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思想的三维阐释

2023-09-03王艺腾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王艺腾

〔摘要〕 新时代,我们应从三个维度阐释党的团结思想:一是“何以必要”,我们应全面认识到国际社会团结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迫切诉求;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必然要求。二是“何以可能”,我们应整体把握党的全面领导下团结的基础条件与力量源泉,即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发展成果是巩固团结的思想基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团结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团结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深化团结的精神力量。三是“何以可为”,我们应从五个方面筑牢团结的基础,实现大团结大联合,一要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夯实团结的制度基础;二要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稳固团结的利益基础;三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维护团结的秩序基础;四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团结的文化基础;五要弘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扩大团结的共识基础。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思想;三维阐释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4-0036-06

团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建社会关联、增进群体认同的情感支撑,是实现目标理想、抵御风险挑战的力量之源,也是打造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进步的精神纽带。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言说团结、践行团结、巩固壮大团结力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团结奋斗,形成并发展了关于团结的重要思想。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将团结写入大会主题和中心任务,指出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1〕,发出“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1〕的号召。新时代新征程,从“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三个维度阐释党的团结思想,将有助于发扬团结精神,凝聚全社会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一、“两个大局”下团结的时代定位与历史方位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党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就团结的时代定位与历史方位进行分析研判,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要求,体现了新时代党对强化各方面团结必要性的认识。

(一)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迫切诉求

当前,全球大变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波及全世界的各类风险此起彼伏,不稳定以及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国际政治方面,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的行径给国际政治格局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国际经济方面,全球经济复苏缺乏动力,各种“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甚至盛行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彼此激荡,主流与非主流、真理与谬误、正见与谎言同时并存;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球气候急剧变化,极端天气频现,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随之而来。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团结日益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遵循亲仁善邻、和平发展、开放共享、美美与共的发展逻辑,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以实际行动加强同世界各国家各地区人们的团结。中国共产党认为国际社会团结符合各方发展利益,是人类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由之路和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出呼吁并强调,“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2〕466。他还指出,团结才是人间正道,“只要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2〕104。质言之,国际社会团结是应对全球大变局和各类世界性风险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选择。

(二)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321。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建党100余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通过中华儿女的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我国的物质积累越发丰厚、体制机制越发完备、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越发昂扬。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57。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目标的指引下,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共同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观念也有了明显的具体差别。这使得党需要团结的对象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团结的内涵也延伸到政治团结以外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并呈现出多领域交织的情形。因此,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成为团结的时代表征,这不仅赋予了团结新的时代内涵,也明确了团结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新方位。新时代,党要坚持团结绝大多数人的优良传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引领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加强巩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在党的历史上,为实现每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党都着力强化全体党员的党性和纪律性,不断巩固全党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善于在总结历史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是我们党的成功经验”〔2〕546。可见,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关乎党能否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艰难险阻,也关乎其他领域团结的实际成效。因此,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务必使“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2〕515,这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先决性条件。为了在新时代增进党的团结统一,党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在全党范围内强调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全党政治上的团结;二是坚持加强思想理论和党内集中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统一行动,巩固全党思想上的团结;三是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综合运用帮助、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不搞無原则的团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握以斗争求团结的实质和真谛,维护全党组织上的团结。

二、党的全面领导下团结的基础条件与力量源泉

新时代新的环境形势和使命任务赋予了团结新的内涵和要求。当前,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综合分析巩固团结的思想基础、保障团结的物质基础、推动团结的领导力量以及深化团结的精神力量等因素,将有助于党把握一切强化团结的可能性,团结一切可以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增进团结意识、壮大团结力量、维系团结纽带。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发展成果是巩固团结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了推动社会改造、促进思想创新、激发民众团结的理论指引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大量关于无产者和劳苦大众团结斗争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4〕!列宁指出,只有经受锻炼的无产阶级才能达成真正的团结一致,“帮助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彻底捍卫和巩固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5〕。党的先驱领袖之所以在各种思潮中,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地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建立一个高度团结的先进政党,才能唤起并团结千百万工农群众,进而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毛泽东曾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6〕

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客观认识中国社会的国情、正确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形成贴合我国实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策策略;只有坚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想和道义精神,才能教育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动员、鼓舞、组织他们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只有继承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帮助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真理所具有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从而达成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力量,践行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3〕3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将更进一步促进党和人民思想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团结的物质基础

团结需要物质利益驱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保障。“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最终靠的是发展。”〔7〕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重点任务不懈怠、不放松,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如期实现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既是中国人民埋头苦干、团结一心创造的发展成果,也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精诚团结、共同奋斗。

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注重分好“蛋糕”,推进社会团结稳定的实现。高质量发展践行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将为人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不公平的问题,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群体之间的团结。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拥护与支持,使党群团结更坚固。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性、可持续性的价值导向,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在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发展导向之下,人民将充分享有发展带来的丰厚成果,进一步强化对党执政方略的认同,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共同目标而努力。总之,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各领域团结、推动社会繁荣进步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团结的领导力量

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党积极推动自身团结、党群团结、党派团结、民族团结、国际社会团结等,始终坚持以自身团结为基础,引领和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团结。毛泽东曾指出,在推进党的团结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继续加强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8〕,只有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把我们队伍和阵线上的人搞得多多的,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才能争取和平统一、民主自由、富强光明的前途。可以说,发展各领域团结,使社会各方面形成和睦和谐、休戚与共的局面,是党达成使命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心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2〕133。这一论述实际上说明了党是团结带领人民当家作主、进行国家治理、发展社会生产、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政治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力量。展望新征程,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中央权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党的团结带动社会团结,就一定能够不断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就一定能够聚合众力,不断带领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各展其才,实现民族兴旺、国家富强。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深化团结的精神力量

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需要一种全社会都能信奉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理念,其集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汇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借鉴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深化团结的价值准则。从国家维度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目标,明确了我们国家建设的努力方向,说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上的遵循。从社会维度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目标,阐述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具有现代生产关系、交往关系和伦理关系的新型共同体的向往。从公民维度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目标,提出了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為规范,既有助于塑造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社会风貌,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从而保持国家团结与安宁。

面对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领域的竞争,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特别要加强思想引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使之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和举止规范,进而造就社会文明风尚,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秩序。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2〕104。在新征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继续激发全社会求真向善崇美的正能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精神上意志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勇毅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筑牢团结基础实现大团结大联合

党的二十大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大团结大联合,要树立“一盘棋”意识,集聚各方智慧力量,形成心向团结的强大合力,筑就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的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一)政治层面: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夯实团结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团结,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发展。”〔9〕为了激发人民在新时代的奋斗热情、团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各方力量,需要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落实相关具体制度,夯实团结的制度基础。

第一,深化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国家要确保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行使相关权利,进一步丰富人民行使权利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民主参与,有效调节社会矛盾,巩固全体人民团结。第二,深化落实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各党派和政治团体团结。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开展民主监督的重要制度,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具有政治參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10〕,是夯实团结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发展团结的重要制度载体,应当长期坚持。第三,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基层团结。党和政府要尊重群众的诉求和首创精神,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办事公开制度的完善落实,明确人民群众在基层群众自治中的主体性地位,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第四,深化落实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相关制度,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党在制定爱国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时要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广泛凝聚不同民族、信仰、阶层和制度下的中华儿女的共识,最大限度激发他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拼搏的热情。

(二)经济层面: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稳固团结的利益基础

任何社会团结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利益保障之上,增进社会团结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团结对推动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没有稳定团结的社会秩序,没有人民群众欣欣向荣、和谐相处、辛勤创业的生动局面,共同富裕就会因为缺少社会基础而无从实现。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也是发展社会团结的重要支柱和关键条件。只有不同阶层都能充分享受到社会进步的红利,只有不同群体都能分到经济发展的“蛋糕”,社会团结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和韧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2〕142。这要求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久久为功、循序渐进推进共同富裕,保障社会大局稳定。

第一,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在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东部和西部、先富与后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扶持的发展局面。第二,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于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至关重要,也是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内聚力的重要途径。第三,要促进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和政府要继续完善分配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将更多优质资源和稀缺资源向不发达地区倾斜,使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质量都能得到改善提高。

(三)社会层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维护团结的秩序基础

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保持社会团结大局,营造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必须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摆在突出位置,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11〕。基于此,我们要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好各方面的社会秩序,为维系团结提供坚实的秩序基础。

第一,维护好社会管理秩序。要加强检测、分析、研判和预警,增强忧患意识和前瞻意识以防范化解风险,严密防范社会中潜在的系统性安全风险,消除不安定因素。第二,维护好社会生产和治理秩序。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更加注重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彰显制度威力,在固根本、补短板、强弱项中善于整合、调控、配置各方力量,在不影响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效应对各类紧急突发事件。第三,维护好社会公共秩序。要广开言路,畅通群众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及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依靠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第四,维护好社会心态秩序。要多提倡人文关怀,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正面疏导社会中的消极不良情绪,培育全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求大同存小异的社会心态秩序。

(四)文化层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团结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团结的根脉在文化,深层动力在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从而达成最坚固、最牢靠的团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文明风格的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力量,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增强文化认同,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强化团结的文化基础。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壮大社会主流思想舆论。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说服力和引导力,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掌握群众、凝聚人心。第二,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根脉渊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应用,使其融入法治道德建设和百姓日常生活。第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309。要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要用好红色资源,学习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第四,要持續推出更多、更优质的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心灵力量的文艺作品。要增强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之获得人民的认可,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深层需求,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全社会增进认知共通和情感共鸣,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和文化价值理念。

(五)外交层面:弘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扩大团结的共识基础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享有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崇高原则,还是党立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发出的回应人类难题、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之声”,彰显了党胸怀天下、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阐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他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2〕475。这为我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扩大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共识基础提供了重要指引。

第一,要维护和平发展,稳固各国人民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石。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反对一切霸凌行径和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坚决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呼吁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对话和沟通协调,弥合国与国之间的现实利益分歧。第二,要促进公平正义,夯实国际关系的道义基础。我国要继续依照我国发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构建平等互信、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继续坚持正确义利观,以实际行动履行大国担当责任,坚定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继续坚持世界的事情应由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参与,推动全球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共同发展。第三,要推动民主自由,努力实现人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民主和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向往,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权和专利,应当为全世界人民一同享有。实现民主和自由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能也不可能由某个国家单独决定。我们坚信,只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发展进步的一边,坚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扩大国际社会的互利互惠、共通共荣,就一定能够稳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缔造团结奋进、携手共进、造福人类的世界新秩序。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9.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

〔11〕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

责任编辑 王亚峰

猜你喜欢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