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导向下的生态文明审计实践研究

2023-09-03张晓莉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10期
关键词:导向文明人员

柳 佳 渠 帅 张晓莉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碳中和是一种实现碳总量“零排放”的理念。碳中和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碳排放,而是指国家、企业、个人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相关措施或形式,有效吸收转化自身所排放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总量,通过正负相抵消的形式,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在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审计业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态文明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对于推动我国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碳中和导向下,生态文明审计需要持续优化,从而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基于此,本文对碳中和导向下的生态文明审计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一、生态文明审计概述

(一)生态文明审计的含义与内容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1]。生态文明审计是以生态文明相关指标作为审计开展的标准和参考,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有关组织等作为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审计业务。

生态文明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生态资源利用审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资金审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度审计和生态文明项目综合审计。在碳中和导向下,生态文明审计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强调二氧化碳总量的排放及二氧化碳的中和等有关内容,通过资金、制度以及综合方面的审计,积极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2]。

(二)生态文明审计实践意义

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具有众多实践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审计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作为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态文明审计的开展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次,生态文明审计能够规范有关部门、企事业组织生态文明项目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高项目或有关项目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再次,生态文明审计的开展能够发挥审计监督、审计监察和审计服务的优势与作用。生态文明审计的开展能够保障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资金得到充分应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度不断完善,保障生态文明项目稳步推进,从而推动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碳中和导向下生态文明审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审计标准规范模糊

2020 年,我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审计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审计体系日益完善,审计效率与水平不断提高,但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部门并未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生态文明审计标准规范,审计业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仅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同时缺乏实务指导。一方面,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审计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缺乏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当前已有生态文明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及专业委员会,但关于生态文明审计的标准尚未形成,在审计标准、方法、评估依据等方面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定的不足。审计标准规范模糊问题,会直接降低生态文明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生态文明审计制度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审计方面立法工作的开展,202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为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审计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在碳中和导向的下生态文明审计制度尚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较少,无法为生态文明审计提供依据。此外,有关生态文明审计的地方性法规较少,无法为当地生态文明审计提供帮助。在审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第三方机构在接受审计委托后,无法从相关政策文件中获得指导,导致其出现审计标准不统一的情况,降低了生态文明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除此之外,由于审计制度尚不完善,生态文明审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部分审计机构泄露有关部门机密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商业机密的问题,部分被审计企业在审计中出现了消极配合、信息提供不完整不真实的情况,增加了生态文明审计取证的困难程度,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审计的持续发展和优化[3]。

(三)生态文明审计专项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审计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审计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整体审计业务水平的提升。但从生态文明审计角度出发,生态文明审计专业人员仍存在较大的缺口。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同时涉及财务、环境工程、化学、统计、能源、管理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且生态文明审计中相关数据信息难以获取,数据准确度相对较低,审计方法更加复杂。因此,生态文明审计业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专项审计人员存在数量少、专业能力素质相对较低的问题,审计人员数量匮乏导致生态文明审计无法真正开展,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能力不足则导致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工作开展举步维艰,难以保障审计业务的质量[4]。

(四)生态文明审计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为生态文明审计方法传统单一。当前,我国研究生态文明审计技术方法的学者较少,生态文明审计方法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得到更新和优化,导致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效率低下,审计业务开展过程迟滞、过程烦琐,阻碍了生态文明审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碳中和导向下生态文明审计实践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生态文明审计标准规范

明确生态文明审计标准规范是提高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水平的重要保障。不同于传统审计,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是一项新型审计,审计流程与内容并无可参考标准,因此生态文明审计规范应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

首先,在法规制度方面,有关部门应当在相关法规中明确生态文明审计的内容、原则和要求,确保生态文明审计开展有法可依。在制定和明确相关标准规范时,有关部门可充分借鉴国外已有的相关规定,并依照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碳中和目标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生态文明审计流程规范,确保生态文明审计评价体系标准统一。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审计理论体系建设与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为生态文明审计中所遭遇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论支持。生态文明审计研究理论能够有效弥补具体审计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明确审计过程中各方面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确保生态文明审计能够在理论指导下高质量开展。

再次,鼓励第三方审计机构响应市场需求,拓展生态文明审计业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如降低银行贷款利率等政策)推动第三方审计机构开展生态文明审计业务,并明确要求审计机构以碳中和为导向,确保第三方审计机构能够高效高质完成生态文明审计的相关工作。除此之外,有关部门需要加大生态文明审计的监督管理力度。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是确保生态文明审计发挥作用与功能的重要支撑,持续加大审计监管力度,可以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审计依照相关标准规范落实,从而提升审计业务水平。

(二)完善生态文明审计制度

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审计高效高质开展的重要保障,而且能为生态文明审计所遭遇的问题提供指导。针对当前生态文明审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明确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的具体任务与要求,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碳中和的实际情况等,制定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审计制度。

首先,明确审计制度内容。生态文明审计制度应包括审计业务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和审计评价制度。审计业务制度能够有效规范生态文明审计的开展,确保审计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保障审计能够发挥其作用。审计监督制度能够规范生态文明审计流程,确保审计能够依照相关法规进行,从而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审计评价制度能够为后续生态文明审计提供指导,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审计开展水平。

其次,优化补充生态文明审计制度细节。规范化和制度化开展生态文明审计,能够为审计机构提供帮助和支持。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当前生态文明审计实际开展中的各方面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审计制度细节,确保审计制度能够为审计的开展提供支撑。审计机构在完善的制度下能够有效拓展审计业务,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积极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升我国审计业务的整体开展水平[5]。

再次,严格依照审计制度落实审计业务。审计制度能够从多个方面为生态文明审计提供支撑,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审计业务能够依照审计制度要求开展。除此之外,依照审计制度开展审计业务,也可为后续相关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是推动生态文明审计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三)组建生态文明审计专业人才队伍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生态文明审计开展的质量。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审计存在着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不足的问题。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宣传,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高等院校开设生态文明审计专业课程。高校能够通过教育培养生态文明审计专业人员,提高生态文明审计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专项专业技能水平。

其次,审计机构需要提高人员聘用标准门槛,确保参与生态文明审计的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审计人员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生态文明审计的相关任务与工作内容。同时,审计机构应当通过专家学者讲座、组织审计实践等多种方式,为生态文明审计人员提高其专业能力素质提供机会和平台,为生态文明审计人员的持续成长提供帮助。

再次,审计人员也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把握机会参与讲座与实践活动。审计人员应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确保自身能够依照生态文明审计的规范要求完成相应的审计任务,保证审计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在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也应当及时总结业务经验,为后续生态文明审计开展提供参考。

(四)优化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当前,生态文明审计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影响审计实际开展的效率,导致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优化生态文明审计方法,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审计开展的效率,进而提高生态文明审计开展的水平。

首先,应当从审计实际情况着手,对当前所应用的审计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和掌握当前审计方法存在的不足。根据审计中存在的不足,创新审计方法,确保审计人员能够根据生态文明审计的实际要求,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审计,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审计人员应当做好审计总结,通过总结生态文明审计各方面的内容与流程,寻找当前审计方法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优化。

其次,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优化审计方法。先进科技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多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也可以充分应用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审计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在生态文明审计中有效应用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审计相关软件,能够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再次,审计人员应当积极掌握信息化软件操作方法。在生态文明审计业务开展中,审计人员需要根据软件所具有的审计功能形成标准、完善的生态文明审计业务处理流程,减少自身机械重复的工作量。人工重复性工作量减少,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生态文明审计效率,降低审计业务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审计业务中的人工失误,提高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结语

在国家推动实现“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并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开展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具有多方面价值和意义,是国家实现节能减排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生态文明审计业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于规范、制度、人才和效率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审计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助力提高生态文明审计水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

猜你喜欢

导向文明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请文明演绎
“偏向”不是好导向
漫说文明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对不文明说“不”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