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源与文化意蕴
2023-09-02刘若垚傅锁根
刘若垚 傅锁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种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上。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逻辑,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意境,接续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品格,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逻辑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的理论基石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转折。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发展的革命性作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内在矛盾、现代化道路选择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论证。其一,现代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他在18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提出:“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他们还论证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其他的国家都要经历这一阶段。其二,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在资本逻辑的统治和支配下,对物的依赖性成为生命活动的基础,资产阶级疯狂地攫取财富和消费商品、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发、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民主自由撕下虚伪的面纱、国家治理混乱……这一系列严重弊端必然会导致人的自我异化,使社会的结构性问题难以避免、无法调和。其三,在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马克思恩格斯对非资本主义国家和民族如何看待及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进行了前瞻性研判。基于对资本这个“不可思议的魔力”引发异化现象的批判,马克思主义驳斥了要求所有民族和国家都要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狭隘落后思想,反对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普遍化,强调在同一时空维度,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在摆脱民族压迫的前提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创造一种符合国情、内凝人类共同价值的非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其四,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现代文明应该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服务,在这种意义上,现代化是一种手段,而不应视为最终目的,否则又会重蹈“异化”的覆辙。马克思恩格斯把如何摆脱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陷阱、实现真正意义的人的解放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包括政治解放、劳动解放、经济解放、文化解放等环节在内的庞大的解放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根脉所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延续到今,历长久而弥新,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滋养。
(一)“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最早的关于民本思想的朴素表达,这种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执政的目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变化无不揭示着“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坚定的历史自觉,完成了从民本思想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升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心”问题作为执政党最根本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中明确要求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迄今为止,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 亿人。中国14 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上,推进和拓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是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就是要创造更优美的环境、更轻松的氛围,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就是要让大家获得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枝一叶总关情”“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件大事,但这件“大事”是由人民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构成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件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实事之中。
(二)“天下大同”的政治主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反映了古圣先贤的政治主张和历史观点,表达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天下大同”起初是指“中国”一国范围内的“大同”,近代以后,“天下大同”被引申指“世界大同”。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想出一个“人人皆公,人人皆平”的“大同世界”愿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此也曾孜孜以求。
当今世界正进入动荡变革的新时期,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华民族向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历史上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仍然向往世界太平,希望同世界所有国家一起共谋和平。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他多次倡议,世界各国人民应当秉持“天下一家”理念,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想的提出,不仅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格局。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一个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和平与发展环境,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在交流互鉴中也必将不断拓展和深化。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是相通的,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醒人们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要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时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勾勒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把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新发展理念中突出“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美丽中国”设为国家重大发展目标。在国内,全面重塑环境立法,基本建成严格严密、行之有效的环保法律体系。在国际上,中国积极推动和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少用大约14 亿吨煤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切实提高环境自主贡献力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铺就了绿色底色。
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动力之源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标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质和强大的政治优势。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团结奋斗的初心使命和历史伟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着“四个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等主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伟大奋斗铸就伟大精神。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内在源头和逻辑起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都蕴涵着融入血脉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爱好和平的信仰和追求;兵团精神、北大荒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等,彰显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团结奋斗风貌;青藏铁路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彰显了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脱贫攻坚精神、北斗精神等,彰显了知难而上、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这些精神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又穿越时空,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感悟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程何其艰辛又何其伟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征程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远没有到喘口气、歇歇脚、松松劲的时候。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警醒、政治清醒和底线思维,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以胜不骄、败不馁的定力,直面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妥协求安全则安全亡;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以妥协谋发展则发展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是在不断地斗争中得以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从来就不信邪、不怕鬼,具有攻难关、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的红色基因、强大底气和硬骨头精神。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只要我们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信心、同心同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就一定能够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