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内蒙古北疆乌兰察布为例

2023-09-02王永丽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乌兰察布共同体

王永丽 于 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并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是在边疆地区这个特定的时空中,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意识”、“五个认同”理念。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挖掘整理、弘扬传承、创新发展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边疆民族地区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点和不竭源泉。

由于自然地理的不同,南北方的边疆民族地区孕育的文化大不相同,因此本文聚焦内蒙古边疆地区,以乌兰察布为例,深入挖掘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脉络,将各个阶段乌兰察布文化的辉煌成就,以及在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共筑美好精神家园的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一、充分认识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作用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深入挖掘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具有重要作用。

(一)厘清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边疆地区,我国的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其中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因此边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指地处边疆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地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反映边境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并得到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广泛认同的地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其次包含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字、书法、绘画、音乐、曲艺、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等,还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判定标准,一是符合人类共有真善美的价值理念及其实践成果,二是有利于人类发展、创造、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这两条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中又会有具体的表现。

乌兰察布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同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注入更是形成了独特的边疆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热爱祖国、守卫边疆”是这一地区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作为草原文化生生不息、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表现

乌兰察布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种文明形态相互碰撞的前沿阵地,文化资源多样而精彩,突出特质是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具有独特优势。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包容力、整合力、凝聚力,有助于在新时代增进中华民族向心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第一,日常生活方面。草原上并不产茶,而茶文化传入草原以后,逐步融入了草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这里,奶与茶这两种看似不搭界的饮品水乳交融,诞生了醇厚浓郁的“奶茶”,从此与牧民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奶茶”是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融合衍生品,而因万里茶道兴起的沿线城镇,将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俗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第二,社会风俗方面。乌兰察布中南部地区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等受到晋北、陕北“走西口”移民的影响深远,该地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节庆习俗与晋北、陕北极为相似。饮食方面,形成了蒙汉饮食文化交融的大杂烩,汉民传统爱好吃糜米与莜面,但也喜欢蒙古族的炒米、奶茶、奶酪。同时走西口移民将内地饮食和烹饪习惯带到这一地区,手把肉、大烩菜、炸油糕、刀削面、腌酸菜等传统风味小吃,成为该地区最为流行和通用饮食类型。蒙汉两族共同生产生活,互相尊重并学习彼此的风俗习惯,互相通婚,形成了杂居的村落。第三,语言文字方面。乌兰察布当地居民使用蒙语与汉语,迁徙到异乡的山陕人使用的仍然是山陕方言,在生意、日常生活中,几种语言相互糅合,逐渐形成了语音上略带山陕味道、词汇上偏重当地土语的“内蒙西部方言”。这是一种典型的混合方言。以乌兰察布的丰镇、集宁等地区的方言为例,其语言构词法的特征大致与陕西晋北方言相近,现代学者多称之为“内蒙古晋语”,将其看作晋语分支。

(三)充分认识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2021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实根基。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形成构建的过程中,必然熔铸、渗透着极其丰富的边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边疆民族地区在共创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所孕育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孕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思想理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文化共同体的思维方式,高度契合、紧密对接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和合”思想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无论哪个民族入住中原,都以中华正统自居,并迅速接受认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二、深入挖掘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把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地区劳动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情感共鸣,能唤醒各民族共同的精神与记忆,进而形成强大的共同体力量。

(一)深入挖掘边疆民族地区“四个共同历史”,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心理基础

由于北方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开发了祖国边疆,共同创造了游牧文化,创造了共同的语言文字,形成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世界观。在辽阔的北疆草原上,曾兴起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满和蒙古等民族,为边疆的开发做出了贡献。汉代时期,匈奴统一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强大,农牧民族开始发生矛盾与对立,所以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治者都在北方修筑长城、设置郡县。在封建统治者看来,万里长城是处理农牧民族问题的防御工程。但从内蒙古民族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长城一方面是把农牧民族分割开来,对郡县农耕区起了一定保护作用的防御工程。另一方面是把农牧民族连接起来的重要纽带,成为和平时期进行产品交换与文化交流的中介,并由此形成了自辽东、辽西至西域沿长城分布的一系列以农牧交换为特点的城镇。这种既相反相成、又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农牧两大类型民族及其经济、文化既相矛盾又不可分割的生动反映。

乌兰察布境内有各时代长城约1500 余千米,分布于十一个旗、县、市(区),从战国时代的赵北长城,之后的秦汉、北魏、金、明等朝代的长城均有分布,是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存长度最长、保留时代最多的地区之一。乌兰察布长城文化鲜明特点是不仅汉族统治者修筑长城,少数民族统治者也修筑过长城。北魏长城、金界壕就是横跨在乌兰察布北部少数民族修建的长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与外来民族对抗中,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凝聚起来的多元一体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心理凝聚力。

(二)深入挖掘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文化基础

由于地理气候影响,中华大地上农业区和牧业区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相互依赖、补充。乌兰察布大地上,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昭君出塞、胡汉和亲、边境榷场、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到明朝“隆庆和议”后开设茶马互市,蒙汉融合,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直没停止过。

整理乌兰察布的历史文化,就会发现,早在史前时代的距今五六千年之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就已经显现出来。在考古学界,中国最早的一次“走西口”追溯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时代,并且集中展示于乌兰察布的岱海地区。仰韶文化时代的乌兰察布地区,气候温润潮湿,适宜于人类居住,所以从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的移民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岱海仰韶文化早期的中原移民一部分从陕西半坡或河南三门峡逆黄河北上来到岱海,另一部分由河南安阳后岗一期的移民经张家口向西来到岱海,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走西口”。在史前时代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乌兰察布中南部地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共存共生,和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是同频共振的,它们在历史、精神上、文化上,都是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步入近代,“走西口”移民运动极大地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走西口”的移民是中原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的传播使者。他们给口外的蒙古族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深入了解中原汉文化、享受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产品提供了机会,他们与当地各民族的杂居融合,使这些地区的风土民情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特别是在乌兰察布中南部地区,由于相近的地域、相似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具有相似建筑、共同方言、相同戏曲、相近生活习俗以及相似信仰习惯的文化圈。其中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东路二人台”,是蒙汉各族人民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基础上,在思想文化、审美情趣、文化艺术上的沟通融合和交流借鉴的结果。正是“走西口”这一发自民间、跨越几个世纪的移民运动,重塑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和社会格局,使不同民族结束分而治之,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的大融合,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

三、加大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深刻阐发密切衔接,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摸清文物遗迹家底,做好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地区历史文化记忆、承载着共有精神财富,反映着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当前,乌兰察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4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3 处。乌兰察布有历史文化名村名镇4 处,其中丰镇市隆盛庄镇被推荐为“万里茶道”申遗节点。

乾隆三十二年,清政府招兵垦荒在此设庄,以兴隆昌盛之意取名隆盛庄。由于开荒拓垦,引来山西、河北等各地工商农户聚集于此,各谋生业。隆盛庄曾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遇、冲突、对抗的最前线,在长达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汉、回、蒙古族等各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晋商文化、农耕文化、蒙元文化、西口文化等多样的文化类型,同时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茶贸集散地和驼马转运地,隆盛庄是塞外草原上为数不多的多元文化聚集地。时至今日,隆盛庄仍保存有多处古建筑、古商铺、古门阁等,从大南街到大北街将近一公里长的传统商铺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隆盛庄庙会上的民间社火、四脚龙舞、秧歌表演,节庆日中的晋剧、二人台、漫瀚调等戏曲表演,体现了各民族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互鉴,“隆盛庄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隆盛庄古镇保护开发已拉开序幕,文化旅游产业初具雏形,现代农牧业、传统手工业和服务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

(二)扩大文化线路遗产影响力,做好传承与发扬工作

文化线路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对话的产物,强调历史和现实中相关区域人民的迁徙与交流,以及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商品、知识的互惠交流与融通。文化线路遗产强调特定时空中跨区域、跨人群的经济与文化的互惠共生及交融一体,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线路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乌兰察布是历代长城集中汇聚的重要区域之一,是“走西口”的目的地之一,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途径地,境内拥有“长城”、“走西口”、“万里茶道”文化资源,这三类文化资源所包涵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具有超越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以“万里茶道”文化资源为例。

以茶为媒的万里茶道蕴含着独特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与价值信仰,体现着不同地区、国家、文明之间的和谐,很好地体现了‘和合天下’的价值理念。2021 年底,万里茶道被列入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成为国家文化战略重要内容之一。

乌兰察布位于蒙、晋、冀三省交界区,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途径地,也是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和集散地。同时,晋商作为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在乌兰察布境内被称作旅蒙商,旅蒙商见证了汉、蒙、回等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历程,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塑造了诚实守信的商旅精神。繁荣的商贸交流促使多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共同发展,集宁、隆盛庄作为万里茶道上平原、山地运输向草原、荒漠运输的转换节点。隆盛庄当地的工商业者结成了行社,分粮店、缸房、当铺、货庄、皮毛等行社后组成商务会,作为归绥城的左翼,隆盛庄有专门做旅蒙生意的行社——拉骆驼,两百年间骆驼数逾万峰,驼运业成为隆盛庄商业活动的重要商业支柱,策应着归化城的商号随时需要随时调用。在旅蒙商的作用下,中原先进技术文化的流入促进了乌兰察布草原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进入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旅蒙商人多会蒙语,他们的商业贸易加强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最终促进了乌兰察布草原上蒙汉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三)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守护传承好中华文化的历史瑰宝。把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注重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各类载体让文化遗产走到公众身边、彰显独特魅力,把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近些年来,乌兰察布打造“万里茶道通南北,长城内外皆故乡,草原避暑千年地,民族交融一家亲”区域文旅公用品牌,以集宁路遗址出土的釉里红玉壶春瓶为线索创排大型舞台剧《玉壶春瓶》,编排舞剧《驼道》再现了古代茶路商贸互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承办了第四届中俄蒙三国部长会议暨“万里茶道”文化旅游博览会。以隆盛庄“万里茶道”重要节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打造丰镇月饼非遗小镇,积极利用庙子沟文化、集宁路古城遗址等考古文博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推进长城、集宁路古城、广益隆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推广非遗结合的工艺美术品等,推动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历史上曾为祖国的统一和建立巩固边疆建功立业,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见证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伟大实践,最终推动着多元文化汇聚融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乌兰察布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乌兰察布玛珥式火山口群的发现与研究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钢黄金珠宝考察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之夜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2016年乌兰察布市一次罕见寒潮天气分析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