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2023-08-31程如林
程如林
[摘 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在全国普遍施行,该标准不仅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而且详细阐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拟定了编写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这无疑为广大一线教师矗立了一座“教海灯塔”。对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是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文章以人教版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为例,剖析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并探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自由落体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4-0033-05
由教育部頒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对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是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自由落体运动”[2]的教学为例,剖析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并探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一)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3]
因为“物理观念”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物理观念的形成要依托物理概念、规律的准确把握,所以在物理观念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准确学习,促成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度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4]
落实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设置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建构模型”的教学过程,加强“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教学;(2)通过“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总结规律→规律应用”的教学过程,加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教学。
(二)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5]
科学思维是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建构的反映,该反映以科学知识经验为中介,需要人脑借助推理和论证等形式,对多变量复杂系统进行信息加工。科学思维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演绎、归纳、类比)、论证等。[6]
落实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对落体运动中重物下落快,还是轻物下落快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2)通过建构自由落体运动模型,提升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3)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4)通过运用公式处理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7]
科学探究的本质是:探究者通过自身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去思考、活动、学习。[8]
落实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充分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重锤自由下落的运动情况,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以及遵守道德规范,保护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9]
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不能生硬地单独说教,而应该通过探究的形式融入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教学之中,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0]
落实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回顾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让学生认识到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树立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指导学生阅读“科学漫步”栏目中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甚至漫长的过程,中间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而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意志;(3)指导学生阅读“STSE”栏目中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遭遇风险,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照亮了科学进步的航程,取得了流芳千古的辉煌成果。
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四节)
(一)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设置8个教学环节。
(二)教学过程
[第1环节]创设真实情境,引入物理问题
教师(创设情境,展示图片):(1)树叶飘落;(2)苹果坠落;(3)露水滑落。
播放视频:(1)高台跳水;(2)蹦极运动;(3)高空坠物。
教师(引入课题):以上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运动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这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1):让一块橡皮(涂成红色)与一张薄纸片同时下落。
教师:哪个先着地?
学生:橡皮先着地。
教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发现,重量大的橡皮先着地了,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重物先着地”。这个结论正确吗?
(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教师: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作出过这样的观点:“重物下落快。”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学生1: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在上面的实验中,就是重的橡皮先着地。
学生2:我觉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能有问题,我听说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不知道为什么。
……
教师(演示实验2):让一枚回形针(红色)和一张厚纸片同时下落。
教师:哪个先着地?
学生:回形针先着地。
教师(激疑):在实验1中重的物体(橡皮)下落快,在实验2中轻的物体(回形针)下落快,那么到底是重物下落快还是轻物下落快呢?
(学生意见不同,疑惑不解)
教师: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6世纪就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思考过了,他就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请大家阅读教材第47页最后一段文字,领会他的逻辑推理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释疑):伽利略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了结论“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同样快”。之后,他又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进行了实验验证。
教师(再激疑):那么,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与这一结论相矛盾,又怎么解释呢?
(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教师: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演示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3):分未抽去空气和抽去空气两种情形进行牛顿管实验,(见图1)。
教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未抽去空气时,重的铁片下落得快,轻的羽毛下落得慢,但抽去空气后,铁片和羽毛就下落得同样快了。
教师(总结并释疑):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看到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是受到空气阻力作用的缘故,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所有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
教师:将以上实验结果记录在同一张表格中,见表1(通过多媒体展示)。
[第2环节]抽象本质要素,建构物理模型
教师:已经知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时候,所有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既然是一样快慢的运动,这种运动就应该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为了认识这种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规律,需要对这种运动建立一种模型,我们把这种运动模型起一个名字,叫作“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出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那么,如何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呢?
学生:先搞清运动性质,看看是否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再考虑探究运动规律。
[第3环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小组的实验器材有:铁架台一个,打点计时器一个,学生电源一台,重锤一个,纸带若干条,毫米刻度尺一把,铅笔一支,白纸多张,夹子一个。
实验步骤如下:
1.学生带着以下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串)研读教材第P48页的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要求。
(1)开始实验时,手应抓握在纸带的什么位置?纸带应保持什么样的状态?
(2)开始实验时,是先释放纸带,还是先接通电源?
(3)打出的纸带是否要有选择地使用?
(4)选取纸带时是否要考虑第一、二点间的距离约为2 mm?
(5)紙带选好后,是否可以通过纸带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如何判断?
(6)如果通过纸带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纸带测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如何测量?
(7)在选好的纸带上选取计数点时,是否一定要每相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
(8)如果每相隔4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如何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拓展学习内容)
2.研读结束后,各小组通过讨论分别制订自己的实验方案。
3.师生共同研讨解答上面的问题。
4.各小组修正、细化、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5.各小组按照完善后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第4环节]学生展示成果,师生评价成果
教师在各小组完成探究实验之后,让各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成果,接受师生评价。
各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探究结论,并陈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实验之后产生的困惑。
教师对各小组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进行解答释疑,对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第5环节]修正实验成果,归纳物理规律
教师引导各小组对探究结论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得出科学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为9.8 m/s2。
教师(拓展延伸):通过探究实验测出自由落体加速度为9.8 m/s2。这个实验是在本地完成的,如果在其他地区做实验,加速度还是这个数值吗?在不同地区都是一样的数值吗?
(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第49页的表格(“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找出变化规律。
学生:表格中的数据表明,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物体所在地区的地理纬度有关,在纬度越大的地方,自由落体加速度越大。
教师(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又有什么定量关系?教材中为什么称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学生:疑惑不解)
教师:这个问题现在讨论起来有些困难,留给大家课后自主探究学习(课后学习任务1)。
[第6环节]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阅读教材发现,本节正文中并未安排相关例题,这是因为本节正文内容已很丰富,主要呈现自由落体运动的认知发展过程、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与规律、物理学发展史方面的内容,例题在本节正文中不是必要内容。
但教材在“练习与应用”栏目中编入了多道相关习题,仔细查看后不难发现,这些习题并不是通常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而是与自由落体运动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所有习题的背景都是自由落体运动,是非常有特色的、个性化的习题,自然有它的教学价值。
下面笔者选择其中一道习题进行分析:
[案例](教材P53“练习与应用”第3题)为了测出井口到水面的距离,让一个小石块从井口自由落下,经过2.5 s后听到石块击水的声音,估算井口到水面的距离。考虑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估算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解答从略。
分析说明:此习题是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处理实际问题,它的教学功能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应用物理规律处理实际问题的观念;二是让学生通过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产生学以致用的兴趣。
[第7环节]指导阅读栏目,挖掘栏目功能
不难发现,对于本节课,教材除常规教学内容外,还编有“科学漫步”和“STSE”两个阅读栏目,且栏目篇幅很长,占2.5个页面。此类阅读栏目,其主要教学功能是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给予充分重视,可采取设置问题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栏目内容,并思考相关问题。问题串设置如下:
(1)伽利略如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揭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
(2)伽利略为何猜想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有[v∝x]和[v∝t]两种可能,又如何判定[v∝x]不正确?
(3)为什么检验[v∝t]即是检验[x∝t2]?
(4)伽利略如何巧妙地克服困难,设计精确可行的实验检验[x∝t2]?
(5)伽利略如何由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6)对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你是怎么看的?
(7)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通过努力,又一个一个地克服了困难,他的研究历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8)伽利略在科学研究的征途上遭受迫害,但他坚强不屈,坚持研究,他这种无所畏惧、勇毅前行的精神,你是怎样理解的?
讨论过程从略。
教师:对于(2)、(3)两个问题,现在讨论起来有些困难,留给大家课后自主探究学习(课后学习任务2)。
[第8环节]回顾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总结
1.从内容层面来看,本节课探讨了三个方面内容:
(1)通过抽象思维,定义了自由落体运动,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理想模型。
(2)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通过探究实验,测得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9.8 m/s2。
2.从目标达成层面来看,本节课的收获有如下四点:
(1)通过探究学习,树立了基于自由落体运动性质与规律的物理观念。
(2)通过逻辑推理、实验数据分析、物理规律总结、实际问题处理等过程提升了科学思维素养。
(3)通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规律等活动提升了科学探究素养。
(4)通过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栏目”,感受了科學研究的艰辛与困苦,以及科学家不畏强权、追求真理、坚强不屈、勇于献身的大无畏气概和献身精神,从而提升了敬畏科学的态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回顾与反思
回顾以上整个教学设计,产生了诸多感悟,觉得教师在平时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设计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真实情境就是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创设真实情境,引入物理问题,将学生带入充满情趣的物理世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坚持问题导引,促进有效教学
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坚持问题导引,可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使问题成为教学的动力和心脏,成为联结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使问题解决成为教学过程本身,可以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11]
(三)建构物理模型,促进科学研究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学科,而实际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一般都是十分复杂的,涉及许多因素,在科学研究中,舍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从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个过程就是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建构物理模型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四)实施任务驱动,打造高效课堂
任务驱动模式是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在多个教学环节设置恰当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和选择任务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科核心素养。[12]
(五)突出学生主体,实现课堂转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突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客观上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合作学习等为主要形式,教学目标已从三维目标升华成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师要适应形势变化,改进教学行为,改变课堂面貌,实现课堂转型。
四、结束语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在全国普遍施行,并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3][5][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 物理 必修 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7-53.
[4][6][8][10] 彭前程.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19):1-4.
[11] 余文森,龙安邦.以问题为导引: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过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3):1-6.
[12] 李建强,张琰.任务驱动模式在高中物理教育领域的践行[J].中学物理教學参考,2021(27):8-9.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