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究
2023-09-03周燕
周 燕
(作者单位:曲阜市统计局统计数据中心)
现阶段,我国各省市乡村地区在全面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发展思路进行了积极创新,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农业在与相关产业充分融合、交叉重组、高位嫁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并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模式推进、多业态构造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最大化提高乡村产业融合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产业融合、乡村产业融合、农业高质量发展概述
(一)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主要是指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进行充分整合,使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形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业态。在城乡动态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应该将处于不同层次的服务业、农业、工业、信息业、知识产业整合到同一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使其互相包容、协同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促进产业形态形成、促进经济增长常用的方式之一;农村地区还应该借助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域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的发展模式,确保传统低端产业能够经过不断创新、优化,成为高端产业的一部分,利用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企业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目标。
(二)乡村产业融合
乡村产业融合通常是指以基础农业为基础,借助产业聚集、产业联系技术、内部化系统创新等多元化措施,通过发挥资源、技术、资本等要素的作用,对相关内容进行快捷分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业休闲娱乐以及其他服务业整合程度,不断增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衔接性。在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农业产业链的宽度不断扩张、长度不断延伸、农业附加值不断增加,从而有效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目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从乡村产业融合的具体模式来看,可供选择的模式具有多元化特征:既可以第一产业为核心,促进传统农业生产与乡村服务业、加工制造业不断融合,如在水果种植源头建立水果罐头加工厂和采摘园;也可以乡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核心,促进农业生产向农业融合方向不断转变,如杭州临安是国家级生态城市,在电子商务全面发展的带动下,为临安建立“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造了良好环境,借助电子商务的力量,全面挖掘农村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不仅开发、利用了农村资源,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产品进城,而且拉动了农民消费。现阶段,临安已经初步形成“市场倒逼、政府推动、大众创业”的现代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1]。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手段,实现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即通过科技进步、优化种植结构、农业生产流程升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的产出值,实现农业发展高效益;第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重视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第三,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方式,即引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如大规模种植、精准化农业生产、智慧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第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即将农业与非农业产业相融合,构建一体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升级,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第五,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即通过科技创新和生产方式改革,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质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借助产业融合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城乡一体化,加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促进融合发展措施的有效落实。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十四五”规划内容以及“2035”远景目标相关要求可以发现,加强对各省市地区主体功能区域的重点规划,采取合理方式落实乡村规划措施,能够最大程度解决同质化发展问题,提高乡村地区整体布局的科学性。比如,在划定生态保护区、经济新区、农业生产区等空间位置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在严格遵守耕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乡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要求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措施,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区、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经济发展区等各项功能的精准落地[2]。
第二,在促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城市的带头作用以及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各地方政府应该将县城作为落实各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措施的主要地点和重要支点,以特色城镇群和特色小镇为依托,充分发挥当地乡村的优势资源,秉持因地制宜的思想,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全面发展。如积极盘活以乡镇为核心的小集体、小村镇,为当地农民营造和谐、繁荣、稳定、安逸的生活氛围,确保周边农民能够享受到的市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提高各项基础设施的先进性以及各项社会服务的优质性,使乡村生态环境有效得到改善。这不仅能够使县城与乡镇、乡镇与乡村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而且能够为全面建设富裕乡村、美丽乡村、生态宜居乡村奠定基础[3]。
(二)延长农业产业链,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逐步扩大并重点突出优质农产品的特征,通过对传统农业结构的不断规范与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创造多元化农业品牌,确保乡村地区农业产业链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长度不断延伸、产业深度融合、附加值不断提升。同时,加强对各省市地区乡村特色蔬菜水果、粮油作物、食用产品、茶业、水产品、中药材等产业的全面发展,积极构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使乡村地区特色产业走入市场、走进社会大众视野,聚焦区域优势,不断提高乡村地区农业市场综合竞争力[4]。
第二,立足农业发展新格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全面推进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推进农产品的提档升级,加快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二是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传统农业的新动力,加快田园综合体和农家乐、休闲园、采摘园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三是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发展多元化农业新型业态,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打造多元化“农业+”模式,加快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依托多元化“农业+”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联动效应,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开发“农业+旅游”模式,推进体验型业态。坚持“因地制宜、以特取胜”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方向,根据乡村资源禀赋、乡村景色、文化风俗、区位优势等特点,发展旅游观光和特色休闲农业,积极探索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倡导绿色生态,突出休闲体验,打造田园风光,培植一批能够整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特色摄影、餐饮美食、果蔬采摘、加工销售元素的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开发“农业+食品”模式,推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农产品加工市场,合理优化产业布局,释放农产品加工带动效应,内接生产、外联市场。依托粮油、蔬菜、水果、畜禽、渔业等农产品,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着力培育一批综合性、交易型、经营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农业+互联网”模式,发展电商型业态。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者电商培训,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打造农产品电商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形成一条电商型农业成长之路。
第二,加强对乡村产业融合基地的积极构建。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多功能优势区域的积极建设。比如,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优势农作物种植区、粮食生产区、现代化农业生产区等,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不断升级和全面更新,确保农业产业链的功能更加完善、价值进一步提高。各省市应积极鼓励各乡村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依托农业特色,构建一批能够充分融合农业、旅游、文化的特色乡村小镇。在提高乡村旅游行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适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优先建立相关试点项目,如建立一批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村镇,并在全国乡村地区积极推广[5]。
(四)稳定增收,促进就业,保障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果
第一,积极鼓励乡村居民主动参与外出就业创业以及产业融合相关工作,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拓宽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各省市乡村地区应该采取多元化措施,促进“双创”发展,鼓励乡村居民实现就地就业;积极响应“乡村创业”战略目标的要求与号召,充分发挥各项措施的指导作用和战略价值;鼓励社会人才主动投入乡村经济发展,全面提升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比如,积极引导新业态、新经济、新产业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功能,带动乡村居民就业发展[6]。
第二,加大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春潮”运动。各省市乡村地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开展种类多元、内容丰富的就业培训活动,建立健全乡村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增加乡村职业培训工作的覆盖面和落实深度,使更多乡村居民受益。同时,引导不同经营主体之间互相合作、协调发展,借助现代化经营理念的各项优势,组建不同类型的现代企业,制定各项政策,鼓励专业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在乡村发展的各个环节,还要充分融入“互联网+”的思想理念,为乡村旅游、农业生产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并加强对公共服务平台的积极创建,提高平台服务质量,丰富政策宣传渠道,积极引入资本,主动接触客户,妥善解决乡村地区生产要素稀缺的问题[7]。
三、结语
产业融合能够实现各产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与创新等。在农业领域,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同产业的融合可以使资源得到更优质的配置,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不同产业的优势互补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益。其次,加快科技创新。不同产业的融合可以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再次,扩大市场空间。产业融合可以将农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结合,形成新的商品或服务,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最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乡村振兴。由此可见,产业融合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科技创新、扩大市场空间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确保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帮助乡村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各地区应该加强对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与创新,不断拓展自身农业功能和发展能力,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充分发挥产业融合的各项优势,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乡村地区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借助多元化渠道,促进产业融合措施的全面落实,对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利润分配机制进行积极探索;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促进股权合作制、股份制等产业组织形式的全面发展,从而为“订单+股权合作”“农民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链接形式的真正落地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