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探微
2023-08-31黄文球
黄文球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教育意义重大,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意义重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及针对性,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素养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方能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5-0059-03
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师,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认真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新的课程理念,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那么,如何以核心素养的培养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学呢?
一、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具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自尊自爱、乐观向上、合作交往、勇于竞争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公民意识、程序意识,教会学生知法守法、维护人权、依法办事;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識、国家观念、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坚持党的领导、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有政治认同;树立个人理想,懂得奉献创造、劳动就业,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教师要具备核心素养意识和良好素质
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标强调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只有自身具备核心素养意识和良好素质,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精心引导和培育。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知识观,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改进、完善,使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保持一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乐意探索、勤于动手、主动体验、敢于创新,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成长与发展。
(一)具备核心素养意识
政治认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内容,也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促使学生成为具有信仰和责任意识的中国公民的必备素养。为此,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和信念,要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每一名学生,明白教育是为党和国家服务的。教师要熟知国家的重大改革和措施、重大会议和决策,争取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终形成政治认同。
(二)具备良好素质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自觉奉献的根本保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注重提高自己的品格、道德修养。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的重要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备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培养自尊自信、礼貌礼仪、宽容、诚信等优良品质,做到自觉抵制落后的思想和违法行为。
三、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了解国家的教育改革动态,在全面把握核心素养内容的基础上,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去落实新课标提倡的核心素养,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律的习惯,学会对他人负责,具有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成为人格健全、具有道德情怀与法治素养的人。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设计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领悟新课标要求,研究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考“这一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为落实这些目标需要选用哪些素材,运用哪些资源,采取哪些教学手段”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第九课第一框“守护生命”,依据新课标要求,这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是要学生懂得爱护生命首先要爱护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懂得爱护生命还要关注并养护自己的精神,传承民族精神。为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笔者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1.以小故事《艰难的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故事大意是一个年轻人背着“生命”“美丽”“机敏”“诚信”“才学”“金钱”“地位”七个背囊坐船渡河时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过重,仅背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假如你是那个年轻人,你会选择哪一个背囊呢?在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守护生命”课题。
2.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知道守护生命包括哪些方面,了解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笔者设计如下教学环节。环节一:生命的话题大家议。让学生讨论几个守护生命的话题,说一说守护生命包括哪些方面。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讨论后,明确了守护生命包括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两个方面。环节二:生活万花筒。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爱护或者不爱护身体的行为。这一环节可以引发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辨别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学会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环节三:新闻播报。播放一个近期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新闻视频,让学生谈谈感受,明白守护生命的可贵及掌握自救自护方法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环节四:防控大演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将学生分为火灾防控组、疫情防控组、预防溺水组、预防校园欺凌组四个组,探讨身处困境的自救自护的方法。各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分工讨论,团结协作,收集信息,并进行精彩的课堂展示。这些课堂活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活动还让课堂别开生面,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同时也掌握了较多的自救自护的方法,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加深了对生命的认识。环节五:阅读感悟。让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一文并思考:在集中营里,女画家费利德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人们为什么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明白在集中营恶劣的现实条件下,虽然人们的身体被囚禁,但精神是健康和自由的,在苦难中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守住自己的心灵,追求真、善、美,守护精神家园,培养健全人格。
(二)善于创设情境,让核心素养理念深植课堂
创设适宜的情境,让良好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可为学生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的形成提供更好的舞台。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中的“凝聚价值追求”一课,要求落实新课标,弘扬民族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樹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剧场,以五四运动为背景,通过朗诵、表演等方式再现伟大的五四精神,在学生心中植入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课堂在学生朗诵《五四之火永不停熄》中开始,这首五四赞歌激荡人心,五四胜利的火炬闪耀在学生心中,营造了较好的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历史小剧场做了气氛渲染和内容铺垫。接着创设《穿越时空,回到1919》历史情景剧,让学生表演“巴黎和会”“五四前夜”“五四运动的爆发”等片段,通过表演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在表演中,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在共鸣中感悟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深刻认识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学生通过表演,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心中激荡,努力学习、勇担责任、服务并报效社会的思想油然而生, 逐渐树立起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变革育人方式,打造活力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和亲和力的基础上,要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一地靠说服、规劝、奖惩的手段,将道德、责任、政治认同等灌输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设法变革育人方式,积极引进课堂改革的新元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运用图片、视频,通过朗诵、小品、竞赛、辩论等,将课堂教学方式情境化、活动化,精心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体验、主动感悟。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的“爱在家人间”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播放“孝行哥”用背带背妈妈求医感动全网的视频,让学生分享一件最让自己感动的有关亲情的事。通过所看、所思、所想,学生明白了孝亲敬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尽孝在当下;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小品《爱的碰撞》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知道亲情的意义,掌握和父母沟通的技巧,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通过开展丰富、生动的活动教学,打造活力课堂,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培养起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维方式、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接受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教化,形成持续主动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从而达到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
四、拓展素质培养途径,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课堂之外,生活中的很多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实践活动等都蕴含着道德规范,如能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引领价值文化、思想观念,达到熏陶育人的效果。教师要不断拓展素质培养途径,以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实践活动为契机,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重阳节来临之际,让学生为家中的老人送去一句暖心的祝福、一首欢乐的歌曲、一样贴心的礼物、一次感恩的回报,引导学生孝亲敬长,感恩家人,传承敬老爱老的中华美德,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感受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成果。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的方向标,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清晰的价值导向、明确的知行要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心中有爱、胸中有志、肩上有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公民。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