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绘本融入幼儿园课程教育的研究
2023-09-01杨乐云
杨乐云
摘要:幼儿最喜爱的读物非绘本莫属,通过阅读绘本,幼儿能够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风绘本在美术、文化、情感上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运用于幼儿教育中能够发挥很大作用。在中国风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调动幼儿的多重感官,引导幼儿感知中国风绘本的色彩、形式和意境之美。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中国风绘本
1 归纳绘本类型,开展专题教学
中国风绘本的种类繁多,其中有很多类型可以被用于幼儿园课程建设,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这些绘本依据题材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型展开专题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1.1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类的绘本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故事为主线展开。例如,《盘古开天地》就是非常经典的中国风原创绘本,讲述的是脍炙人口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九色鹿》用美轮美奂的画风表达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方脸公公与圆脸婆婆》则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可爱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之间的生活趣事,读起来使人忍俊不禁。这样的绘本还有许多,《百年朝凤》《甜甜的河水》等都充满了奇幻的色彩,为儿童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教师在进行此类绘本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抓住幼儿对神话故事的好奇心,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促进幼儿想象力、求知欲、美商的发展。
1.2地理人文
地域文化类的绘本能够丰富幼儿的地理、文化知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为幼儿打开一扇扇探究世界的窗户。这类绘本包含的内容众多,主要有自然、地理、饮食、服饰、建筑、生产方式等。例如,“伟大的奇迹”系列绘本以绘本的形式,从建筑学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气势磅礴、种类繁多的古建筑,着重介绍了古建筑的结构,使幼儿能够轻松理解一些建筑学知识,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伟大的奇迹”系列中提到了天坛、长城、土楼、兵马俑、莫高窟等,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教师组织学生前往这些著名的中国古建筑。幼儿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将绘本中的知识与真实的古建筑结合起来,加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
1.3传统民俗
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绘本创作题材,幼儿通常会对绘本中的内容感到非常熟悉,也会更加愿意阅读此类绘本。这类绘本的选题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相关,节气、生肖、朴素的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都是创作者青睐的选题。如熊亮绘制的“绘本中国”系列中,就创作了大量与年、年兽、灶王爷等有关的春节特色的作品。《小年兽》以充满童趣的口吻讲述了一只孤独的“年”的故事,幼儿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年”的由来。春节是幼儿最喜欢也最难以忘怀的节日,《团圆》这册绘本就以春节为背景,介绍了人们庆祝春节的习俗、仪式,再现了春节期间的热闹场景。
1.4手工艺术
传统的手工艺术是中国风绘本偏爱的题材之一,绘本常描绘的内容包括戏曲、绘画、剪纸、皮影等。例如,《武松打虎》是以幼儿能够理解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京剧故事,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而且能够接触到许多的京剧元素;同样,《戏迷》也是从一位京剧名角的故事开始,将中国优秀的戏剧文化娓娓道来,为幼儿展示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曲艺文化。
2 分析表现形式,研究教学重点
中国风的绘本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美术形式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教师应当结合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常见的艺术形式有水墨、年画及剪纸艺术等。不同的绘本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绘本风格。
2.1水墨
水墨画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形式,也是许多中国绘本创作者所钟爱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水墨画意蕴深远,气象万千,注重意象的表现,更加注重对于所描绘事物的“神”的把握,通俗来讲,就是更加注重塑造意境,拟态而非求真。这样的造型手法与幼儿童稚、本真的审美特点不谋而合。因此,中国风绘本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喜欢大量地融入水墨元素,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能使古典审美与现当代审美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绘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例如,著名画家熊亮就曾绘制过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水墨画系列绘本,以中国水墨画为绘画蓝本,用流畅简练的线条、层次清晰的墨色、大气端庄的布局、诗意的绘画展现了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颇受幼儿的喜爱。教师可以利用水墨画绘本进行美术教学,吸引幼儿关注传统的绘画方式,感知中国水墨画的巨大魅力。
2.2年画
年画具有非常强的民俗特色,与幼儿审美贴合,其鲜艳明亮的着色、基本没有留白的构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对色彩的认知。例如,年俗绘本《灶王爷》就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灶王爷的故事。绘本《宝儿》同样取材自年画,作者从中国传统年画作品中找寻灵感,将年画中常见的童子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展示在绘本作品中。年画作品本身就是源自民间绘画,非常贴近生活,所以幼儿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理解年画绘本。
2.3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間传统的手工艺术作品,也是民间造型艺术的几大形式之一,剪纸艺术受制于纸类本身的特点,因此,塑形构图多采用线条、块状等,结构严谨,刻画生动。例如,绘本《进城》就是典型的以剪纸为艺术手法的幼儿绘本作品,作者运用大面积的色块和细致的剪裁线条刻画出一对父子在进城过程中遇到的趣事,绘本中生动描绘了父子俩一路上遇到的事,及不同的人对待父子俩的态度。生动诙谐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还有许多用剪纸艺术创作的绘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剪纸绘本能激发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使其愿意动手尝试制作剪纸作品,提升了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弘扬传统美德,提升审美感知
幼儿园引入中国风绘本进行教学,能够同时对幼儿进行美育和德育,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风绘本的故事格局恢宏磅礴。大量的中国风绘本取材自中国神话故事或者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这些故事经久不衰、脍炙人口。将这些经典的故事与幼儿园教学课程相结合,是古与今、现实与传说、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对于塑造幼儿的性格、激活幼儿的思维,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做铺垫。中国风绘本在语言、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都利于幼儿理解。本土化的绘本在幼儿的德育方面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教师将中国风绘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够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更好地塑造幼儿的人格。
二是对于“美”的感知能力是幼儿审美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感知力亲身感受生活中具体的、现实的“美”。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应当引导幼儿感知、理解绘本的构图、色彩、艺术手法的运用,初步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中国风绘本相对于普通的绘本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促进幼儿感知文化、感知美。幼儿的审美感知受制于自身身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的特点,而中国风的绘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审美需求。
三是绘本中的内容贴近生活。幼儿对这些内容非常熟悉,在生活中幼儿遇到与绘本中的内容贴合的情境时,能够自觉地联想到书本中的内容,绘本在潜移默化中润泽了幼儿的心灵。除此之外,绘本中的文字通常是与绘本的画面内容相契合的,幼儿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可初步认识一些汉字,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4 设计科学流程,开展趣味教学
绘本教学是当前幼儿课程设计的重点工作,教师在教学流程的研究设计中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绘本阅读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流程:绘本选定、分析绘本、设计主题。在绘本选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研讨交流和试讲练习。在选择中国风绘本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寻求具有“中国元素”的故事,其表现形式、内容风格等都应当贴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要求。教师要能够从众多绘本中选择出具有一定风格的绘本作品,其绘本的构图应当清晰,故事的结构要尽可能简单,造型应当有一定的中国风特色。在阅读了许多中国风绘本之后,教师可以筛选出如“二十四节气”系列、《进城》《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等中国风绘本。在筛选出这些绘本之后,教师应对这些绘本进行解读和试讲。在试讲过程中可以发现,能否使幼儿清晰地了解自己所阅读的绘本中所想表达的美感,是否能使幼儿亲身感受到绘本传达出的美感,是绘本教学中最为困难也最能体现教师能力的部分。教师要想讲好这一部分,要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对绘本的艺术风格、绘本作者的艺术风格、绘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等都要了如指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为幼儿解读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引导幼儿真实地感受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让其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美。
动手创造是幼儿园绘本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当结合绘本内容,设置相关的活动,组织幼儿运用游戏、表演、手工等形式,表达出自己理解的绘本内容。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自主思考绘本内容,能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许多表演活动需要小组合作,可以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自主地进行构图、设计、填色,其在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表达自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审美表达过程,对幼儿心理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风绘本在当前幼儿园课程建设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完整的绘本阅读资源库、绘本清单等尚未完善,但各幼儿园以及教师可以自主开展中国风绘本的教学设计,并形成教师特色、园区特色。在中国风绘本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关注绘本的选择和解读,将绘本以艺术手法、作品特点、表现形式等进行拆分、汇总,并形成完整的框架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力求通过教学设计使幼儿切身感受到绘本中所表达的美,從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涵养其精神世界。在教学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专题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表演、游戏、手工等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美,提升幼儿艺术创作能力,加深其对绘本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潘桂园.以“择、赏、辨、悟”实施幼儿园绘本教育[J].第二课堂(D),2022(12):78-79.
[2]龙晴琴,李丹秋,盛红勇.我国原创绘本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2022,11(33):23-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