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内蒙古
2023-09-02刘德
刘 德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既是资源能源富集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如何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内蒙古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从历史进程来看,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除去人类早期的原始狩猎文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在历史上依次呈现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上述三种文明样态中,“农业文明”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它实际上是以人类的整体缓慢发展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特征;“工业文明”则在人与自然分割的情况下,以征服和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换来了人类总体上的损伤性的巨大发展;生态文明旨在以合理性发展的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说,生态文明既是人类传统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人类反思和超越现代工业文明模式的内在要求。
从现实状况来看,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生态失衡而遭到“报复”。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调查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刻不容缓。
从治理效果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制定修订30 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逐步建立健全,构建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深入开展,有力解决了一系列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和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一是创建高颜值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新征程上,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二是打造高标准生态。优美的自然生态事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新征程上,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等行动,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是助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化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征程上,要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更加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碳达峰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四是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是高品质生活的内涵之一。新征程上,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持续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五是实施高效能治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新征程上,要坚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环境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切实将问题发现在平时、解决在当下。
三、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党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目标任务的根本路径,我们要不折不扣落实好。
一是坚持立足实际,形成共同保护的大格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是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自然条件极为严酷,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3%和23.7%,治理难度极大,这就需要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握指成拳、聚沙成塔、共同保护的大格局,真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二是坚持系统思维,形成统筹治理的大环境。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系统工作,我们必须统筹推进“稳”与“进”、“破”与“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方面下真功夫,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整体推进,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作用,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三是坚持聚焦重点,形成狠抓落实的大担当。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草)长制为抓手,稳步推进草原修复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荒漠化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力开展飞播造林、封沙育林、重点区域绿化等国土绿化行动。全力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与产业发展生态化协同发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着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积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碳汇经济发展,切实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抓实抓细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在良好生态助力高质量发展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