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探究
——以农业院校为例

2023-09-0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王凯欣赵向华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三全育人学业

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王凯欣 赵向华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应有之义。

一、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研究生阶段面临学业科研、就业工作、人际关系、婚姻爱情等人生重要问题,与本科生相比,除了有更高的科研和学业压力外,还要承担家庭责任、经济压力,有着更高的自我期待、家庭期待和社会期待。并且,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要求的不断加码、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研究生在学业、科研、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

近年来,研究生由于心理问题而休学、终止学业,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Maral P.S等调查研究表明,大量的研究生受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影响,然而在研究生中讨论心理问题经常被认为是禁忌并且很少被公开讨论,加之研究生长期面对不确定的实验结果、论文发表、就业等问题,研究生在经历长期的焦虑、抑郁状态时容易引发心理疾病。董国例对某高校1343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7.3%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心理问题;马喜亭对某高校在读研究生用SCL-90测查表明,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4.16%,其中轻度心理问题32.18%,重度心理问题0.95%。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形成多方合力积极应对,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并且,农业院校研究生除了学科的特殊性以外,农村生源比例较高,受地域属性、成长环境、教育理念等影响,在自信心、成就感、归属感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农业院校研究生肩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是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只有心理健康的研究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农业院校研究生全面健康发展,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农业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对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农业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业和科研压力。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且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诊断,使得高校对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盲审和答辩等环节要求更加严格。并且,农业院校研究生的实验对象往往是植物或者动物,对实验对象一些特定时期的研究只能集中在某个季节,因自然灾害、新冠疫情等影响,错过就要再等一年,所以往往有研究生因为实验失败一次错过植物生长期就要延期毕业。加之一些研究生不能很好地自主学习,就会出现学业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的局面,很容易使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导致产生厌学、抑郁等诸多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不同,人际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中心均发生了变化。以往班级、宿舍为主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加了与课题组、导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宿舍成员因为课题研究、实验进程等学习安排内容和地点不同导致交流减少,而与课题组同学的合作共处时间增多,这就导致人际关系中心由以往的以宿舍为主逐渐向以课题组为主转移,如何处理与课题组成员尤其是导师的人际关系,成为很多不善交际的研究生的困惑。并且,因为作物生长周期长等农科特点,农业院校研究生要经常泡在实验室或农田,很少有时间参加其他社交活动,这就导致农业院校研究生社交圈子比较窄,人际交往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一旦出现人际交往问题,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困扰,长期会产生抑郁等情绪。

(三)情感压力。研究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均进入成年人的行列,表面上心智发展已经成熟,但面对爱情,尤其是感情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多研究生不知所措。并且学业、科研的繁忙使得部分研究生没有时间和精神力处理情感问题,加之毕业后的去向和经济上的压力,都会给感情的处理增加困难,导致研究生压抑自己的感情需求,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失眠、兴趣减弱、生活没有目标等抑郁情绪。

(四)就业压力。一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逃避本科就业的压力,希望取得研究生学历后,可以在就业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从而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随着每年毕业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并且,农业院校研究生想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会面临就业选择面窄、工作环境艰苦等现实问题。加之部分研究生未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研究生的就业理想和实际能匹配到的就业岗位之间差距较大,从而使研究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丧失信心,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五)家庭经济条件。农业院校的研究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已经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到了研究生阶段,家庭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剧,学校提供的奖助学金难以覆盖物价不断上涨的生活费和社交费用,并且部分研究生不愿再增加家庭负担,面对学业和科研压力的同时,还要挤出时间做兼职,导致有的研究生甚至很少与人交流,变得缺乏自信心,并且容易产生自卑、孤独、敏感的情绪。

(六)家庭和个人期待。农业院校研究生来自农村家庭的比例偏高,家庭对研究生有较高的期待,并且研究生本人也对读研有所期待,对自己的未来也有美好的设想,没有预估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和科研压力,与本科时相比付出更多,但付出并不一定会有科研成果,拿奖学金也需要科研成果这一相对不可控的因素。致使读研在短期内并不能满足家庭和个人的期望,不能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也不能确保毕业后会有一个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一旦期望和现实落差较大,部分研究生容易产生后悔读研的心理,并且怀疑自己的选择,对未来充满迷茫,导致做事情缺乏动力,容易产生悲观的心理情绪。

三、农业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对策

(一)从全员育人角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体系。聚合育人资源,整合校内外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多方有效协同,推进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协同,推进学校、学院、实验室协同。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实验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实验室、课题组一级。研究生阶段往往班级作用弱化,实验室成员彼此较为熟悉,导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专职心理老师的联动作用。并且要动员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机关单位注重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开展工作;辅导员注重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专职心理老师注重从心理问题的咨询、判断、干预角度帮助学生。

(二)从全过程育人角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并且必须遵循研究生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根据研究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使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研究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例如,研一新生以心理适应为导向,研二学生以情感疏导为导向,研三学生以毕业就业压力缓解为导向。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毕业论文开题等关键时间节点,为研究生提供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解决研究生的心理和情绪困扰。不仅仅是对“问题学生”的表面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关注到研究生的认知、情感、成长等涉及研究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并提供咨询、教学、干预、活动指导等方面的心理支持。

(三)从全方位育人角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育人体系。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让研究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所都蕴含丰富的“心理营养”。除课堂教学这一显性方式外,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网络新媒体平台等多种隐形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微信推文和小视频,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以应对研究生遇到的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问题。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积极创造机会,让研究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场所参观、实践,让研究生通过实践有所感悟,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定位,对自我发展有正确的认识。这样,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共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四、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树立的基本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要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综合发力,把各类育人主体的作用整合起来,构建农业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合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实效,从而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三全育人学业
艰苦的学业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