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探索
2023-08-31苏赞军
苏赞军
【摘要】“双减”政策落实后,课程改革的方向有所调整,各学科开始以“提质减负”为目标优化教学结构。在农村学校中,初中语文课堂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从分析教学现状入手,根据新课标(2022年版)中所提出的要求,充分意识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以有效教学为目标,根据课程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会什么”三方面问题,结合浸润式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扭转农村教学的不良现状,促进语文学科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农村学校 初中语文 浸润式 教学评一体化
【课题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ZJY131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8-0076-03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水平的落后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双减”政策落实后,初中教育也应随政策调整教学结构,按照政策理念对各学科教学提出全新的教学要求。对此教师尝试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结合浸润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意图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同时将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在语文教学中,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优化策略,明确自己要教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教,与此同时辅导学生有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怎样学,怎样高效完成课后知识内化工作。除此之外,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深化教学评价的意义,由此通过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减负工作。
一、“双减”政策对初中语文课程的影响
“双减”政策的落实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产生诸多影响,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的现状进行如下分析:首先,“双减”政策的核心为“提质减负”,即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此初中语文课程应迎合这一核心理念,优化教学结构,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并内化知识,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其次,“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乐学理念,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再度被着重提及,这也就提醒了教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最后,政策中也提出对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要求,针对此,初中语文课程课后作业内容、形式等应顺势得到优化,减轻负担的同时保证学生的课后学习质量。
二、浸润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转移课堂中心
浸润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让教师“退居幕后”,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中发挥辅助性作用,以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回答问题,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指点主动思考。比如,在课文解读环节,教师摒弃一味输出讲解,而是结合课文主题设计相应的情景,以抛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验证、得出结论,由此达到转移课程中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成效。
(二)确保上课专注
浸润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方式是教师将教学意图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沉浸在场景中,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专注度。除此之外,师生的交往与互动中,两者的注意力同集中在互动行为上,由此也能保证学生在课上的专注度。比如,教师设计基础知识巩固学习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输出,在互动中学生会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无形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中,从而实现专注度的有效提升。
(三)知识指向能力
浸润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避免灌输式教学,一切的教学意图都将糅合到固定的情景中,因此,学生以间接学习知识的方式为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味输入,而是通过探索、思考、内化才能理解知识并收获知识。在此期间,学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定详细计划
“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语文课程注重课程教学质量,以优化教学结构为侧重点,逐渐提升教学效率,以此从根本上实现减负。对此,教师更應该明确教学意图,在此基础上设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有规划地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体化。对此,在语文教学前,教师应明确要在课堂上“教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策划“怎么教”。例如,“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对此教师立足于“减负提质”,根据初中生的能力提升方向以及认知需求设定学习目标。比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向,依据本课的主题与具体内容,将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以此清晰地认识到本节课程中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如何划分。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根据目标设定进行教学设计,在此期间糅合浸入式教学模式,依据课程教学主题创设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在情景中,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活动来学习知识并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设定教学计划应遵循详细化原则,将教学计划与教学步骤相统一,从而构建高质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由此,教师应结合“双减”政策理念,明确教学基本原则,再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清楚地认识到在本堂课中应该教什么,随后糅合浸润式教学模式,按照教学计划展开教学。
(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而合理、科学的策略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课堂教学的良好成效。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后,应着重思考本堂课应该怎么教才能充分释放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对此,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教师立足“提质减负”优化教学策略,以浸润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切入点,助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解《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课文主题构建教学情景。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围绕“冬天”设计教学情景。课文中关于冬天的情景元素有“北方的冬天”“响晴”“小雪”等。为了营造关于冬天的情景,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学生一同欣赏南北方冬天的不同景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沉浸在情景中感受本文的主题,教师抛出问题与学生一同讨论,比如“南北方的不同雪景给同学们带来了怎样的不同感受?”学生根据主题设定开始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所讨论的内容与本课主题“济南的冬天”相关联,让学生迅速理解主题内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由此,教师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开启浸润式教学活动,准确归纳出“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情感体验,营造良好氛围
语文学科是语言类型的学科,依托文字引导学生提升语言技能,而初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构成,每篇文章都具有情感内涵,帮助学生塑造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然而,要想学生能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元素,则需要以教师的引导为桥梁,让学生通过理解与认知深化情感体验。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引导与探索,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内在情感与文章所体现的情感相关联。例如,在讲解《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教师以角色带入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心境,从而感知每个角色带有的情感色彩。比如文章开头作者记录母亲所说的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起,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此教师提出问题:“儿子出现怎样的行为,让母亲觉得他并没有‘好好活?”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儿子在残废后自暴自弃的消极行为,学生再次回想母亲的话,则体会到母亲爱子心切,但对于儿子的消极心态充满无奈的心境。由此教师以抛出问题来营造与课文主题相对应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站在主人公以及其他角色的视角深入感知内在情感,从而深化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文章所含情感的技巧。
(四)掌握学习技巧,充分自我感知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教师的教学引领学生的学习,以此保证学科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技巧,发挥辅助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使其对自身的语文学习形成清晰的认知。例如,语文写作是学生的常态化学习内容,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为了提升写作质量,教师向学生传授写作学习方法。首先,教师鼓励学生注重日常基础知識的积累。对于积累途径并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与语句,以此来丰富语文词汇量。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注重日常的体验感输出,练习人物、事物细致刻画的写作能力,学会在书面表达中找到自己的写作优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应试过程中的初中语文写作技巧,比如拟定的作文题目一定要新颖;写作过程中字迹一定要工整,要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下笔前要围绕作文主题进行全面思考,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才能避免出现写作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让学生对“怎样学语文”有一定了解,同时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促进其全面自我感知。
(五)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学生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所制定的学习计划,掌握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针对此,教师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例如,教师会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对班内学生进行分层。通常会按照基础能力的强弱程度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级。对应不同层级的学生,教师会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比如对于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建议其以夯实语文基础能力为主,按照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进程,推进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自身的认知规律,逐步增强语文学习能力。为此,学生在制定语文学习计划时,按照课程中的基础字词部分确定学习目标,比如准确认读字音,准确识记字形,并且能够运用所学字词进行组词造句。由此,教师不仅要优化语文教学,还要辅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以目标为导向按部就班地推行学习计划,进而使整体教学效率有所提升。
(六)优化作业结构,提升学习效率
作业是辅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的主要工具,作业也是学生最不愿面对的学习任务,原因在于超负荷的课后作业量占据学生绝大部分课后语文学习时间,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对此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优化作业结构,解决写作业困难、作业无效等问题势在必行,由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此,教师结合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作业结构,例如,教师转变机械性的作业内容,比如在《雨》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词汇知识,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设计连字成词的词语游戏,引导学生以闯关的形式展开对词汇的学习与记忆。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应用这一词汇,则设计场景用词的作业形式,要求学生通过思考选择在特定的场景下运用词汇,从而加深对词汇的认识与理解。由此,教师在设计初中语文作业时,注重语文知识的实践与应用,兼顾作业形式的优化,使作业成为真正助力学生提升学习质量的工具。
(七)完善评价体系,深化教学意义
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后一环节,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教学评价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一大难题,然而评价结果指向教学改进,因此,教学评价虽难但必不可缺,且需要科学客观。对此,教师应积极完善评价体系,深化教学的根本意义,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教师采取如下措施,例如:教师分别对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做出相应优化。对于评价内容,教师一改评价内容过于单一的现状,由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内容,转变为参考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由此能够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对于评价标准,教师也一改以往专注于语文知识领域的评价标准,而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点,从综合素养的视角出发,构建综合能力评价标准,从而有效完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就农村学校教学现状,教师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进提升,按照“双减”政策的核心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浸润式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以促进语文课程改革为导向,对教学、学习、评价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寻找有利于课程、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伟.评价助力教学说题提升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考一体化”命题策略探索[J].语文学习,2019(12):61-64.
[2]夏霜.初中语文阅读作文教学一体化策略探究[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3):2.
[3]黄志条.现阶段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