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

2023-09-03朱昂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道德教育融合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则。从国家治理层面,倡导德法共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落实到教育领域,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培养,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坚持“德法共育”的主张,把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章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路径创新研究”为依托,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主要解决“德法共育”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的问题,细分为“德法共育”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三方面。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7-003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路径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1JDSZK05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昂(1990—),女,学士,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民族希望,对其教育也要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两方面进行,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要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校提出思政课“德法共育”的主张,本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思政课“德法共育”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针对培养法治人才提出了德法兼修的要求。要想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就必须培养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德法共育”这一主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德法共育”指的是对大学生既要进行道德教育,又要进行法治教育,两者要做到有机融合。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則和道德规范的教育[2]。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相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目的在于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大学生们的品行,影响其思维方式,提高其道德水平,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是有区别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教育,在思政课“德法课”教学中,法制教育是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正确处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大学生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法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3]。

要想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首先要明确由谁来“共育”,包括思政课教师、法律专业教师等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也包括学校学工、团委等部门组织的活动,还包括社会上律所和法律援助中心等组织的公益活动,是能够调动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多方面力量形成的教育合力。其次,还要找到具体的实施路径,要坚持理论教学为主,上接天线掌握知识;实践教学为辅,下接地线了解学生需求。最后,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如把专业的律师请进来,组织学生举办普法活动,讲解社会热点问题,在法律中加深对道德的认识;又要带学生走出去,走到社区街道、走到广阔乡村去,通过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了解社会,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法律的认识。

二、思政课“德法共育”的生成逻辑

(一)思政课“德法共育”的历史逻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德法相济的传统,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即要崇尚德教,慎用刑法。周公姬旦提出的这一思想贯穿了整个周朝的统治时期,对周加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周朝绵延了数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王朝。秦朝统一天下,其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法家从商鞅开始就主张“法治”和“重刑”,他们认为道德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对国家治理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法虽不善尤善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意思是,即使法律不好也比没有法律要好,就算是不好的法律,只要有,也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统一人心。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即秦二世之死说明这种思想还是有失偏颇的。在西汉以后的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史中,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治世思想,即治国应以“德”为主,以“刑”为辅,法律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通过礼法并用的方式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历代统治者大多利用儒家所建立的道德规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德法相济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一方面体现道德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可或缺,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德治国是保持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依法治国是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两者在历代的主次地位、治理方式也为当今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良好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从把依法治国思想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到把以德治国思想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再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逐步密切联系,共同成为当代中国的治国方略,德法共治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4]。高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合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德法并用、德法相济的思想和主张中寻求历史文化的渊源,丰富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德法共治之下的德法共育的主张,使思政课教学有深度、有韵味。

(二)思政课“德法共育”的理论逻辑

首先,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区别的,道德是先于法律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只有道德,没有法律,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们一般靠“舆论”压力和自觉遵守氏族首领所规定的内容解决争端与纠纷,这时只需要内化的道德就可以解决矛盾,不需要强制性的手段,法律还没有出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有了阶级对立,作为自律性行为规范的道德已经不能完全解决争端和纠纷了,这时就需要法律这一强制性手段来补充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原始社会时,道德通过内在的约束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到了阶级社会,内在的约束已经不能完全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因此,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道德既能调整内部行为,又能调节外部行为,而法律只能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不会不对人的思想进行约束或者惩戒。

其次,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而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一定经济社会基础的反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和法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完全消灭,国家和法也就会自行消亡,到时社会秩序又会和原始社会一样,由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来维护,但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不同于原始社会,这时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全面的。进入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以来,法律的作用开始越来越大。法律可以是恶法也可以是良法,良法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恶法却成为压迫人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尊重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一趋势说明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因此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联系的。

最后,道德和法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并用。以中国封建时代为例,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被孔子继承,提出了“为政以德、宽猛相济”的思想,战国时期,秦用严刑酷法实现了大一统,再到西汉建国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董仲舒把“德主刑辅”的思想系统化,再到唐代“德主刑辅”思想法典化,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总体来说是坚持德治为上,法律要遵循道德来制定,德法并用、德法并济,这一治国思想被历代王朝所继承[5]。中国的封建时代能够延续两千多年直至外敌入侵才被打破,与德法共济的主张是分不开的。因此,道德和法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正是因为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響的关系。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能够使思政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形成认同感,进而找到把二者进行有机融合的路径,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等诸多方面寻找创新点。

(三)思政课“德法共育”的实践逻辑

思政课“德法共育”的主张是将德治与法治结合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和“法育”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这既是我国坚持德法共治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也是更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

2020年11月,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强调要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腾飞的重任,对其进行普法教育要做好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目前高职院校三门思政课中,教师不仅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做好融合工作,在“形势与政策”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也要融入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们的法治素养。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德法共育”的时代价值

(一)“德法共育”主张是办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思政课的重要措施

在2019年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做出部署、提出要求[6]。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教学被提升到了前有未有的高度。我国正在为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必须要培养出能肩负时代重任的新人,这是教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落实“德法共育”的主张,在“毛概课”上,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深讲透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德法课”上使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在“形势与政策课”上,用具体事例展现法治精神,用实际成效表现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价值,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通过道德的引导和法治的宣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

(二)“德法共育”主张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在教育领域,要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和法治水平,要开展好法律与思想道德相融合的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养。

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各方面矛盾错综复杂,法律和道德问题的两难选择时有发生。只讲情理不讲法理,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只讲法理不讲情理又会造成舆论的不满。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法治要体现道德理念,道德也能滋养法律素养。道德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规范,法律是一种他律性的行为规范,如果只有德治,解决不了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如果只有法治,人们内在的朴素的同情弱者的情感不能得到保护,就会使法律得不到舆论支持[7-8]。德法共治基本原则的确立,遵循了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关系,国家治理层面的“德法共治”最终要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上,就必须开展“德”“法”融合教育。道德和法律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如果能够把这两者平衡,就会达到最佳状态。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都离不开社会和个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单独开设均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采取“德法共育”的教学主张,使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合,能够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起促进作用。

(三)“德法共育”主张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重要贡献

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不僅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9-10]。提高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的熏陶,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离不开法治精神的陶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基础,它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用“德法共育”的主张来使学生形成对道德、法律的规范认知和情感认同,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体系来武装学生的头脑,进而让学生形成合乎德法的行为实践,推动社会人人向善、人人守法,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怎样做才能做到最好,在价值判断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1-12]。

参考文献:

[1] 朱继东.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及启示[J]. 文化软实力,2017,2(03):5-14.

[2] 田桂莹,齐依南,王金莲. 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2):118-120.

[3] 赖雪梅.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5] 吴俊,庞瑞翰.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04):84-94.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02):30-31.

[7]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J]. 中国合作经济,2013(11):4-6.

[8] 赖怡芳.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德法共育”的理念与方法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8(39):54-56.

[9] 付枭雄. 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2):81-83.

[10] 马镇东.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浅谈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J]. 文教资料,2019(20):209-210.

[11] 陈大文. 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54-58.

[12] 阚乃虎,阚程璐璐. 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8):90-92.

(荐稿人:张锋,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道德教育融合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