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科技企业孵化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2023-09-01哈静
哈 静
(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 安徽合肥 23008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中,孵化载体是培育创业企业成长的重要基地,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孵化载体也担负起推进绿色发展和低碳化转型的重任,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发展问题也逐渐备受关注。早在2013年工信部、发改委就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低碳工业园区创建的帷幕,后续陆续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的通知。“双碳”目标确立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实现该目标先后作出了重要论述。国家各部委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中国2030 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中国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方针不断完善,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因此,对科技创业企业孵化的研究,不仅要侧重于如何在有限条件下提升创业成功率,也要对其碳减排方面的社会责任深入探索。通过大力推广孵化低碳理念、低碳管理、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不仅对科技创业企业生存发展有利,也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一、合肥市科技企业孵化模式现状
(一)孵化载体建设主体多元化,数量质量逐步提升。孵化载体一般由政府、国企或民营主导建设或合营建设,包含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合肥市按照“协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推进研究院所、企业等主体积极建设孵化载体,建设主体多元。如,由安徽欧美同学会与合肥高新区共建的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定位于“投资驱动国际合作性”众创空间,在汇聚留学创新创业人才,重点扶持硬科技项目创业方面不断深耕;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等三方共同建的“天翅创”众创空间,搭建“创新创业+开放合作+投资驱动+生态共享”的运营模式,运营期间培育了大量优秀企业,斩获多项国内外奖项;安徽资城创业孵化园隶属于安徽资城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是安徽省首家社会资本投资运作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孵化器的培育和扶持工作,通过创新扶持、载体培育、加强绩效评价等多措并举加快孵化器建设,根据安徽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公布的《2021年度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显示,合肥市孵化器共有82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个),当年在孵企业3036家,累计毕业企业1959 家。此外,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 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名单中,合肥市共有6家孵化器上榜,超过“十三五”期间累计获认定数量的总和,占全省获新认定国家孵化器的六成,实现了新的突破。近年来,合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增长迅速。据《2021年度安徽省众创空间发展报告》,2021 年,合肥市共有众创空间76 家,其中国家级20家、常驻创业团队940个,常驻初创企业1424个。
(二)科技龙头企业开放平台,着眼实现创新转型。龙头企业平台孵化模式,一般是依托资金、技术、商业资源等配套能力强的大型科技企业主导运行,通过开放搭建创新平台,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该孵化模式在运营前期着眼于实现技术研发平台上的突破创新,进而带来盈利。比较有代表性的平台如,讯飞粒子空间是一家汇聚科大讯飞优质创业资源的全要素AI创业孵化平台,在全面开放自身资源的基础上,联合社会、政府等优质资源,为初创科技团队提供创投、产业、运营、技术、培训、空间等资源支持,打造专业的人工智能创业生态;arm物联网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是由合肥高新区与半导体知识产权供应商arm公司联合打造的集研发试验、孵化加速、交流体验、迭代更新于一体的数字经济赋能平台,该平台发挥arm在芯片领域基于算力、安全和生态等的作用,融合arm中国安创加速器,通过物联网产业生态服务商安时智造赋能,发现城市在物联、智慧化管理和治理方面的痛点问题,与arm生态企业和当地企业共同在创新中心进行基于运、管、端、边等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实验,解决城市智慧化、数字化管理和治理的难点问题,引领合肥高新区在芯片、物联网和智慧化产业的全面升级。
(三)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有其特有的资源基础,可以更加精准地为师生及创新创业者提供精准的扶持,加速市场对接与科技成果转化。如,合肥市结合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省内外高校优势,不断培育创新动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率。由安徽省投资集团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设立的“创谷学院”,是一家专注服务中科大师生及校友原创双创项目的孵化平台,成立以来持续梳理科大系创业项目,对接服务入驻孵化项目,搭建平台推进项目获取天使投资和科技成果转;由合肥市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同组建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依托其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提高成果转化能力,致力于通过智能科技进一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此外,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启迪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项目,通过来自清华大学的科技转化孵化项目、校友企业等,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量产,据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启迪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成为示范基地;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融合专业技术优势,加速创新型企业成长,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中被列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型)。
(四)创业投资孵化,提供融资支持服务。创业投资孵化模式打破传统孵化经营思维,主要由创投机构主导,通过天使投资等途径,甄选优质创业项目,对有发展前景的初创公司和成长期公司进行投资,帮助解决企业融资等实际问题,以期从成功毕业企业中实现盈利。合肥市创投机构起步略晚,但是发展迅速,合肥国资先后投资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等一系列的投融资创新做法也营造了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投资生态不断丰富。如,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合肥市国资委系统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风险投资机构,专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配套服务,同时以国资背景涉足直投,补充和丰富合肥市投资生态;安徽开域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专注于早期风险投资领域,寻找并支持拥有清晰愿景的前沿科技创业团队,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基石资本作为中国最早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目前在全国位居行业前列,并在科技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培育了一批行业领袖与细分行业龙头,目前在合肥设有分部。
(五)新型研发机构,以技术孵化衍生企业。2019年,科技部网站公布《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型研发机构定义、应具备的条件予以明确。合肥市通过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产业技术供给,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以技术孵化衍生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合肥市根据指导意见,积极推出配套政策及服务,据《安徽日报》报道,截至2021年12月,合肥市已建成30家新型研发机构。如,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量子计算创业企业,目前已完成多轮股权融资,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参照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建设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该研究院充分利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资源和优势,深化医工合作共建探索,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健康产业落地。
此外,除以上调研的合肥市科技企业主要孵化模式外,也有其他孵化模式,如产业园区孵化,该模式作为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成为一种生态闭环式的科创平台,提供空间场地、物业模式,提供独特场地布局或者服务工作,更适合科技创业企业初期发展等。
合肥还建立了全链条、闭环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2022年1月,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成立,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库,此举在安徽省尚属首次,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同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用新理念探索促进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成果转移转化等进程。
二、合肥市科技企业孵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合肥市科技企业孵化发展顺利,在孵化载体培育上,紧扣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主题,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载体平台,构建从团队到企业再到产业的一体化转化服务体系。
从数量上来看,截至2022 年4 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中,合肥市已培育市级及以上孵化器98 家、众创空间109 家。与国内部分先发城市相比,合肥起步略晚,因此依然存在一些差距,就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上看还相对较少,具体对比如图1。
图1 2022年全国部分城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统计对比图
从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来看,合肥市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市级以上(含)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50 万元的奖补。市级以上(含)科技企业孵化器每孵化一户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南京市对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和良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奖励;深圳对2021年获得国家级、省级认定的孵化器,分别给予100 万元、50 万元奖励补助;杭州对新认定为省级孵化器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从省级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的,再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单个孵化器可享受的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
从科技企业孵化管理来看,合肥多数孵化器起步较晚,在绿色协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处于探索阶段,服务载体服务内容存在同质化,专业化程度、多元化盈利能力不高。目前,合肥市政府主导的孵化器资金来源为政府资助,企业主导的孵化器资金来源为投资收益,技术研发投入受限,也影响整体经营收益。
三、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模式趋势
(一)创新构建生态孵化平台。据《科技日报》报道,截至2021 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32.8 万家,较2020年增长44%。全国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专业化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总数超过1.5万家,服务创业团队和企业近70万家。我国科技企业发展迅速,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孵化模式需要增强价值创造能力,转变发展思路,开始从创业服务到构建创新生态孵化模式转变,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全方位助力企业成长。如,广州的中大创新谷,从企业发展所需出发,构建创新产业生态培育体系,以“产业集群+产业孵化+产业服务+产业投资”为经营模式,建设“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新一代产业园区,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产业生态服务平台;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不仅有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咨询、运营、基金合作等平台,而且搭建起全球孵化网络,目前已形成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美国Techstars孵化器致力于改善创业生态,从项目筛选、导师制、资金支持等,以“一切为了创业”文化建立全方位孵化生态平台;Y Combinator建设的创业社区,侧重于实现从0到1的发展过程,在创始人与投资者、收购者间建立沟通桥梁,提供优质共享协作生态。
(二)孵化空间虚拟化。虚拟孵化器是伴随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普及发展起来的,它突破了物理与空间的局限,使得不同地区企业团队在不方便迁移的情况下实现“虚拟入驻”,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创业孵化功能,进行资源配置,给更多企业提供服务。较早的虚拟孵化器是丹麦MG50,它将双方的合作拓展为多主体间的合作,信息交流更加广泛,降低成本,便于创业企业获取所需资源。目前,随着各国政府对虚拟孵化器逐渐重视,虚拟孵化器已在世界各国出现,主要以虚拟商务中心、虚拟科技园、虚拟科技孵化器等多种形式出现,通过虚拟企业孵化器,可以把资源以远程服务的方式传到世界各地,如美国Y Combinator 孵化器开创虚拟创业场景,在Startup School 上提供在线课程与指导,Y Combinator参与者可以获得在线指导,与此同时,通过该渠道孵化器也找到了更多有前途的创业者。受全球疫情影响,2020 年3 月,Y Combinator 把路演活动搬到了线上,完成在线融资,成为一种线下融资的补充,因疫情重塑了业务模式。国内一些先发城市也在探索和尝试,如腾讯众创空间在自身开放平台基础上转型升级,联合多方社会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全要素创业生态系统,此外,在海南建设的“互联网+生态村”创业社区等,发挥创新创业的协同效应;深圳虚拟大学科技园通过建设虚拟孵化平台,实现资源创新整合,突破空间边界,已聚集了67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累计孵化科技企业3000多家。
(三)国际化视野聚焦低碳转型。技术无边界,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孵化平台,对于创新发展有积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到“三个面向”,首要的一条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技术项目、人才交流是大势所趋。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众创空间WeWork,目前已经遍及欧洲及亚洲等地;国内的张江高科秉持着“构筑产业生态,共生科创所能”的理念,力求通过对接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孵化链条,提升孵化水平和竞争力。
当前,全球各国都已提出各自的碳减排目标,各国纷纷在碳减排上持续深耕。在我国,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各行各业碳减排被提上日程,双碳目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在实现产业升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蕴含创业机会的同时也催生了碳中和领域的投资热潮。腾讯在2021 年1 月启动了“碳中和规划”,与中国电力联合成立能源行业AI(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AI技术在效能领域的应用,腾讯云启碳中和加速器也在面向相关领域的创业公司开启招募,并希望通过投资带动更多初创企业投身到与双碳相关的技术研发。2022年1月,由上海长宁区政府与临港集团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双碳主题孵化器“零碳港双碳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正式揭牌,双方将在低碳转型、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同时,国内许多创业企业探索和实践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国际化,聚焦低碳转型,已成为创新孵化的风向标。
(四)孵化主体市场化、专业化。投资孵化最初由政府主导,主要关注产业成长与技术突破,对资本收益要求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孵化主体开始转向政府与企业、企业、大学、社会力量等多元化主体发展,关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投资收益,偏向市场化运作。如在疫情环境下,刺激医疗领域需求,数字医疗、创新药与器械等领域涌现多家高成长企业,大企业投资孵化高成长企业成为热点,这种趋势是市场化的表现。
在商业孵化方面美国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孵化模式,在招商引资做法上统筹公办、企办、民办力量,值得借鉴。如,有效整合政府招商资源建立专业化的商业孵化器,将财政性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通过孵化器来选择投向;采取政策激励措施,支持以商招商,鼓励发展非营利性组织,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等力量力量建设孵化器,在推进技术商业化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双带动、双效益。
与综合孵化器相比,专业孵化器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业设施、更专业的技术服务、经营管理以及政策指导等。专业孵化器在国外有很多成功实践,如:德国奥斯纳布吕克技术孵化器,以奥斯纳布吕克环保技术中心及附近两所大学的环保专业为技术研发平台,在引导德国国内环保技术发展的同时,支持环保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美国的The Foundry是一家专注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孵化器,旨在将早期概念迅速转化为成功的医疗器械公司等。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迅速,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一批针对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专业孵化器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陆续涌现。
四、合肥市科技企业孵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孵化高质量发展。国内外科技孵化器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孵化器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引导及资金支持,使孵化器的运作有章可循,保障孵化器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合肥市目前孵化载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与先发城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因此,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孵化载体集群化、专业化发展,通过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围绕优势领域及科技难点,加速集群化、专业化链条,实现互惠共赢的创新科技创业生态体系;通过搭建汇聚专家团队、金融支撑的专业化平台,增强科技孵化载体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先发地区的交流合作,整合建立开放的生态体系,推动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引导和鼓励科技孵化优化发展,对培育符合高质量发展及绿色经济相关领域,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与一定支持和奖励。
同时,强化科技孵化进程中的的宣传活动。多渠道多途径对合肥的科技孵化成果总体情况、特色亮点、典型案例等进行全面推介,加大对宣传力度,进一步树立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创新技术理念促使孵化模式转型升级。清科报告显示:截止2015 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 家,国家级孵化器超过600 家,非国家级超过1000 家,在孵企业8 万余家,累计孵化企业约6万家。孵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需要沉淀和细节打磨。2016年各地已开始清退运营不佳的孵化器,如何提高受孵企业的创业成功率,传统孵化模式仍需打磨,新技术、新模式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随着科技创业团队的数量增加,孵化器的物理实体和资源将无法承载大量的团队,传统孵化器需要转型发展,突破传统界限,汇聚更多资源要素为更广范围的创业团队服务。虚拟孵化器的产生,意味着孵化器的投资属性和公司属性的分离。虚拟孵化器和传统孵化器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发展,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格局。当然,也要加强对虚拟孵化器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注册地址和实际办公地址不一致及注册的企业在纳税方面存在问题等。与此同时,孵化器的发展应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效率,围绕资本、项目和管理等要素探索孵化器发展的新生态,给孵化器插上翅膀,助推孵化功能最大化。
(三)绿色协同推进科技企业孵化进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科技企业孵化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其中,需要探索绿色协同机制,优化发展路径。在科技企业融资过程中,由于其规模小、基础弱,往往股权类金融机构会给予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但是,由于在实施双碳目标前期,很多金融机构尚未形成绿色的投资意识和习惯,要完善激励政策,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7](P34)积极引导这类金融机构对全社会绿色发展的理解,加强其绿色服务理念的培养。除此之外,激励科技企业探索对碳税和碳交易机制的灵活运用路径,实现盈利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同时,在科技企业探索低碳发展路径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应做好对接服务,加强政策指导,积极建立完善低碳市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推进低碳科技发展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警惕伪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