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腺瘤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2023-08-31施敏胥小运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人民医院江西宜春336100
施敏 胥小运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人民医院 (江西 宜春 3361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在甲状腺腺瘤临床鉴别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8月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人民医院放射科行甲状腺CT检查的患者共计66例。其中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共确诊甲状腺癌患者3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30例。患者均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比较检出结果及良恶性肿瘤病灶特征间的差异。结果:CT检查甲状腺癌检出率为83.33%(30/36),甲状腺肿瘤检出率为93.33%(28/30)。CT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检出率对比,检测结果符合率为87.88%(58/66)。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患者在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时,两者影像学征象在密度方面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是在病灶边缘规则度、囊变程度、是否钙化及强化程度方面,则具有明显的成像特征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腺瘤的鉴别诊断分析,可通过观察病灶影像特征对患者病变程度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临床上疾病治疗及确诊时所应用的重要检测设备之一,特别是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筛查中,CT检测器械发挥着重要的价值[1]。本院于2019年引入64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360˚全范围扫描仅需0.33s),图像成像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可达到30LP/cm,且Z轴分辨率为0.33mm)的特点,可以满足临床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需求。此外,该检测器械还具有检查范围广及辐射剂量低等应用优势,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鉴别具有应用准确度高的特点[2]。但考虑到甲状腺肿瘤CT影像存在较大的交叉性及重叠性特征,可能会导致CT定性诊断的准确率降低。随着CT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64排螺旋CT技术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得到了肯定,因其能够较为清晰地对甲状腺病灶结构特征予以显影,故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价值[3]。笔者选取了2020年2月~2022年8月于本院接受CT扫描检查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回顾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8月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人民医院放射科行甲状腺CT检查的患者共计66例。男性29例,女性37例;年龄21~77岁,平均(52.31±4.97)岁。患者均是因为自身存在甲状腺肿物进行CT增强检查并最终获取到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在检查全程,已排除伴发甲状腺炎及甲亢的患者。
仪器设备:东芝Aquilion PRIME 64排螺旋CT。
1.2 方法
扫描前的准备工作:①情绪安抚:对受检者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包括操作时的大致步骤等,以消除患者检查时的顾虑水平及紧张情绪水平,确保受检时人体的稳定性。②异物排查及注意事项告知:检查前将患者检查部位的异物予以祛除,避免出现图像伪影的情况;告知患者在进行喉部扫描时,不能做吞咽动作,以免影响图像成像。③增强扫描要求:做增强扫描者,需于扫描前6h禁食,然后在检查前20min做碘过敏试验。
核心扫描步骤:①申请单阅读:CT操作医师认真对患者扫描时的申请单予以阅读,根据患者既往甲状腺病史及体征表现,了解患者大体的扫描情况。②检测参数输入:在电脑端,输入受检者的自然资源,包括CT号、姓名、年龄、科别、临床诊断及体位名称等。③受检者体位摆放:保持患者身体仰卧位、头向后仰、双肩部自然下垂,确保受检时,颈部充分暴露。④明确扫描方案:应用64排螺旋CT对66例患者全部进行增强扫描与平扫治疗。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到颅底,这一扫描范围包括全部甲状腺。扫描时,告知患者不要吞咽或说话。将扫描参数调节为125mAs及120kV,并将层间距及层厚调整至3.0mm,螺距调整为0.914。为了确定甲状腺病灶的性质,需要做增强扫描;在做颈部轴块横扫时,相比颈椎扫描视野要大,可根据情况进行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克沙醇,按照3.0mL/s的速率进行注入,并于注射开始后的25s进行动脉期扫描,于注射后的70s进行静脉期扫描。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CT检查结果:分析在检查结束后,罹患甲状腺腺瘤的患者例数及甲状腺癌的患者例数,并将结果与金标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比较检出率水平;②CT检查方式对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肿瘤鉴别的影像学特征:分别从检查扫描图上,对病灶的密度、病灶边缘规则度、囊变程度、是否钙化及强化程度进行判断,判断良恶性肿瘤之间的不同影像学特征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 26.0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视为数据存在比对价值。
2.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66例接受甲状腺CT检查的患者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共确诊甲状腺癌患者3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30例。在CT检查方式下,甲状腺癌检出率为83.33%(30/36),甲状腺肿瘤检出率为93.33%(28/30)。CT扫描方式与病理检查结果检出率对比,检测结果符合率为87.88%(58/66)。
2.2 CT检查方式影像学特征情况
由表1可得,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患者在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时,两者影像学征象在密度方面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是在病灶边缘规则度、囊变程度、是否钙化及强化程度方面,则具有明显的成像特征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CT检查方式影像学特征情况(n/%)
3.讨论
甲状腺癌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类型之一。目前该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4]。从组织学分类上看,可将该病分为髓样癌、未分化癌、滤泡状癌及乳头状癌等。从发病类型上看,以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最高,占60%~80%。临床上对该病常应用CT扫描的技术进行诊断。因CT扫描技术具有扫描图像清晰、扫描速度快等特点,故在临床中有着广泛应用[5]。其扫描时具体的应用原理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射线束对受检者身体特定部位按照一定的层厚进行扫描的一类技术,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CT影像成像具有成像图像清晰及扫描速度快等诸多应用优势。当前CT配置水平的不同已经成为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质量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6]。本院则是于2019年底引入64排螺旋CT进行应用。笔者将其应用于甲状腺肿瘤的扫描中,取得了较为优秀的良恶性肿瘤鉴别效果。
从最终实际的检出效果上看,CT检测方式对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的鉴别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分析原因与设备及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征象存在差异有关:①设备因素:64排螺旋CT设备技术水平较高,具有应用图像成像清晰、分辨力高、图像重建迅速及扫描速度快等诸多应用优势。该设备其中主要是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包括机械附件、水冷系统、成像系统及计算机处理系统。成像系统中主要包括模数转换电路、探测器、准直器及球管等结构组成,负责在扫描时发射X射线束,并进行信号的接收及信号的转换[7]。这也成为本次扫描时发挥扫描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②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征象因素:本研究最终的扫查结果显示,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患者在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时,两者影像学征象在密度方面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是在病灶边缘规则度、囊变程度、是否钙化及强化程度方面,则具有明显的成像特征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了,应用64排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肿瘤密度方面,本次结果未见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受检者恶性肿瘤病变程度不高有关。一般情况下,恶性甲状腺肿瘤将会表现出密度不均匀的整体表现。而甲状腺腺瘤则效果密度较为均匀。
病灶边缘规则度方面:仔细观察恶性肿瘤会出现层面脂肪间隙消失,与周围器官分界不清的表现。而在周围脂肪间隙的衬托下,能够清楚地看到肿瘤出现分叶征象的改变。但是良性腺瘤很少会出现上述分叶表现。同时良性腺瘤之间则会很少出现分叶表现,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分界也较为清楚。腺瘤恶变后对包膜浸润及发生破坏是发生上述改变的基础病理生理性原因之一。因此,包膜边缘是否规则,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
囊变程度:甲状腺癌囊变发病的机制主要与结节血供发生变化有关。一般在良性病变病灶中能够见到上述改变,这是甲状腺结节退行性变的改变类型之一。当甲状腺内病变出现囊变并伴有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影像时,应首先考虑患者是否发生了甲状腺癌的改变。
钙化程度:据既往有研究显示,钙化对甲状腺癌诊断的敏感性范围在35.3%~78.8%。虽然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过程中,会出现甲状腺钙化的表现,但是这一指标灵敏度不高,需联合其他指标联合确诊[8]。一般细颗粒钙化能够对定性诊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强化程度:一般甲状腺腺瘤CT影像呈现为低密度影或是稍高密度影。当病灶呈现出良性病变特征,或是表现为等密度影或是稍高密度影的情况时,应首先考虑患者是否罹患腺瘤。
鉴别诊断方面:甲状腺癌在临床上主要是与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相互鉴别。其中甲状腺腺瘤有完整包膜,且边界光滑,密度均匀。在增强扫描病灶的扫查时,能够观察到明显强化或是环形强化的表现。而甲状腺癌患者病灶轮廓模糊,同时增强扫描图像有“强化残圈”征的影响。若是甲状腺肿瘤内出现细沙砾样的钙化灶,也是诊断甲状腺癌的辅助征象之一。
综上所述,CT设备结构复杂,若是要获得准确度的扫描结果,对仪器的日常维修与维护、日常保养及设备运行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若要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从设备维护、人员操作技术、患者受检时配合度这三方面进行优化,最终提升诊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