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
2023-08-31张磊辽宁省金秋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110067
张磊 辽宁省金秋医院放射科 (辽宁 沈阳 110067)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诊治的5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MRI与CT检查,以颅脑灌注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相关数据结果。结果:检查后,以颅脑灌注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MRI阳性例数高于CT例数(P<0.05);检查后,MRI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CT诊断(P<0.05),特异度对比无差异(P>0.05);检查后,MRI定位诊断结果中基底节区、脑旁室、颞叶的检出率比CT高(P<0.05),而丘脑和额叶检出率与CT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实施MRI检查更具有诊断价值,可提高灵敏度与准确性。
多发性脑梗死一般由反复多次脑梗死所致,患者大多会出现语言和感觉障碍、偏瘫以及口齿不清等,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痴呆和昏迷等症状[1]。患者脑内可并发数个缺血性软化梗死病灶,而病灶部位以及数量越多的情况下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性也就越大,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早期诊断脑梗死病灶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2]。目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设备检查是诊断该疾病常用的技术手段,对于发现梗死病灶有着重要意义,但两种检查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文对MRI和CT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54例患者。患者个人资料、家庭信息均记录电子表格。所有患者均实施MRI与CT检查。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61~89岁,平均(76.00±12.66)岁。
纳入标准:①资料完善;②对内容充分了解,并主动配合;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①其他器质性疾病;②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MRI检查:MRI设备使用飞利浦Ingenia3.0T磁共振,相控阵头部线圈,帮助患者采取仰卧位,调整好设备的位置使得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的位置之后利用两侧软垫固定患者头颅,进行MRI扫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SE序列轴位T1W1、T2W1,矢状位T2W1、扫描期间将FLAIR序列中的TR设置为9000ms,TE设置为125ms,TI设置为2500ms,时间设置为是2min15s;将T1W1/SE中TR设置为2000ms,TE设置为20ms;T2W1/SE中TR设置为4000ms,TE设置为108~120ms;将DWI中的TR设置为2500ms,TE设置为100ms。扩散加权成像扫描过程中弥散梯度取前后、上下以及左右3个方向,将FOV设置为230mm×230mm,b值设置为800s/m2,层厚均为6.5mm,层间距为1mm(见图1)。
图1.MRI 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图
CT检查:使用西门子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设备,检查过程中帮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对患者主动脉弓-颅顶进行扫描,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为120kV、380mA,层厚和层距分别为6mm,对患者颅部进行扫描(见图2)。
图2.CT 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图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诊断结果;②观察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③观察两组检出率,包括基底节区、脑旁室、颞叶、丘脑和额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诊断结果
诊断后,MRI诊断真阳例数41例,CT诊断真阳例数32例,MRI阳性率高于CT,见表1。
表1.诊断结果(n)
2.2 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诊断后,MRI 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CT 诊断(P<0.05),特异度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对比
2.3 检出率比较
检查后,45例患者经诊断性治疗证实为多发性脑梗死,9例为非脑梗死。45例患者中金标准检出率显示病灶分布于基底节区13例、脑旁室11例、颞叶8例、丘脑6例和额叶7例。MRI基底节区、脑旁室、颞叶的检出率比CT高(P<0.05),而丘脑和额叶检出率与CT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检出率对比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颈动脉出现阻塞,使得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最终引发脑组织缺血的情况,而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病情更加凶险的类型,具有病情进展速度快的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4]。所以针对该疾病患者,应当及早诊断,利于后续治疗。
CT属于一种无创的诊断方式,在近年来随着CT技术不断发展与螺旋CT机器的应用,使得CT诊断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多排螺旋CT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多层薄层扫描,可以获取病灶部位的原始数据,最后再利用相应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能够更好地显示病灶情况[5,6]。MRI诊断方式是目前软组织分辨率最高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以通过对患者颅部进行多个序列扫描成像,获取不同平面的图像,再对各个平面图像进行重组,可获得清晰的颅部影像图,从而充分显示病灶边界、形态和分布等情况[7,8]。而且由于MRI无骨骼的伪影,其在颅底部分的成像效果明显优于CT。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给予患者CT诊断显示,患者右侧颞叶和左侧枕叶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晰;脑干、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区多见斑点状密度减低影,边界欠清晰,双侧侧脑室旁白质密度略减低,部分脑沟和脑裂增宽加深,部分脑室扩张,中线结构居中。而在MRI诊断显示中,患者颅脑外形正常,右侧丘脑、右侧颞叶、双侧额叶、右侧枕叶、双侧颞叶以及双侧基底节区、双侧半卵圆中心区可见多发斑点状、斑片状T1稍低、T2以及FLAIP稍微高异常信号,右侧枕叶病灶DWI呈高信号,ADC呈稍微低信号,无占位效应。且经诊断显示患者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见斑片状T1稍低、T2稍高异常信号,各脑室系统略微扩张,脑沟、裂增宽和加深,中线结构居中,蝶鞍扩大,呈长T2信号[9,10]。通过两种诊断可以得出,MRI诊断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患者病灶状况。
CT 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显示出血的具体来源和外渗情况,也可以显示在出血情况下中颅内肿块效应引起的血管移位[11]。患者在发生脑实质出血的时候,斑点征是活动性出血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可以作为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具体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而CT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显示实质性血肿内呈现性对比密度的阳性斑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疾病具体状况,提高诊断科学性[12,13]。CT血管成像技术虽然能够有效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但是受到部分积极效应和噪音的影响,使得其空间分辨率较差,而且不能深入评价血流变化,所以在实际诊断期间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其他诊断方式,提高诊断科学性[14]。由于脑细胞缺血坏死需要时间较长,短期内脑细胞未达到坏死,所以仅通过CT设备诊断阳性率并不高,而MRI设备能够通过弥散加权信号异常来识别,而且MRI检查在早期疾病识别、微小病灶诊断等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量,准确显示患者全部病灶情况,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15,16]。MRI设备能够有效记录脑细胞核的氢元素和脑细胞共振成像,可以直接反映脑细胞活动,而且在检查的时候患者如果存在病灶的情况下,MRI在检查过程中会出现弥散加权信号异常的情况,但是CT诊断方式则需要在24h后才能够检查出[17]。虽然CT诊断方式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实质出血有着比较好的相识度,但是无法有效对小和新病灶进行检查,不能准确鉴别急性和慢性脑梗死,而MRI诊断能够消除骨质伪影,对T2加权水分变化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可以抑制正常脑髓液信号,从而更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提高诊断准确性[18,19]。所以在实际诊断过程中,MRI检查方式可以在患者发病后1~2h显示出病灶具体位置,而且该诊断方式的图像分辨率要高于CT诊断,可以有效检查出脑梗死直径不足2mm的微小病灶,在确定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着明显优势[20]。此外,由于人的颅骨具体结构比较复杂,CT设备诊断在后颅凹位置的显像难度比较大,比如对脑干和小脑位置的病灶显示比较困难,而MRI则能够清晰显示病灶具体情况,包括颅内病灶的边界、形态和分布,有着更好的诊断价值。在本次研究中,MRI检查诊断出的病灶数量明显多于CT检查,而且病灶的平均大小也要明显减小一些,所以MRI检查方式的图像显示更加清晰,对微小病灶的检出也更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诊断后,MRI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CT诊断(P<0.05);MRI基底节区、脑旁室、颞叶的检出率比CT高(P<0.05),而丘脑和额叶检出率与CT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上述结果可以表明,对患者实施检查过程中,MRI检查方式更具有诊断价值,而丘脑和额叶检出率无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存在一定关系,所以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将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大样本量。
综上所述,MRI检查方式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更加具有诊断价值,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