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3-09-02山东大学档案馆田雪华
文/山东大学档案馆 田雪华
一、“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提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和重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在“三全育人”的目标下,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正是教学向教育的转变。自2017年“课程思政”这一名词出现,各高校陆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总结出大量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CNKI)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有效文献3万余条(截至2023年3月15日),内容几乎都是“课程名称”+“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的研究成果,这也符合《纲要》提出的“要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这一举措;以“课程思政”+“档案”为主题进行搜索,只能得到有效文献30余条,内容主要集中在图情档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或理论内涵逻辑和红色档案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可见,与档案相关的课程思政研究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档案学科还是档案馆,实践成果与理论成果都比较少。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抓好第一课堂主阵地教育的同时,营造高校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样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数字经济时代,很多简单的重复性劳动都会被技术所取代,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成员,作为高校文化的传承者、贡献者和践行者,高校档案馆要转变传统角色定位,积极探索教育本质,投身到“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为自身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是协同育人,结构是立体多元的。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的组成单位,如何与课堂协同、如何使结构立体多元,需要通过实践来探索。
二、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属性决定了高校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档案的政治属性。档案是人类文明的伴生物,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工具之一,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我国各层级各类型档案馆局是党和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门,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高校档案馆记载了我们党、国家和民族艰苦卓绝斗争和建设的奋斗过程,记载了历届师生爱国护校、科研兴国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一批批青年发奋学习、积极进取的事迹和精神面貌,这些原始记录生动鲜活、不可取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档案的政治属性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可以说档案都是经过筛选的、最能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目标的记录,是最好的思政教育素材库。
(二)档案的文化属性。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既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又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源,翔实地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历程和奋斗足迹。高校档案工作担负着记录高校历史、传承校园文化的神圣职责,高校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档案馆也应当依托馆藏档案资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好档案文化基础作用和资政育人的独特优势。
(三)档案的实践属性。档案学是一门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档案工作是一项涉及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多环节的实践业务,档案学中的理论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具体工作中的实践操作必须有理论知识进行指导。档案工作要求具有服务意识、保密意识、创新意识,高校档案馆是培养学生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沟通能力和服务观念的场所,也是相关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的理想场地。
三、高校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的实践
《纲要》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各高校的积极响应,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陆续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根据各自学校特点和实际开展了课程思政相关研讨会、立项、案例交流等。部分高校档案馆也积极参与这项“立德树人”的大工程,依托档案馆独特的馆藏资源,开辟了高校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的新路径。
(一)润物无声,高校档案馆助力德育建设。“德”是做人的根本,课程思政将“德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档案馆在德育中的作用已在学术界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主动出击,充分挖掘利用档案资源,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开发工作,并积极申报党建课题《“京师记忆”特色品牌创建和培育工作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山东大学历史悠久、革命家辈出,山大学子发起过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双心”爱国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是山东大学优良传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档案、校史资料。山东大学档案馆充分挖掘大量编研成果和相关展览,成为学校德育建设有力又活泼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山东大学档案馆编写了《继承光荣传统 赓续精神血脉》,成为全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料,并制作《华岗与共产党宣言》微视频,入选国家档案局百部优秀作品,通过校史资料的发掘,展现了我党伟大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也在山东卫视、山东广播电视台、大众网、齐鲁网、海报新闻、闪电新闻、学习强国等媒体和平台展示。
(二)寓教于行,高校档案馆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课程思政强调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档案馆作为服务部门,对内服务师生,对外服务校友和社会,高度的责任感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责任观念的实践场所。各高校档案馆都会聘用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到日常服务工作中,也会接收指导文秘、档案等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身体力行向即将走向社会各工作岗位的学生传授如何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大师学者是高校最重要的名片,档案馆馆存人物档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最早试点课程思政的上海市总结的“上海经验”中很受学生欢迎的“大师剧”也是高校档案馆施展拳脚的舞台,利用好典型人物档案,将大师学者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贡献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传递给学生,其效果比课堂讲解更直观更震撼。北京科技大学话剧社根据档案史料将学术大师作为原型人物,创作出《燃烧》《绽放》《奔流》三部曲,展现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在校园内形成了爱校荣校的文化氛围。西南大学档案馆保留着袁隆平院士曾使用的老旧手提箱和历年回母校留下的照片以及袁老为母校师生题词祝福的珍贵手稿,利用校史档案记录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创新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通过杰出校友的事迹激励大学生学习榜样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更是为大学生上一堂生动、具体的思政课。
(三)模式创新,高校档案馆提供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注重鼓励学生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最大限度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高校档案馆作为全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部门,其中涉及不少历史学、档案学、管理学等学科所需的专业技术,是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之外的重要实践场所。山东大学档案馆与历史文化学院档案专业提出了“馆院共建”档案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打破档案馆与档案学之间的阻隔,以山东大学档案馆为“2+1”培养模式主要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各类馆藏档案资源,结合档案事业发展新需求,聘请档案业务专家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开发校史资源,丰富思政课程设计。
(四)主动出击,高校档案馆尝试开设通识课。除了以上三种路径,针对课程思政主渠道是课堂这一现状,部分高校档案馆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本科生通识课中,将自己掌握的校史档案材料和其中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向学生传导,努力将受众面扩大,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史档案育人功能。比如,武汉大学档案馆面向学生开设通识选修课《武汉大学校史》,选课人数和课堂规模逐年扩大,这类选修课是受学生欢迎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也积极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为学生带来了不同于专职教师的授课角度和上课体验;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中心以百年交大党史校史为切入口,充分挖掘“历史资源”的红色内涵,推出“忆校史,学四史”系列精品讲座,“小视角”映射“大主题”,精心打造交大党史校史课程库,担负起助力学校“四史”教育之责。
四、高校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需解决的问题
高校档案馆虽然努力参与到课程思政之中,但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结果来看,两者之间的路径还是缺少经验总结和理论确定的,究其原因,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顺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的机制体制。课程思政的建设时间较短,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实践方向主要以课程设计为主,而档案馆想要参与其中,必须有相对应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才能确保顺利运行。以通识课开设为例,课程的设计、任教老师的遴选、学分的设置、选课的范围等等都需要一系列制度加以规范,这其中涉及教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等,需要学校甚至更高层面理顺整个流程参与机制,如果仅凭一腔热血,往往会陷入三分钟热度的局面。目前,各高校课程思政还未成熟,主渠道的路径尚不完全明晰,作为补充的蹊径就更没有制度可言,这也是高校档案馆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二)增强档案馆工作人员对育人身份的认同感。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对“三全育人”的认识不深刻、思想转变不及时、身份认同感不强。“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只是专职教师的任务,所有高校成员都应担负起这一使命。但有部分档案从业者认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档案馆关系不大,无须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费心思下功夫。这种观念导致了档案馆空有大量信息资源,却开发不及时、不积极,不能把信息资源转化为信息优势和文化影响力。
(三)建设合理的档案馆从业人才梯队。课程思政是从“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的转变。高校档案馆要把握这个转变中传达出的信息,在参与课程思政过程中,内容上多从细节入手,从学生熟悉的人、事、物着眼,吸引学生注意力;形式上,贴近学生需求、顺应新时代发展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等传播媒介,改变大众“档案就是故纸堆”的传统印象。目前,部分高校档案馆人员专业构成相对单一、年龄相对老化,档案馆想要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走出相对封闭的舒适圈,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更需要软件、信息、新闻甚至动漫、设计等多方面人才,只有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完善的人才队伍,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才能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是可行的,通过部分高校档案馆的实践也能发现这种探索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档案馆自身都是有益的。学生接触到了课堂上没有的档案史料,运用这些材料可以创编出多种形式的文化成果。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各种沟通协调和创造能力,也在档案中汲取了爱国担当的文化养分;档案馆既充分开发了档案信息资源,又在参与课程思政过程中增加了自身工作的荣誉感、提高了在学校内部的影响力。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实践是少量且不够持续的,相对于高校各教学单位开展的课程思政研究来说,档案馆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虽然受制度等客观条件所限,但高校档案馆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只有转变观念、积极作为,才能回应新时代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