现学以致用。三是“实训+项目”进阶实践。针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开展项目化实习,让学生承接客户订单任务,于实战中掌握技能,提高素养。“双师”在“做-学-研-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动专业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展课程与课堂从校内迈向现场的“双课”改革,实践探索以“蜀山系列”为主题的“蜀山南街”“东坡书院”“前窑龙窑”“陶礼物语”“陶包相会”等开放、融合、创生的职业学校课程,结合“蜀山陶集”活动,创设文创设计、陶瓷制作、产品销售数个项目化教学任务,形成课堂上和实践中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生对创业课程的认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三)多维同向,开展契合评价

学生所学专业与将来就业岗位之间的契合程度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质量,这要求学校在评价时更为关注学生的多向度能力。学校紧扣评价对象的多维和评价主体的多元,结合“产业学院+名家工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维四元”评价模型(如图1)。“三维”是围绕评价对象展开设计的,紧扣“导师(名师+师傅)、课堂(工坊+车间)、学生(学徒+“小先生”)”三个维度展开;“四元”是指参与评价的四个主体——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三维四元”评价流程主要分为四步:一是资料收集。“四元”评价主体,针对“三维”的相关评价标准,定期对不同工坊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及效果、学生工作情境表现及作业质量等情况进行跟踪对比,得出量化评分结果。二是数据处理。依托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库,定期将评价结果录入数据库。三是反馈整改。整理出督导报告,及时把评价情况向产业学院及导师本人反馈,逐步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評价”的良性改进机制。四是质量报告发布。每月发布专项督导简报,并在年终发布年度教学质量报告。

产教融合是培养大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职业学校要适应产业升级,就必须将教育教学建立在产业基础上,选择适合的产教融合形式,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式,运用评价力量推动产教融合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1)[2022-12-12].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2]马宇民,崔志平.“学院+工坊”: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1(10C):72.

[3]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5.

责任编辑:许洁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产教融合
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346”产教深度融合中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做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让管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