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于阑尾炎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
2023-08-31周燕赵金丽
周燕 赵金丽
1 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所收治的阑尾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比较病理学检查与MSCT检查的检出结果;比较MS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诊断效能;进行相关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110例病理证实的阑尾炎患者经MSCT检查诊断为阳性98例,阴性12例;MSCT检查下的灵敏度、准确度均为89.09%,均处于较高水平,数据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MSCT为阳性的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的检出率为12.24%(12/98),化脓性阑尾炎检出率为76.53%(75/98),坏疽性阑尾炎检出率为11.22%(11/98),MSCT检查下的单纯性阑尾炎的检出率为15.31%(15/98),化脓性阑尾炎检出率为74.49%(73/98),坏疽性阑尾炎检出率为10.20%(10/98),其分型正确率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MSCT检查可有效检出阑尾炎患者的阳性情况,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及正确率,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方式应用于阑尾炎患者的辅助检查,进而对其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起到一定参考价值,为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阑尾炎是由于阑尾管腔堵塞或伴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阑尾炎性改变,属于外科中的常见疾病,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发病初期疼痛部位以上腹部为主,逐渐转向脐部,后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部,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病初期即出现右下腹疼痛。急性阑尾炎起病急骤,且病情进展速度相对较快,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患者发生肠瘘、粘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等疾病的风险增加,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1,2]。若阑尾炎患者症状典型,通过查体、腹部超声、血生化检验等检查即可确诊,但对于症状不典型且无法清楚表述自身症状的患者,较易将其与外科其他急腹症混淆,造成漏诊、误诊等情况[3,4]。阑尾炎按照不同的病理改变可分为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等。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最高,为诊断阑尾炎的金标准,但该诊断方式存在一定的创伤[5]。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临床上已得到普及,属于阑尾炎检查的重要方式之一,有着成像质量高、检查方便快捷等优势[6]。基于此,本研究将针对MSCT诊断阑尾炎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将研究内容及结果进行综合整理,现根据已整理的内容及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所收治的阑尾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41例;年龄14~91岁,平均(61.37±3.15)岁;病程3d~12个月,平均(0.62±0.11)个月。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者;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发热、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等相关症状者;均可正常接受MSCT检查者等。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者;伴有其他部位不同程度的感染者;计划妊娠或已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等。本研究资质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严格审核,并在其批准后实施。
1.2 方法
1.2.1 CT诊断分组标准
在本次研究病例CT诊断中单纯性阑尾炎定义为阑尾增粗,>0.7cm,阑尾壁增厚,其内密度欠均匀;化脓性阑尾炎定义为阑尾增粗,阑尾壁模糊不清,周围渗出或包块形成;坏疽性阑尾炎定义为在阑尾炎的基础上伴有阑尾壁的坏死或穿孔,或可见周围游离气体形成。
1.2.2 病理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学检查并将其结果作为金标准。于诊断完毕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切取病灶标本浸泡于福尔马林中,将其送至院内病理科进行检查。
1.2.3 MSCT检查
所有患者于术前分别通过本院的PHILIPS MSCT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GE Revolution CT自L3至耻骨联合进行螺旋平扫,无需服用对比剂,嘱患者在扫描时吸气后屏住一次性完成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00~120kV,电流150~250mA,1.0的螺距及5mm的厚度。将全部图像通过各自的影像工作站分别处理。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统计并记录多项MSCT检查的检出结果。②统计并记录MSCT检查的诊断效能。分别计算MSCT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③在98例MSCT阳性的患者中比较MSCT检查急性阑尾炎分型的正确率及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④典型病例图片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中所有资料数据类型均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行χ2检验。当统计学计算结果显示P<0.05时,则表示数据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MSCT检查的检出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110例阑尾炎患者经MSCT检查诊断为阳性98例,阴性12例,具体数据可见表1。
表1.MSCT检查的检出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n)
2.2 MSCT检查的诊断效能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MSCT检查下的灵敏度、准确度均为89.09%,均处于较高水平,数据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数据可见表2。
表2.MSCT检查的诊断效能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2.3 MSCT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分型的正确率及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在MSCT阳性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中单纯性阑尾炎的检出率为12.24%(12/98),化脓性阑尾炎检出率为76.53%(75/98),坏疽性阑尾炎检出率为11.22%(11/98);MSCT检查下的单纯性阑尾炎的检出率为15.31%(15/98),化脓性阑尾炎检出率为74.49%(73/98),坏疽性阑尾炎检出率为10.20%(10/98),其分型正确率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数据可见表3。
表3.MSCT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分型的正确率及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n/%)
2.4 典型病例图片分析
病例1,男,91岁,急性阑尾炎伴粪石。MSCT影像(图1)表现为阑尾增粗,最大宽径约1cm,腔内可见积液,并见小类圆形致密影(粪石),阑尾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1a.横断面,1b.冠状面)。
图1.急性阑尾炎伴粪石(注:1a.横断面;1b.冠状面)
病例2,女,37岁,急性阑尾炎伴包块形成。MSCT影像(图2)表现为阑尾显示不清,阑尾区域可见类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2a.横断面,2b.冠状面)。
图2.急性阑尾炎伴包块形成(注:2a.横断面;2b.冠状面)
病例3,男,80岁,急性阑尾炎伴穿孔。MSCT影像(图3)表现为阑尾增粗,最大宽径约1.3cm,阑尾壁上缘可见少许游离气体,邻近脂肪间隙密度增高(3a.横断面,3b.右前斜冠状面)。
图3.急性阑尾炎伴穿孔(注:3a.横断面;3b.右前斜冠状面)
3.讨论
阑尾炎在临床中属于普通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引起的阑尾炎性病变,该疾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7]。单纯性阑尾炎是急性阑尾炎的早期表现,同时也属于病变程度较轻的阑尾炎,其病变范围仅仅局限于患者阑尾黏膜下层。化脓性阑尾炎在临床上也被称为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其病变范围可累及患者阑尾全层,阑尾肿胀程度更为明显,阑尾外层浆膜处于高度出血状态,多有大量纤维素及脓性渗出物,其周围常存在少量脓性渗出液,化脓性阑尾炎多由单纯性阑尾炎迁延不愈所引起。坏疽性阑尾炎是阑尾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是由于人体血液循环障碍所致阑尾壁管壁出现坏死的急性阑尾炎,较易引起患者出现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后果。
由于阑尾炎与外科中多类急腹症的症状均有一定的相似程度,若无法准确诊断疾病则可延缓疾病恢复情况,影响患者预后。目前临床多将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阑尾炎的金标准,主要通过手术中切除部分病灶组织进行活组织切片检查,但该检查方式存在创伤,年龄偏小或偏大患者依从性较差[8]。
MSCT相较于传统CT来说,属于一类更为新型的滑环技术,可将各个电源线、信号线、探测线、金属环等进行导联,而球管及探测器不被电缆所限制,可沿人体长轴匀速持续性旋转,扫描床也呈匀速状态前进,以螺旋状不间断进行扫描,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弥补了传统CT静止不动的问题[9,10]。另外,MSCT可重建多层面的三维立体图像,更清晰地观察患者阑尾大小及病变程度,并更为直观地显现出阑尾中的各类物质,且无需注射对比剂,显著缩短了检查时间,安全性较高。近年来,MSCT检查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其多平面重建的特点更清晰地将患者阑尾及邻近组织情况显示出来,同时观察患者阑尾腔内是否有粪石、积液的存在,观察其阑尾是否有脓肿形成或出现穿孔,协助临床医师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对患者作用最大化的诊疗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检查下的分型正确率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表示MSCT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及正确率均较高,临床上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方式应用于患者的辅助检查,进而对阑尾炎患者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综上,临床上应用MSCT检查可有效检出阑尾炎患者的阳性情况,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及正确率,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方式应用于阑尾炎患者的辅助检查,进而对其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起到一定参考价值,为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选取较少,研究数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并且可受到患者检查部位、深度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后续在临床中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并结合患者自身临床表现综合进行检查,进一步明确其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