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硕士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维度
2023-08-31汪兵
汪 兵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研究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智力来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因此,研究生培养与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是要重视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2021 年12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2021 年版),明确把原属于法学门类之内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调整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仍属于法学门类)。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新形势下党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2010 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就对党史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于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即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不仅是为开展党史研究和加强党史学科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而且,也对新时代的党史研究生培养和教育也有着指导意义。并且,党史研究的深化及其学科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也需要很多支撑条件。当然,就党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来看,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养了一批党史专门人才,但大规模推进党史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工作,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到目前,党史学界已经涌现了一些体现学科培养特色的研究成果,包括对党史学家张静如、郭德宏等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方法所进行的阐述[1],但专门探讨党史硕士生学科创新能力实践维度的宏观性成果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就党史硕士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维度作一阐述,以深刻总结和凝练党史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中的有益做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史硕士生教育与培养的工作。
一、对党史学科属性的认知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明确的属性或定位。这不仅表明该门学科在实际中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和遵循学术规范,而且,对这个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也会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而,就党史研究和党史学科发展而言,自20 世纪50 年代末期至今,关于它的学科属性或者说研究定位一直就备受学术界的争议,下面简要作一阐述。
(一)党史学科属性的争论
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随着党史学科体系建设以及推进党史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人们对党史学科的属性或定位的探讨日益走向深入,涌现了诸多新的观点。目前,党史学界大致形成了以下五种代表性的观点:1.党史学科是政治学科;2.党史学科是历史学科;3.党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4.党史学科是独立的学科;5.党史学科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现实政治的一部分)等。综述这些观点,应该说最争议的焦点主要表现于党史学科到底属于一门政治学科还是一门历史学科,还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比如,研究者认为党史学科是一门政治学科,不仅主要源于它被划分在法学门类之下,且党史研究的政治性和功能性特点也凸显了其政治学科的合理认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史研究的政治性功能无疑是要放在首位的,因此,党史学科应该属于政治学科的范围。但一部分研究者坚持认为党史学科属于历史学科,诸如党史学家胡华、张静如、郭德宏等都明确认为党史学科的属性是历史学科。比如,张静如指出:“党史学是近代历史时限之内的一部专史,其性质自然应该为历史科学。”[2]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党史学科应该可以提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党史学本身是一个跨多个一级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既与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简单地将其归属于某一个一级学科,都不太合适。”[3]所以,坚持认为党史学科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观点,也是促成2021 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中把党史党建学科提升为法学门类一级学科的直接动因。
(二)坚持党史的史学属性
总体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史学科一直被划分在法学门类之内,党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也是按照法学一级学科进行推进的,现在党史党建学科又被提升为一级学科,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党史研究和党史硕士生教育与培养过程中,还是要坚持遵循党史学科的历史学学科属性,要深刻体现历史学研究的思想和色彩。实际上,中共党史从其名称首要展现出来的就是党史史实和党史过程。因此,历史学科属性是党史研究及其学科体系建构问题的本质问题,只有遵循了历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才能使党史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过程越来越体现出规范性和科学性,“资政育人,以史为鉴”的党史研究功能与作用才能真正得以体现。这不仅决定了党史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范围,也影响着党史人才培养的学科创新培养路径选择。可以说,党史学科所具有的历史学科属性,应该成为推动党史硕士生培养与教育工作的重要逻辑基础。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党史学界关于建构党史学科体系的意识在不断增强,认为只有对党史研究进程和党史实践活动进行理论分析与自我体认基本一致,才能构建和完善党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提升党史研究的水平以及推动党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党史专业课程设置
关于党史硕士生的培养工作,除了研究方向的设置之外,关键的问题就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这是落实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载体,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指出的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党史学位点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并没有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而进行适时调整与完善,党史课程的体系设置也不尽合理,党史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以科学研究和实践需求为双导向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旧存在,研究生科研实践训练不足或安排不合理,党史学科创新实践环节欠缺,学科专业壁垒森严。因此,除了硕士生必修的公共类课程以外,党史的课程体系一般主要是由学位基础课程、学位方向课程和学位选修课程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学位基础课程原则上都是按照一级学科的定位而进行设置的;学位方向课程主要是涉及各个具体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而学位选修课程主要是专业的辅修类课程。当然,在提及党史硕士生课程体系的设置时,也不能不审视党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关系。党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是对党史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所进行的具体展开和详细叙述,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观点考察党史研究的时代性和研究者的个性,才能深刻把握党史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关系的重要本质与时代特性。
(一)关于共识性课程
关于党史硕士生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首先,就是要结合党史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内在特点;其次,要结合新时代对党史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再次,就是基于党史党建学科被提升为一级学科现状的考虑。因此,党史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应该要以所设置的党史学位点传统特色为抓手,以凝练研究方向、培养理论思维和传授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侧重点。党史硕士生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应该主要围绕着党史学科前沿动态、党史研究方法探讨、党史研究成果评析、国外党史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以党史硕士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为中心,提升党史研究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在党史专业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党史学界也形成了共识性课程:党史通史研究、党史专题研究、方法论研究、学位点特色优势问题研究。”[4]
党史通史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的四个发展阶段为主要线索,深入系统讲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以及中国共产党建设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等诸多内容。
党史专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是涉及党史的断代史以及专题史研究。这也是具体深化党史通史研究内容的基本途径。这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研究,也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史研究,还包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史研究;此外,包括党领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党的工人运动研究、农民运动、青年运动研究、妇女运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不论是把中共党史看作是一门通史还是专史,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都是构成党史的基本链条。
党史研究的方法论,涉及党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包括历史观与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以及党史的具体研究方法等。关于党史研究的历史观,主要就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要全面认知和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其次,正确处理唯物史观、历史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关系。其中,历史理论与研究方法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主要研究社会历史的具体过程与基本规律;再次,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唯物史观的内容。关于党史研究方法的内容,要抓住“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建设、教材和人才体系建设”[5]等核心问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审视党史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史学的研究方法。
党史研究的特色优势问题,主要是涉及各个党史学位点的历史渊源与传统特色等。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党史学位点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中共党史学理论及党史学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毛泽东思想研究为支柱,具体确立了以李大钊研究、五四运动与中共创建史研究、大革命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本主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6]等诸多方向。这些研究方向不仅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党史研究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也凸显了该学位点的研究生培养特色和优势。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党史学位点还开设了中共党史学概论的课程。简要地说,党史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是从宏观上深入研究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即党史学科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与内容、功能、历史分期等;以及研究党史的文献史料问题、党史人物的评价、中共地方党史、党史人才培养等。
(二)关于选修性课程
关于党史专业的选修性课程,实际上涉及党史学科的诸多研究领域,内容比较庞杂和多样。但是,在这些研究领域中,除了涉及中共党史专业的若干研究方向的课程以外,应该多多关注一下党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诸如,有关的党史文献学和史料学以及党史学史的研究等。其中,党史学科的文献学和史料学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资料记录,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著作详细描述了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艰辛探索的奋斗过程。它主要涉及党史文献和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编纂等问题,是党史硕士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目前,党史学界已涌现了周一平著的《中共党史文献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等。而关于党史学科的反思性研究是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所开创的一个党史新领域。它主要是关于党史研究过程的研究,大致涉及党史重要著作的评析以及党史学家的研究等。诸如,张静如等主编的《中共党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以及周一平著《中共党史研究90 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版)等推动了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总之,关于党史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在关照党史一级学科现状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其学科属性的问题,又要体现出研究方向课程的特色,诸如像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方向,不仅需要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还要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成逻辑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党史专业选修类课程的实际作用。
三、关于经典性著作的阅读
就研究生专业素养形成过程来说,阅读经典著作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具体落实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基本举措。而且,研究生的经典著作可以具体细分为理论思维类著作和专业研究类著作。
(一)关于理论思维培养
关于党史硕士生的理论思维培养过程,主要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关于理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恩格斯指出:“只有理论思维才管用。但是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7]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又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唯物史观部分正确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迄今为止以实践为基础的正确的科学历史观。而且,马克思主义也是进行中共党史研究以及党史学科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因此,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唯物史观),并以之为理论指导和考察具体的历史现象及过程,对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过程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比如,1845 年至1846 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就彻底地清算了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理论。
历史学(包括中共党史)的研究就是在充分占有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科学认识,通过理论思维来揭示文献史料中所包含的信息。史学研究者(包括党史研究者)通过理论思维将掌握的史料纳入一定的体系中才能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深入历史现象的深层,发现历史运动的规律、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历史规律,很难直接通过观察,若不运用理论思维进行归纳和概括,将其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会永远隐藏于历史现象与过程中。党史研究的理论思维,强调的也是研究者的“见识”,即研究者要对党史史料和文献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和提炼,达到认识历史规律的能力。
(二)关于专业研究著作
关于专业研究类的著作,主要是涉及党史学科领域的经典书籍。具体来说,一方面,包括中共党史全过程研究的成果,诸如改革开放以后所陆续出版的 “党史正本”,像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版)等;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年版)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 年版)等;另一方面,就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文献资料,诸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8 册)》《毛泽东早期文稿》等;还包括党的重要领导人回忆性资料以及相关党史工作主要领导人的著作,前者诸如薄一波著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和李维汉著的《回忆与研究》(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等;后者主要包括《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胡绳全书(十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以及《龚育之党史论集(上下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等;再一方面,就是党史指导思想研究类的学术成果,诸如,张静如著的《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湖南出版社1995 年版)、王炳林著的《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北京出版社2002 年版)以及宋学勤著的《中共党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等。这些党史专业性的著作,不仅是夯实党史硕士生基本功的文献基础,也是操练党史硕士生理论思维的重要路径。
总的说来,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继承前人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还须逐步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相关学科知识之间也要具有逻辑上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科知识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合理的逻辑思维结构。因而,党史研究生所需要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是多方面的。
四、关于写作水平的提升
党史硕士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外在形式,就是落实于研究生的写作水平方面。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鼓励党史硕士生通过多撰写论文提升写作水平,也涉及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关于如何提升写作水平的著作和文章已经有很多了,这里只简要提及党史研究论文的基本撰写技巧和方法,供党史硕士研究生参考学习。
(一)注重党史论文的选题
确定研究选题,是撰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党史学科的论文选题可以包括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学术史的回顾式选题,这种形式主要是通过梳理和考察前人研究的成果,通过发现新的史料或视角或方法对前人研究的观点进行修正和补充;第二种是开拓性的前瞻式选题,这种形式主要是属于探索性的开拓研究,就是在一个没有别人研究过的地方从事新领域的研究。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从根本来说,党史研究选题必须与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和有关党中央的基本精神保持一致,正所谓“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因此,党史硕士生在不违背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就要仔细考虑党史选题是否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等;而且,所选择研究的学术问题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党史文献和史料的充分性以及是否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研究目的与结果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就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自己提出了新的看法,开辟了一个研究的新领域,或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就是独到的见解;第二,经过研究,发现了前人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揭示了真相,也是独到见解;第三,经过梳理和研究,发现了新情况和得出了新的结论,也是独到见解。总之,党史硕士研究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关注党史研究选题的工作。这也是进行好论文撰写的基础。
(二)厘清论文的逻辑结构
无论是撰写哪个类别文章,都需要了解撰写文章的具体程序。“一般都经过起草初稿,经过中间修改,再到最终定稿。”[8]这主要就是体现于论文提纲的拟定,大致包括:第一,用精练的文字概介论文核心观点,要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观点罗列出几个分论点;第二,各个分论点之间要体现出内在的逻辑性和脉络性,不仅展现出论证有力的特点,而且还凸显出视角新的特色;第三,要考虑整体的谋篇布局和行文结构,比如,论证的方法到底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或是逐步深入?并且,要根据文章的需要选取有力的文献史料来佐证论点;第四,最后就是不断修改文章,包括审视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围绕着一个核心观点而展开的,以及文献史料的运用是否妥当等。总之,党史研究论文最主要的创新就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因此,学术创新也是党史研究的生命力和落脚点。同时,在党史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三个大问题:第一,就是要做到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对于学术研究的开展和学科体系的构建来说,学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清晰界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既是人们系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工具,也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生成的逻辑起点;第二,就是要搜集、鉴别和整理文献史料。在党史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还要涉及党史文献和史料的搜集、鉴别和整理等基础工作。这不仅是由党史学科的历史学科属性所决定,也是检验党史研究生基本技能的手段。这主要包括历史资料和信息资料两个部分。历史资料主要体现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史实方面的基本材料,而信息资料主要体现于该问题目前研究的学术史进展、状况及其相关成果的方面;第三,就是考虑和处理好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段落内在结构是比较严谨的,而且,每个段落的第一部分最好是主题句,写出该段话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第二部分是由几个支持句所组成,主要用于进一步说明、解释、论证、发展前述核心主题句所要提出的观点;最后一部分就是结论句,就是要再次回到之前论述的核心主题上来。有研究者认为,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包括三个环节:从外在结构到内在结构的透视;从界定概念到综述文献的坚守;从选题构思到行文修改的展示[9]。鼓励党史研究生不断撰写各种类型文章,不仅可以巩固学到的基本知识,而且,也能够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写作水平。关于党史研究论文的撰写技巧,党史大家张静如总结出一套启发思维的有用方法,“马列指导不走样,思想解放不保守,观点明确不含糊,分析透彻不肤浅,重点突出不平淡,材料翔实不堆砌,结构严谨不松散,逻辑清晰不混乱,文字流畅不啰嗦,标点准确不出错,注释完整不遗漏,通俗易懂不艰涩,以上样样都做到,堪称一篇好文章。”[10]
此外,党史硕士研究生在进行研究活动时,也需要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要求。学术规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根据现有的问题研究状况,通过学术史梳理,能够使自己的研究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有所推进和创新;第二,就是文章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应体现规范性和严谨性,注明所引用文献来源和出处;这既是对党史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党史研究学术水平的参考指标。
五、关于学术交流范围的扩大
一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除了积极进行自我总结和研究反思以外,诸多外在因素的推动也显得弥足珍贵。因而,在党史硕士生培养的过程中,要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范围。这既包括向党史大家积极请教问题,进一步开阔党史研究生的思维和眼界,尤其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包括要破除党史学习和研究过程的传统思想观念,特别是注重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通过扩大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增强研究生的学术意识。
(一)举办党史的学术研讨会
关于举办党史学科的研讨会,就是组织和指导党史学科建设的研讨会(包括党史研究生培养和交流会等)。就是说,通过发起和举办党史研究的研讨会,增进学术探讨的机会,对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以及加强研究生导师密切联系都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和示范作用。党史大家张静如就明确地指出:除了做好校内党史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以外,还要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党史学位点的横向联系,要多举办一些具有交流性质的学术研讨会议,“诸如研究生学习情况交流会、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研究生论文比赛会、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之类”[11]。总之,导师应从党史专业课程的学习,到研究领域的把控,再到研究(包括学位)论文的完成,全方位给予指导,诸如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提供交流发言的机会等,切实帮助研究生不断成长成才。并且,党史硕士生只有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时,才能有机会向学界大家和朋辈同仁请教问题,操练自己的思维。
(二)关于探索式能力的培养
关于党史研究生探索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注重给党史研究生提供学术探索空间,鼓励研究生敢于接触党史研究的疑难问题,发挥研究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要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学业的引导和指导,并结合研究生的兴趣,适时给研究生指出学术探索的方向或领域,通过操练研究生的思维来不断规范研究生的学术理路。第二,就是注重对于党史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这不仅是一个推进党史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的焦点问题,还是一个有关党史学科研究如何做到创新的重要问题。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以后,导师要引导研究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有效自学,不断拓展研究生的认知范围和思考视野,提升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宏观指导而不是包办,向研究生阐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或学界对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导师要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研究生探索疑难问题,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党史学位点在遵循党史史学属性的基础上,要按照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培养的基本要求,明确党史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突出能力培养为方向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党史硕士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应积极改革党史学科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健全党史硕士生创新能力激励机制以及专业性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党史专业硕士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注重党史硕士生的写作能力培育,鼓励党史硕士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党史硕士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新时代党史研究生教育的“三融合”[12],凸显党史研究生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