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09-03常艺萱田小彪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常艺萱 田小彪

摘  要:新时代,随着社会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新的变化,文章以三亚市某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为基础,对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社交恐惧症、精神内耗、低自尊以及社会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增强个人调节、促进亲子沟通、加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等对策,期望能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交恐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7-0009-04

作者简介:常艺萱(1998—),女,硕士在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研究方向为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田小彪(1979—),男,白族,博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政府治道变革、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社会工作等。

2020年以来,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了新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受生活环境、家庭观念、自身经历以及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缺少较好的自我调节情绪、适应环境的能力,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就业、成长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问题时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况,因此增强大学生心理复原能力极其重要。本研究通过与三亚市某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进行沟通,并获得该中心在研究数据方面的支持,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

根据三亚市某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得到的数据,2021年11—12月开展的2021级4607名新生心理普测数据显示,存在二级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有638人,筛查指标为两类,一是内在指标: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二是外在指标: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自伤、进食、睡眠。其中社交恐惧、焦虑、抑郁、自卑的心理问题较为常见。

(一)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简称“社恐”,也叫社交焦虑,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更敏感,他们很难直接面对面地与人交往[1]。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在与他人当面交谈或是在许多人面前发言时会感到较有压力。其更乐于在网络上用文字表达,不愿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当面交流。原因是网络沟通可以提升交流的可控性,不易出现在当面交流中因思维不敏捷、言语不到位而带来的尴尬处境。大学生入学时要面临自我介绍、面试以及公开演讲等挑战,由于担心自身表现不佳而陷入尴尬可能会倾向于拒绝社交,而拒绝社交就意味着这些大学生可能会失去挑战并提高自己的机会,这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身心发展。

(二)精神内耗

三亚市某高校心理健康中心2021年9—11月采用SCL-90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全校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13321名筛查对象开展心理普查得到的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存在抑郁症状2087人,焦虑症状1477人,说明在大学生中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问题并不罕见,其前兆就是精神内耗。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指人在自我控制的状态下需要消耗一定的意志力,如果一直纠结某件事,人就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本来应该用于正常生活的有限精力会被消耗。而对于大学生来说,长期的精神内耗将扰乱正常的生活学习节奏,如果调动全部精力去反复思考一件琐事,便无多余精力去妥善完成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或者担心未来,幻想到多种负面结局,从而进一步导致内心的焦虑。焦虑是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2]。这些情绪时常发生在存在不确定性的事情上如担心考试挂科、是否能竞争到评优的名额以及就业问题等。焦虑如果过了度,便会衍生出抑郁,这不仅影响大学生本人正常学习生活,还会对其身边的同学造成困扰。

(三)低自尊

过度焦虑和抑郁的人可能会存在低自尊的问题,低自尊也可理解为自卑和自我价值偏低。自尊是自我结构的核心成分之一,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 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个体在与别人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感受到被接纳和自我价值感, 那么相对于体验到这种感受的人,通常会产生低自尊[3]。自尊低的大学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类大学生抗压能力较低,较难接受他人指责,面对矛盾优先选择逃避,面对批评很难接纳并做出改变。不敢向别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害怕因拒绝他人而引发争执。其次,自尊低的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低,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真正面对他人称赞时又会感到不知所措。最后,该类大学生较难与他人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自我信念较为脆弱,担心外界不稳定的变化。总之,自尊低的大学生较难与同学、舍友、老师保持良好关系,缺乏领导能力,较难承担压力和重任,较难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最终导致失去一些提高自己的机会,在未来的就业中也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

(四)社会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心理问题

新时期为应对偶尔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采取的多种多样的网课形式解构了正常的大学生生活,为了缓解不良情绪和打发较多的课外时间,部分大学生形成了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长期处于居家学习的状态使得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范围变小,部分大学生可能较难适应外界节奏,回避与人交往,可能会逐渐出现焦虑、抑郁以及社交恐惧症,长此以往,易对新时代的种种变化报以消极的态度。

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會公共卫生问题带来的不便

首先,因需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只能在居住场所活动,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场所暂不开放,假期留校大学生失去了备考的良好学习气氛以及实习或兼职机会,且无法通过室外锻炼来缓解压力,工作学习的效率降低。为配合公共卫生部门的数据统计,需要填报大学生的具体房间和同住人员等隐私信息,引发个别大学生的排斥心理。正常开学后,个别暂时不能返校的大学生会产生被孤立的感觉。此外,有打算出门旅游的大学生为了避免焦虑心情和公共卫生风险情况,可能会选择放弃出行,从而失去了较多去其他城市学习体验的机会。

其次,线上授课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因缺乏监督和学习氛围,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存在侥幸心理。长期在家中进行网络学习导致无法与老师和同学直接接触,缺乏沟通,师生、同学关系便会疏远。复学复课后因习惯了在家学习的懒散状态较难快速恢复状态,易产生抵触心理。

最后,大学生参与的线下活动、各类竞赛、實践教学活动常被取消。例如一些比赛以往是在多个城市轮流举办,但由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部分比赛可能会就近举办或者直接取消,使得大学生们减少了一些出省锻炼的机会。

(二)新时代竞争压力增大

新时代,就业形势愈来愈紧张,越来越“卷”是现在年轻人工作学习中最明显的感受,许多曾经本科毕业后满怀壮志要创业的学生,被全球不容乐观的形势“吓退”,加之每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和未就业毕业生存量较高,造成近三年来选择考研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也在逐年上升,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事业编制,以谋求稳定的工作作为就业目标,造成报录比快速上升。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时常为了将来的就业和考研感到焦虑。

(三)生活环境的改变适应不良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以及成长环境。比如有的大学生在读初高中时就是住寄宿学校,而有的大学生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人单独和一群同龄人居住,难免会有难以相处的情况发生。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要实现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型,而事物在发展过渡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只有很好地完成上一阶段的任务才能顺利转型到下一阶段,大学生的正常社会功能才会发挥出来。如果过渡得不好,就可能会停留在上一阶段的矛盾当中。从高中到大学,从紧绷的考试环境转变为相对宽松的校园生活,大学生面临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接纳自己以及选择发展方向的挑战。在生活习惯方面,南方的生活习惯是人们普遍睡觉比较晚,较多选择太阳落山后外出,这是由于天气炎热造成的,因此部分来自北方的大学生来到海南三亚后,需要调整作息,从而感到较难适应。

(四)原生家庭带来的教育缺陷

大学生的低自尊往往是缺少父母关爱或是父母过于强势造成的。一些学生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为“讨好型人格”,这类学生在幼年时期倾向于不断地讨好父母,来换取奖励或是不被斥责。或是父母不允许子女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导致子女没有主见,不敢表达自己需求。当他们进入社会,便习惯于讨好同学和老师,较难捍卫自己的利益和权利,难以转换心态,不断地精神内耗。除此之外,这类大学生时常觉得自己跟周围人的关系不稳定,十分渴望安全感和他人的认可,担心自己被人讨厌,认为需要不断地夸赞别人或者是给予他人小恩小惠才可维持良好的关系。这些种种由于原生家庭教导致的问题都可能会将给学生带来伴随一生的心理问题。

(五)气候炎热引起的倦怠心理

自然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是位于中国最南部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常年气温高达28度以上,一年有长达9个月的“夏天”。由于气候原因,海南高校的作息习惯也与内陆有所不同。由于中午时段炎热的气温持续过长,三亚市高校作息制度中,通常是下午三点开始工作和课程教学,比内陆高校晚了一个小时左右,导致个别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休息和娱乐上。而且长时间的午休对于身体并无好处,还易影响下午时段的工作学习状态。最重要的是,天气过分炎热导致人脑较难集中注意力,容易造成一些自控力不是很强、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大学生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学习效率逐渐降低,这对本来生活中就充满游戏、社团、网络等各种诱惑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三、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应做好个人调节

第一,调节自身情绪,提高自我认同感。大学生应了解和正视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缺点,勇敢面对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不可一味逃避。首先,要坚持自律,改变制作计划却不实行的毛病。如果给自己的大脑做预设或是习惯将计划做到完美才开始实施,最终会因拖延症而耽误工作进度。其次,勿将过多注意力放在社交媒体上,养成运动和阅读的良好习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后,学会创造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先接纳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再将优势转化成成果,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自然会得到认可。

第二,在遇到不适应问题带来的压力时,加强同辈群体沟通,善用社会支持系统。无论在较高或较低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良好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显著较少。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有可能使大学生对已产生的负性情绪进行再评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减少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从而使个体不论是否面对压力情境总是伴随着较好的情绪状态[4]。大学生可以通过书写文字来梳理情绪,多与值得信任的同龄人进行沟通,及时向外界倾诉,避免陷入不合理的信念漩涡中难以自拔。

第三,创新学习方法,在新时代寻找机遇。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创新学习方法,珍惜宝贵时间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不断探索学科知识的新鲜领域。此外,焦虑有利于挖掘潜能,大学生可以合理利用焦虑,将焦虑转化为动力,冷静地面对问题,高效地应对学业问题、就业问题、考试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质量高的家庭中,其子女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反之,其子女消极价值观形成的概率更大[5]。大学生成年后的一些性格问题是由于在成长阶段与父母缺乏沟通造成的。在面临自我同一和角色混乱挑战的青少年发展阶段,遇到问题如果不能与父母交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很难保证。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仍会遇到许多不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这个阶段只有多与父母沟通才不至于误入歧途、走太多弯路,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练就强大内心。原生家庭导致性格上有缺陷的大学生应接纳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发挥自主改变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家庭会议、亲子出游等方式和家人沟通,正视自身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找到原因所在,花费一些精力去努力克服,做到扬长避短。

(三)完善学校社会工作内容

首先,将学校社会工作扩展到高校,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方法、技巧与高校学生工作融合,发挥好本校社会工作本科畢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的专业作用。提高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含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敏锐度,做到及时发现、上报并解决,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

其次,高校应提高对心理健康中心发展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及教师配合其工作,使更多的资源向其倾斜,邀请更多的心理方面的专家,提高服务效率。获取到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三亚市某高校精神健康中心5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共接待来访学生960人次,比2020年度增加430人次。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公共卫生事件衍生出的各类问题造成,但也可看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中心应继续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以及咨询服务,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

最后,面对新时代的多种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创新工作模式,运用互联网协同育人。现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公众平台的受众群体逐渐增大,一点点信息就可产生巨大影响力,许多博主为了博取流量从而过分传播负能量,引发大众的关注和激烈讨论,或是促使大学生总是关注他人过于夸张的优越生活。这会使部分大学生陷入想走捷径、羡慕他人生活、自卑焦虑、不愿脚踏实地的处境。所以在“互联网+”的经济社会新形势下,高校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巧妙利用网络平台,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传播积极思想,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空间,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

四、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找寻适合自己的定位,正确看待自身,发挥自身长处,接受新时代的挑战,坦然接受家庭问题和环境问题,磨炼自身顽强的意志,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中成长。高校及高校教育者加强高校社会工作的融合,重视心理健康发展,结合新形势来创新工作模式,共同努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更好的应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 简明心理学辞典[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73

[2] 李海江,杨娟,袁祥勇,等. 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04-1613.

[3] 李伟,陶沙.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02):108-110.

[4] 王欢,黄海,吴和鸣.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3):447-450.

[5] 魏俊彪,孙红亮,张云. 大学生亲子沟通类型与价值观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01):34-35+37.

(荐稿人:邓琼飞,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