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2023-09-02刘德林
刘德林
“忠孝节义”作为中国传统美德,其道德伦理和思想价值不断被诠释,成为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干事创业的价值准则。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忠孝节义”每一个字所蕴含的道德底蕴都发生了变化,以至于有“愚忠”“愚孝”“愚节”等批判,惟“义”不变。“义”作为“四维”“五常”“百行之冠”共有的内容,可见其被普遍认可与接受的程度,作为道德标杆,深深影响了历代中国伦理哲学的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时代魅力,持久生命力。
“义”的内涵
“忠孝节义”在传统时代之所以盛行不衰,是由传统社会伦理结构与生活方式决定的。《说文解字》指出:“义,人之威仪也”,“义”本意是“适宜”,孔子指出“义者,宜也”。朱熹则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进而可以看出,只有行为举止符合“义”,才能获得一种威严或尊重,进而被认同和接纳。“义”之所“宜”——是“仁”与“礼”,《礼记·礼运》“仁为义之本”,“义”是符合道德、伦理、秩序、规范的行为,是“善”,义本身也是一种规范,一种楷模。义是一种“利”,“义以生利,利以生民”;义作为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是无私而利他的;义也是一种勇气和胆识,《素书·正道》有“处义而不回”,遇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回避。诚如孔子所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义”的层次
一种道德规范的确立并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既有时间的过程,也有层次的区别。社会不同阶层对“义”的认知、理解、取舍不尽相同,但是这并不有损“义”作为基本伦理和操守的总称,《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气节,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社会大众因自身经历、能力、社交等主客观原因,对“义”的认识与施行参差不齐。
义以为质
《说卦》:“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是基础。孟子云“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作为社会的人,起码的羞耻之心要具备,人之为人就在于能够区分善恶好坏。在区分善恶的基础上,进而提升自己的境界,做到“仁”,董子说“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仁是别人的事,义是我个人的事。不管别人能不能做到“仁”,而我自己要做到“义”,才能无愧于人,无愧于己。如果能做到人之为人起码的羞耻、仁义,并且坚持“义以为质”或“义以为上”就是君子。《论语·卫灵公》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义不自进
《管子·牧民》言“礼不逾节,义不自进……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义不自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人“义”与“不义”,不是个人说了算,而是社会大众的评价;二是“自进”意指不由荐举,不能携“义”邀功争名夺利。恪守本分,忠于职守,乃是义之所在。以“义”为名,捞取资本,满足个人私利和野心,则为“不义之举”;故孟子云“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义”不是工具,也不是手段。只有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义”,才能被接受,才能征服人心。“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
舍生取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舍生取义成为义的最高境界。在以礼治国、以德修身的传统时代,“义薄云天”是对个人品德最高的评价和认可。“义”与“不义”也是对君子小人的一种区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重个人名节德行的人,“义”之所在,命之所在,除此之外,活着如同行尸走肉。对于传统社会来说,修身齐家目的在于治国安邦,学而优则仕,“吾曹不出,若苍生何?”世人读书修身在于为国为民之大德。“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利国利民就是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的浩然正气,而这种正气就是合于“天理”的天地良心。因此古人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士可杀不可辱”“匹夫不可夺志也”“威武不能屈”等豪情壮志之“义”。
“义”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坚持正确的“忠义观”,古人认为“君子行必忠义”。忠由心出,尽己为义。一定程度上说“忠即是义,义也就是忠”。《北溪字义·忠信》指出“忠信便是诚”,今日之忠,不是盲目崇拜,不是拉帮结派,也不是利益团伙,而是忠于党,忠于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党的一大在制定第一个党纲时,就规定申请入党者必须是“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列宁指出:“徒有虚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只有从内心真正对党信任、对党诚实、对党忠义,才能把党交给的任务圆满完成。
坚持正确的“孝义观”,孝是义的前提,“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德之本也,义,孝的标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好家风才有好民风,好党风才有好政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为党服务、为党分忧,为党尽责。对家庭不孝,陷父母于不义;对国家和人民不孝,陷党于不义。
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左传》“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党员干部坚持为国为民为党,不竭余力,竭诚奉献,这是大德。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是党的宗旨、路线、方针的践行者,因此要时刻谨守社会公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严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洁身自好,克己奉公,一心为民。
墨子云“万事莫贵于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以义为质”随着时代的更替,文化发展,“义”的内涵不断升华和深化,已经由个人团体之“狭义”上升到家国民族世界之“道义”“正义”“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