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的设计教育研究——以思辨性设计课程建构为例

2023-09-01张钊玮向云波

设计 2023年15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

张钊玮 向云波

摘要:思辨性设计课程的引入启发了设计教育观念和视角的转变,也具有催化形成其他类型创新教育的潜力,对于创新生态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通过探讨思辨性设计课程“思维与观念的引导”“研究与教学的探索”与“课程与实践的开展”三个方面,从“转向”“创新”“融合”的角度论述了课程开展助力建构跨学科设计教育的必要性与其现实意义。建构课程实现的方法路径。思辨性设计课程能够有效帮助促进设计教育的跨学科式发展。形成新的跨学科式设计教育的同时,助力整个创新生态的建构。

关键词:思辨性设计 设计教育 设计课程 跨学科性 创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5-0097-03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speculative design curriculum inspires the change of design education concept and perspective,and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catalyze other type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which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ecology. By discuss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thinking and concept guidance","research and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the necessit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urn","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To construct the method and path of course implementation. Critical thinking design curriculum can effectively help to 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design education. While forming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education,it help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innovation ecology.

Keywords:Speculative design Design education Design curriculum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ecology

引言

中國设计教育发展近四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柳冠中教授在为其恩师克劳斯·雷曼教授的著作《设计教育 教育设计》撰写的前言中,谈及我国设计教育的问题时说到,“我国目前设计教育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时代赋予的责任,要培养合格的、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缺乏的绝不是硬件、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恰恰是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落后”。 而造成问题的原因既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差异有关,也与中西方教育模式的侧重有关。我国目前的大多数设计院校的设计教育依然沿袭了上个世纪德国包豪斯的传统,设计教育亟需面向未来发展进行转变,基 于此,传 统的依 据设 计 形态划分 专业的设 计 教育课程面临淘汰的 危机,为了实现上述理想与解决问题,改变当下设计课程与设计教 育的面貌,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辨性设计课程的引入启发了设计教育观念和视角的转变,有望能成为改变目前现状和实现目标的一剂良药。通过在课程改革中对于设计意识的改变,从而催化形成更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认识论和方法论,最终,形成新的跨学科式的设计教育的同时,助力整个创新生态的建构。那么如何实现思辨性设计介入设计教育与设计课程的建构,以迎合设计教育的跨学科式发展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引导思维与观念的跨学科性转向

思辨性设计是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安东尼·邓恩与菲奥娜·雷比所提出的概念,是1977年两位教授创造的“批判性设计”实践形式所发展出来的一种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思辨性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参与的大众从中获得思考与启发,并作出行动,参与人数和触发的改变越多,越能够实现我们想要的社会目标。一方面,思辨性设计作为一种关注未来与可能的特殊设计类型,将其引入设计教育体系中有益于促进面对未来的设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思辨性设计作为一种思辨技术哲学的形式,有助于引导设计学科的跨学科性的转向。

(一)设计思维

我国现行设计教育体系早在几年前就初显弊端,王受之教授在《中国设计教育批判》一文中就指出“设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新思维”。 无论是课程管理体系还是师生的教授学习,传统、僵化的模式已变得习以为常,“没有生气,缺少创新思维”即为最大的弊病。当今世界日趋复杂与多元,设计所面临的各种抗解问题(wicked problems)也层出不穷,设计思维需要从其他学科领域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以达到跨学科式的设计思维。

1.科技与非现实的结合

思辨性设计将目光聚焦在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合成生物学、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它作为“颠覆现实”的手段,也作为批评的媒介,通过具有“虚有其表”和“细节缺失”等特点的物理道具去塑造语境,引导参与者依靠想象力主动去反思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形成的影响,并形成人们对于各种可能性的争论,尝试寻找并打开“抗解问题”的新视角。思辨思维的方式让我们辩论、质疑并凭借替代性方案来阐述想法,“慎思明辨”的批判性哲学思考体现出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2.思辨与未来的结合

在思辨性设计中,未来成为想象思维用于思辨的媒介。邓恩与雷比意在利用这样的方式去转变人们的观念,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最终实现改造世界的伟大梦想,这也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设计价值。教师队伍是连接课程管理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键枢纽,以思辨性设计为代表的新的跨学科设计思维有助于激活教师的教育思维,从而引导或启发学生对于设计的创新思维,逐渐形成设计思维的跨学科性转向。[1]

(二)设计观念

在高校教育的语境中,设计专业的师生要与社会中的设计从业者要有所区别。相比而言,学院的师生应当具有更加宏大的世界观、更加严谨的学术观以及更有责任的未来意识。社会需要提供日常服务的实业设计师,更需要思辨未来与可能的设计研究者。

1.异于确认式设计

一般而言,公众包括设计师们都普遍认为,现代设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供服务的过程,这种强化确认式设计的观念在当下的教育观中早已根深蒂固,但设计本就不应仅囿于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框架之中,成为消费主义的帮凶。为了能够改变这种以资本和消费为主的底层逻辑和探索更多可能,思辨性设计课程的加入能够促使设计教学处于一种实验教学语境,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关注到设计批评的实践教学,以提高跨学科研究型设计教育的创新活性,在不断实验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固有的教育观。

2.向可能与社会梦想转变

传统的设计教育更加重视其实业性,而忽略了“设计”本身作为工具与媒介所具有的诸多内涵与可能性,跨学科式的观念能够打破窠臼,实现更伟大的目标。邓恩与雷比的A/B宣言让我们认识到:设计既是肯定的也可以是批判的,既能够解决问题也能够发现问题,既是未来也可以是平行世界,既能够用来提供答案也可以用来提出问题……

我们的设计教育不应束缚设计的可能性,而应努力去打破观念的壁垒,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以便于更好地助力创新生态的建构。柳冠中教授在其《事理学方法论》中提到设计的“生态观”与“共生美学观”,便是一种积极的、努力建设“设计的生态链”的设计理念与教育观。而思辨性设计的最终价值也是为了助力实现美好的社会梦想。在此过程中,学院的设计教育作为梦想发酵的大本营,改变其设计教育观念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2]

二、探索研究与教学的跨学科性创新

观念与思维的转变过程必然需要新的教学方式的支撑。教师作为一个创新课程开展的核心要素,必然需要跨学科式的研究方法和战略指导,目的是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備跨学科研究技能的设计师。而为社会培养各种实业类型的设计师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对于设计专业的定位,虽然设计师的培养必不可少,但在学院这样的环境中,研究型设计的教育则更为重要,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因为其体现出高校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人才培养的先进性。

在高校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当下,这种教育所培养出的具备跨学科研究技能和适应跨学科工作方式的设计师、学者、理论批评家等这样的高级人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未来设计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并实现教育与社会的接轨。否则,高校的设计教育就会沦为单纯的训练精通美工、材料、装饰、造型等内容的“手艺人”的培训班,培养的学生也只是千篇一律精于“手艺”的技能型设计师。设计教育始终需要以“研究”为导向,来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师和实现设计实践的创新,就像柳冠中教授所强调的,“研究型设计将是未来设计的立足之本,否则,设计只是个金钱和权力的附庸”。

(一)研究方法

当前的设计教育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式教育的积淀与传承,固有设计研究方法的招式已深入人心。这里所探讨的设计研究并不是某一类型设计的实践方法,而是侧重于跨学科式的设计介入研究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当下现实的发展,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也亦应受到重视。乔柯·穆拉托夫斯基教授将跨学科式的设计研究概括为一种混合,其中糅杂了交叉学科、多学科和超学科的工作方式,以及相关的研究实践。

1.概念性作为设计原则

思辨性设计在设计实践上形成了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工业、交互与战略设计领域做出了典型的跨学科范式,例如:“故事作为概念”“思想实验”“归谬法”“反常识法”“假如法”等跨学科式的研究方法。目的是能够更 好地去呈现情景,引发大众的反思与共鸣。例如,在“虚构世界”这个领域中,设计可能是较晚介入的,艺术、文学、哲学、科学、游戏、影视等都在很早之前就已涉足,并相应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影视界,艺术家马修·巴尼的《悬丝》系列创造出了一个美国纽约的虚构世界,在游戏界,风靡全球的侠盗飞车手游戏也塑造出一个虚构的美国各州,类似种种的事物在各个领域不胜枚举。而思辨性设计就是设计进入“虚构世界”领域的表现形态。设计的研究借鉴其他领域或学科的诸多概念,以发展自身的内涵和外延。“思想实验”本身作为思辨性设计,又是我们设计研究的方法之一,而“归谬法”“反常识法”“假如法”则是思想实验的典型形式。思辨的宗旨借用设计的媒介向人们传达一个颠覆现实的信息,从而使人们思考现状,作出行动。 我们通过多种跨学科式的研究,从而推动设计研究的发展、丰富理论的内容。[3]

2.从多领域汲取经验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无论是为发展理论,还是为丰富实践形式,都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一位合格的设计教师,一定需要在设计研究的层面有强劲的实力,需要懂得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具备合作研究的意识,从各个领域汲取研究方法与经验,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影响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设计理论与方法论才能实现创新,设计教育的跨学科才能够更好地开展。

(二)教学方法

在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设计院校受皇家艺术学院的影响,开设了思辨性设计的课程,例如: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等。

1.半结构式教学

思辨性设计课程的教学需要一种半结构式的设置,一部分需要教师安排不同阶段的事务,另一部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其理论与方法既要有较强的理论专业能力,也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实践能力。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不同要素之间的分析、运用、搭配与取舍,以实现不同的目标。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为课程加入了趣味与动力。思辨性设计课程的开展对于学院设计专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反过来,学院也需要对于设计课程的高质量教学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设施。思辨性设计的研究需要与各类跨学科的专业人士合作,并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学院应当有义务为其提供帮助。

2.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的原创贯穿在课程的各个环节,教师首先展示思辨性设计项目作为案例,引导启发学生对于某一感兴趣的领域作为主题进行思辨与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设想,并以此作为选题。其次,让学生做出设计方案来展示自己的问题或其思辨过程,学生可以寻找一切符合思辨性设计中的“道具”与“非现实美学”特点的物品作为材料,例如:日常用品、电子工具、复合材料等。学生在思考能够模拟实现的方法过程中,寻找不同专业和领域的师生进行合作,目的是为了解决技术、材料、理论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再次,通过各种手段,最大程度上实现各自的设计实验,并附上文字说明或操作方法。最后,在集体展出中吸引人们参观并引发讨论,学生收集议论与观点以论文的形式总结课程收获,以此来完成创作实践和课程教学的结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身兼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加入到学生的创作实践当中,与学生交流、共创。在过程中,教师的功能在于启发和引导,也可在其中参与创作,需要强调的是,所创作的内容应当符合思辨设计的内容特征,例如:异于现实的状态、代入感场景的塑造、能够引发参与者强烈思考与思辨的主题等。

3.案例式教学

随着我国对建设设计学一流学科的重视,以各大985院校和美院为首的设计院校纷纷开始与外国的学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大力推动设计教育的变革。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在其全球教育计划中就加入了思辨设计的课程内容。国外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出了前车之鉴,但绝不意味着我们的做法就只是单纯的拿来主义。外国高校的优秀案例可以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引发学生的广泛思考与交流,我们需要结合院校情况来做出调整,新时代的设计教育要求管理者和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类资源,整合大学设计专业的课程。跨学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等都是教师所要负责的事情,因此,这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重置教学管理

目前,除了各地拔尖的一流院校外,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的教学依然沿袭了一个世纪之前的包豪斯的方法,条件较差的学校甚至不能为设计的教学提供多方面的帮助,这也就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在此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实施跨学科的教学方法需要从根本上打破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而是应该下放权力给教师和专业人士,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而不是为了便于管理而一刀切,一切由领导和行政管理层说了算。即使不能解决体制管理的问题,也应在教学中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的能力和观念的转变。如若改变不了这个现状,那么跨学科式教学将举步维艰。

三、开展课程与实践的跨学科性融合

“思辨设计可被理解为思辨和设计两个部分:思辨是抽象的,集中在思维层面;设计是具体的,落实在实践环节。思辨之后的视觉化呈现,是设计脱离纯粹思辨的必要途径之一。”邓恩与雷比将思辨性设计定位在工业设计的范畴之中,而在我们学科教学语境中,开辟思辨性设计创作实践和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则是所要研究的问题。当前我们可以通过对两个阶段的建设去推动实现这一特色课程的开展。[4]

(一)本科生阶段

教育发展日益综合化,社会现实也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科生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也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除了要学习设计方法与实践(实业性),还要注重思维和理论的学习(创造性)。在思辨性设计的本科课程教学中,理论层面上,要注重对于诸多类型的概念性设计的理解和认识。梳理清楚思辨性设计发展的历史文脉,学着对于各种社会问题予以关切。除了设计本门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其他人文社科或自然科学类的知识也需要有所涉猎,这样更容易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实践操作层面上,要学会通过设计主动提问,设想问题的原因与结果的种种可能性,并尝试做出简易设计模型来表达自己的问题与设想。

课程可以有多种实现的途径,不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来创造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教学环境与特征建立教学案例库,以供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思辨性设计课程作为前沿跨学科教育形式,引领面向未来教育的创新性改革,本科阶段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第一步棋至关重要。

(二)研究生阶段

进入设计研究阶段的课程,就要开始注重创新与发展问题,要实现整个跨学科的设计教育,单靠思辨性设计这一门课程的介入是远远不够的。在设计研究和设计教育方面,虽然我国有像清华美院、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这些在国际上十分有名的高校,但在总体上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要实现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其中必须实现“中国设计”的转变,设计教育作为核心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研究生阶段就要加强学生的思辨和多维度创新能力,倾向于对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活动。无论从宏观设计研究,还是从微观个人教育来看,对于未知的研究才能体现出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创新和发展。思辨性设计重在思辨,思辨未知、思辨未来,有了思辨才有了可能,有了思辨一切的能力,才有了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基础。研究生群体作为精英教育和创新人才的主力,最应该加强自身的思辨能力,通过不断地思辨与实践,提升创造力。在培养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统筹规划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都有得到锻炼,从而实现中国新一代设计人才的培养。

四、对创新生态建构的启示意义

(一)影响改变大众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现代设计发展至今,在为人们创造了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我们的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与破坏,人们亟须改變当下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才能够扭转这积重难返的局面。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建构创新生态体系的目标,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设计也能够通过教育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思辨性设计以设计为特殊媒介和手段,通过反思空间和问题情境的大胆创设,激发人类深刻反思自身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从而找到与大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和谐相处之道。

(二)创新教育给予创新型人才支持

设计教育应当立足当下,以服务国家发展为中心,助力国策的实施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是设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落实创新的核心地位,必须加速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多元、开放、融合、共生的有机统一体。它需要创新思维的前瞻性、创新主体的协同性、创新要素的集聚性、创新群落的依存性、创新环境的包容性等。而跨学科的设计教育的建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人才支持。[5]

(三)提升国家创新设计竞争力

广义上的跨学科设计教育能够助力推动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促进新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思辨性设计作为典型创新设计课程对于其八大创新支点的建立有所帮助。因此需要持续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新型创新平台建设。[6]加强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的结合,提升科技的支持力保障作用,确保科学技术与人才能力相匹配,最大程度地挖掘人才的潜力,实现人才创造力的高效转化,提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创新设计竞争力。[7]

结论

思辨性设计课程的建构在引导设计跨学科协同发展的同时,影 响设 计 教育观 念的转变和教学实践的改革,为构建创新 生态体系 拓宽开放合作的创新视野,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创新发展、培养更 加优质的创新设计人才贡献了力量。思辨性设计课程作为英国皇家 艺术学院的“他山之石”,成为我国设计教育跨学科协同创新改革 的“急先锋”,具有重要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也具有催化形成其 他类型创新教育的潜力,因此,我国思辨性设计课程的建构符合紧 跟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向未来,“可以攻玉”。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邓恩、菲奥娜·雷比:《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2]柳冠中:《事理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3][4]同[1].

[5]徐宪平.加速构建创新生态体系[J].中国经济评论,2021(01):25-28.

[6]张磊.我国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 04):35-37.

[7]罗朝远.创新生态视角下我国创新体系构建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06):64-66.

[8]许甲子.以艺释疫——视觉信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模式探新[J].设计,2022,35(4):90-92.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
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的反思
基于游戏中的美术设计与整体思维架构研究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协同创新视域下面向区域产业的设计教育平台建设
浅析设计对走向中国创造发挥的作用
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社会需求的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