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思政工作的实现
2023-08-31郭笑鸽
[摘 要]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卓越IT人才的必要环节,契合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战略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解决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理及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嵌入与实现等关键问题,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精神内核、科学设定育人目标、合理搭建协同育人框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四个向度”,做好课程思政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教学;思政元素;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周口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思政工作的实现”(SZJG-2021023)
[作者简介] 郭笑鸽(1990—),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周口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学生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6-0177-04[收稿日期] 2023-01-16
引言
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机专业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满足科技革命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更契合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战略发展的内在需要。基于此,深刻理解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解决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理、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嵌入与实现两个关键问题,探索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工作的实现路径,既为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也是提升计算机类人才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育人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引领,各类各门课程始终都要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1]。进入新时代,教育阵地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由传统意义上的第一课堂延伸到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各个场域都可能是教师开展育人工作的阵地,各类各门课程都可以是教师开展育德工作的媒介。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精分细化的专业课程,而且涵盖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做好课程思政,不仅意味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堂教学改革,而且意味着要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这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可变可塑的,他们除了在学校接受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外,还会受到现实社会各类非主流舆论和网络世界中形形色色价值观的影响。这就特别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又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强化协同育人,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中的系统工程,高校可整合学工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后勤处等与学生教育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院系层面,统筹专业教师、校内校外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构筑横向各职能部门、纵向学院育人主体共同发力的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分工,凝聚共识,协作发力。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激励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个链条的关键作用,激发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思政元素更好地联动,让思政效能更好地发挥,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集成化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三)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卓越IT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通过课程思政切实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养以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是时代之需,这不仅体现出大学课程对个体精神成长意义的价值追问,也表达出课程应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引导,以遵循国家主流价值观要求的精神旨归[3]。学生应正确认识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既看到国家在计算机领域成绩斐然,培育家国情怀,树立科技自信、产品自信、文化自信,也要看到与世界顶尖水平存在的現实差距,鼓励青年学生自立自强、不断创新、实现突破,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理
早在19世纪,赫尔巴特便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4]这表明了教学必须完成育人与育德双向任务,通过教学开展思想引导、德行教育是教学的内在要求。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硬性嵌入与课程不符或完全割裂的思政元素,落入专业课程思政化、说理化的窠臼,而是要充分挖掘、深入剖析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蕴含的精神内核与价值旨趣,借由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将知识的外在符号表征与内在文化精神相融相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嵌入与实现
从本质上来说,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识倾向,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将最切合专业、最需要培植、最塑造品德的核心元素融入专业教学[5]。在有效挖掘计算机课程中蕴含的精神内涵、解决好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关联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开展教材建设、科学制订课程目标、正确选取教学手段、合理制订实施方案,实现思政元素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嵌入与实现。其中,对于课程目标的制订,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目标的3S理论,即科学性(Science)、叙事性(Story)和精神性(Spirit)。科学性是课程目标的基础性要求,要求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并向学生传授计算机课程知识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底层逻辑与思维方式。叙事性要求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引入计算机发展史、代表性人物及其优秀品质、国家科技发展现状等,注重过程中的经验参与和情境依赖,让学生感同身受、形成共鸣。精神性是课程目标的高级追求,学生通过学、思、践、悟四个过程的知识建构与意义建构,将外在的显性知识和蕴含的文化精神、价值底蕴与自身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互联互通,接纳、吸收、内化,最终完成个体的精神建构,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现
学者张大良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6]。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基于全局性的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科学设定育人目标,搭建协同育人框架,做好阵地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深入挖掘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与精神内核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与精神内核的精准定位是确保课程思政工作全面推动的基础。结合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与时代特色、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现实特点与内在需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发掘计算机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科技产品、发展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感、科学思维与专业规范、职业素养和美学素养、爱国元素和奋斗精神,把握精神内核,实现育人目标。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设计语言作为基础教学内容,与人类的语言存在一定相似之处;数据组织与人类社会框架较为相似;树形结构中,树与二叉树的概念可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互为延伸;计算机图像相关理论教学中,“深度优先与广度优先”知识点可延伸到目前社会热议问题等,这些元素展示出专业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内在关联,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与实践内容。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相连接,与网络热点话题相联系,将竞赛主题与国家重点战略例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相匹配,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政元素引领作用,润物无声地注入精神内核。
(二)科学设定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第一,培养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在进行课程思政过程中,有效融入愛国奋斗精神,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芯片的发展史及当前发展水平等内容的讲解,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自信、对科技创新进步的自信、对产品技术实现突破的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过程的艰辛与不易、科研工作者的奋斗与坚持,引导学生主动担负起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的责任使命。第二,拓宽学科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广大教师要时时关注计算机领域的新发现、新技术,通过比较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IT人才。
(三)合理搭建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框架
从课程建构知识、建构技能、建构理智再到建构精神,课程思政的理念变革是深刻的[7]。目前,部分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主业,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养成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主责,存在重智轻德、思维片面的情况。知识建构精神和“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表明,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育人育德的使命。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首先转变思想观念与教学思维,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其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此基础之上,由院系党委牵头,统筹各方资源,做好顶层设计,搭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框架,由教授—教授级高工为纵向组合构建高层次育人梯队,学工队伍—导师群体—辅导员为横向分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高层次人才梯队可以从计算机领域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高精尖端技术的研发出发,结合重大课题项目,用实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国家的蓬勃发展和计算机领域的创新创造,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筑牢奋斗精神。高层次人才梯队本身也是高质量的思政元素,他们对学业孜孜以求、拼搏努力的态度及对于学术严谨认真、力求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鲜活的、隐性的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求真、乐于学习,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学工队伍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加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可以以学生日常的关注重点、讨论热点、所遇堵点为切入口,细致深入地开展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全人格的价值养成。导师群体由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与通识教育导师。在实际教学中,主动挖掘思政元素,借助其内在逻辑,结合课程实际进行爱国情怀、中国精神等元素的解读,提升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在学科竞赛中,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四)改革创新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蓬勃发展,使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的、深刻的变革。基于现代科技前沿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现,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思政元素的发现与完成。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实施具有先天的优势:专业教师对大数据技术更为熟悉,学生更易理解大数据的运用。在实践过程中,科学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精准挖掘并有效统合现代科技前沿的思政元素,开展定制化的教学内容、课程案例,形成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定制化方案,提升课程思政的精准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构建教学过程监控体系,用好教学过程反馈信息,对教学工作每个环节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及分组教学法等,创新现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软件应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开发和应用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存在的相似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内容,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伍醒,顧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4]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三)[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5]陈志勇,叶桦畅,张笑钦.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核心元素、基本原则与实施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1(4):34-38+65.
[6]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7]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GUO Xiao-g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1, 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omputer courses is a necessary link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especially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IT talent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l needs of building a strong network country and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a digital China. By addressing key issues such as the excav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embed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cess of the course, it aims to deeply explore the spiritual co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cientifically set educational goals, reasonably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framework, and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