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践
2023-09-02曹阳
曹 阳
(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等成为近阶段热门研究内容。笔者依据新课标要求,厘清数学学科主题活动的内涵,明晰数学主题式学习的价值,结合真实的调研情况,总结对主题式学习的认识,剖析一线教师在开展数学学科主题活动时面临的困难和困惑,探索数学学科主题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新课标中数学主题活动的内涵
关于主题式学习,教师除了要关注相关研究进展,还要到新课标中追本溯源,通过系统研究,深入理解主题式学习的内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主题活动,服务于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在新课标中,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主要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被反复提及,“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根据新课标主题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新课标中第一至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共有13个主题活动,2 个项目学习,18个具体活动案例设计。在13个主题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有7 个,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有6个。
通过梳理,笔者有五点发现:第一,小学阶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尤其是第一、二学段,初中主要采用项目式学习。第二,主题式学习内容更聚焦,立足现实背景发现并提出问题,主要是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而项目式学习主题更宏观,在真实的、多样的情境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核心在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第三,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的整体要求,数学课程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设计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这些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大部分都涉及跨学科的内容,尤其是项目学习更具综合性。第四,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只不过相比其他三个领域,“综合与实践”领域更适合开展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对于其他三个领域的数学学习,新课标也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但核心目标都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第五,新课标虽然列举了部分活动名称,但是具体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却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和创作空间。
二、实践中数学主题活动的优势与局限性
作为新课标着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主题式学习具有显著优势,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题式学习以具体问题或实际情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主题式学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多种综合能力的发展。三是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题式学习注重实际应用,它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
“主题式学习(或项目式学习)”的局限性大体也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主题选择难度大。在设计主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学校所处环境等因素,这些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创造力。二是活动设计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设计数学学科主题活动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包括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教学方法等,这些需要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设计和实施。三是评价标准不容易确定。主题式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这就意味着评价标准不容易确定。要想准确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四是时间安排上有困难。因为主题式学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学校不能安排足够的时间和场地,可能会影响活动的开展。
三、数学主题活动的开发路径
主题式学习若想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有效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愿意参与到主题活动的设计中来。一套清晰明确的主题活动设计流程,对于教师设计主题活动会起到方向上引领的作用,本文将主题活动设计流程梳理为四个关键阶段,分别是:主题选取、目标制定、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阶段。
(一)主题选取
主题选取是数学主题活动设计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后续设计的方向和效果。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选择合适的主题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确定适合他们的主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主题。在主题选择时有三个路径,教师可以从新课标列举的主题活动中选择,可以从对应年级的数学教材中选择,还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或学生实际需求,选取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主题进行自主开发。
例如,在“破译密码”主题活动中,教师以编码、解码为主题,通过制作密码、破解密码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密码学原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又如,在“小钱包的大智慧”主题活动中,教师以家庭理财为背景,通过制定预算方案、计算实际消费金额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目标制定
主题选择完成之后,就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目标可以简单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显性目标,另一个维度是隐性目标。显性目标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或立场,描述主题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如果活动主题选自新课标,那么教师可以参照其中对应的“学业要求”进行目标分解和细化。隐性目标属于上位目标,一般包括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核心素养等。
例如,新课标中“时间在哪里”主题活动的目标描述(见下页表1),其中,前两个目标属于显性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后两个目标属于隐性目标,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在自主开发主题活动时,就可以围绕这两个维度,参考新课标中的主题活动案例进行目标制定。
表1 “时间在哪里”主题活动目标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包括任务分解、任务设计、任务说明资源准备等方面。任务分解指的是将大目标划分为更小、更具体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逐步达成目标。任务设计则是针对每个任务,设计具体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采用数学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探究数学;而在高年级,教师则可以采用模型制作、数学实验、实地调研等形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任务说明是对任务设计的解释。资源准备则是为活动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下面就以第二学段的主题活动“认识方向”为例,介绍如何进行活动设计(见表2)。
表2 “认识方向”主题活动设计
(四)评价设计
活动设计完成之后,就需要进行评价设计。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活动的评价。以往的评价环节大部分都只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却没有针对主题活动进行评价,我们可以更大程度地相信学生的评价能力,更充分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对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建议,以此来优化和完善主题活动设计,为后续主题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反思能力(见表3)。当然,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评价总结能力。
表3 主题活动评价设计
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评价总结能力,初期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评价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再不断发散思维,提升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目标制定时所设立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项目要与活动目标一一对应。参考SOLO 目标分类评价理论,显性目标可以结合纸笔作答、动手操作、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数学思维水平的发展程度。隐性目标可以借助表现性评价,重在过程性评价,这里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可以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还可以邀请与主题活动相关的部门、志愿者等参与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结果会更立体化。为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可以设计主题活动评价量表,便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察记录。
由上述分析可知,主题活动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创作能力,还需要投入较长的研究时间和精力。为了降低教师设计主题活动的时间成本,提高教师参与主题活动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主题活动设计的品质,特别建议以备课团队为主体进行开发设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或者个人风格加入个性化理解。另外,建议备课团队做好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长期规划,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整体设计、宏观构思,这样既能保证活动目标的进阶性,还能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性(见图1)。
图1 主题活动特征与价值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主题活动是基于现实背景,注重过程体验,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学习形式,不仅可以沟通数学内部的联系,还可以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跨学科学习。有规划、有品质的主题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