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士对文献阅读分享活动参与体验的质性研究
2023-08-31余明芮
余明芮 熊 杰 邓 娟
近年来,随着重症医学迅猛发展,各项重症护理新知识与新技术涌现对ICU护士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护理科研、探索技术创新是提高ICU临床护理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有效途径。让ICU护士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掌握最新的ICU护理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循序渐进提升科研素养,是提升ICU临床护理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1-4]。相关研究[5-6]证实,高质量的文献阅读对获取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有关文献阅读对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以量性研究居多,而关于护士科研认知及内心体验的研究较少。2022年1月-12月,湖北省某三甲医院ICU病房开展了“文献阅读分享活动”,本研究通过对参与此项活动的护士进行访谈,了解其参与文献阅读分享活动的认知和感受,为护理科研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3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担任过文献阅读分享活动主讲者的ICU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具有护士执业证书;(2)ICU工作时间≥3年;(3)本科及以上学历;(4)语言表达能力良好;(5)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6)访谈对象至少参加过10次分享会,至少分享文献1次。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资料搜集以访谈资料达到饱和、不再有新的主题出现为止。共访谈10名ICU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60±2.88)岁;平均工作年限(9.00±3.02)年;护师5名,主管护师5名;学历为本科8名,研究生2名;既往有授课经验7名;发表过论文6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取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访谈提纲:(1)请谈谈您对文献分享活动的看法?(2)您参与文献分享过程中最大的体会和感受如何?(3)您作为讲者在文献阅读分享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4)影响您参与此次文献分享活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5)您对当前文献分享活动还有哪些需求?
为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研究对象的信息用编号代替,根据访谈顺序分别编为P1-P10。访谈前与受访者取得联系,确定访谈时间与地点。访谈地点均在科室示教室。正式访谈开始前,研究者向访谈对象作自我介绍,告知访谈目的、意义及持续时间。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访谈全程录音,研究者观察并记录受访者语气、面部表情和肢体行为等信息。访谈时间为20~30 min,平均25 min。访谈资料整理后,如果存在疑问进行补充访谈。
1.2.2 资料分析方法
研究者在访谈后24 h内,采用Nvivo 11.0软件将录音逐字转录,并将访谈时受访者的表情、语气及肢体动作等信息标注在相应位置。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内容[7]。反复多次阅读形成的书面资料,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地描述;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将整理好的资料返回研究对象,核实资料的真实性。同一份资料由至少2名研究者分别分析,归纳主题。
2 结果
2.1 文献阅读分享活动对ICU护士具有积极意义
2.1.1 指导护理实践
通过学习最新临床指南和前沿文献,可以纠正以往错误认知,改正不规范的工作习惯,促进护士开展循证护理临床实践,更好地服务患者。P2:“我们ICU的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对我们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要求都比较高,但是我们上班久了工作思路容易固化,通过文献分享,我就会反思之前做的是不是最优化的,(思考)如何更好地护理患者,与时俱进。(比如)ICU有很多肠内营养引起腹泻的患者,容易出现皮肤问题,我们根据之前文献分享的内容,对患者留置肛管引流,减少了这类患者皮肤问题的发生。”
2.1.2 启发科研思路
文献阅读分享使得护士从别人的科研选题中启发新的科研选题思路。P5:“ICU里面涉及的护理技术、仪器种类比较多,文献阅读分享让我发现临床工作中有很多自己忽视的地方也可以做研究。”P8:“当看到文章最后有关本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的时候,启示我是否可以结合ICU的工作在他的基础上做更深入地研究。”
2.1.3 重新思考职业定位
通过文献阅读分享,可以改善护士科研畏难情绪,并对工作角色和发展有新的目标和定位。P8:“通过文献学习分享,打破了我以往的观念,(过去)认为作为一名临床一线护士,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科研就让有基础的科研护士去做,今后我要多利用一些时间来做一些研究或者写论文。”P10:“对一名护士来说,不能仅仅做好自己的专业性操作,更要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争取多年后成为一名护理专家,而不是一位老护士。”
2.1.4 满足护士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
基于职称晋升和在职读研的需求,护士需要开展护理研究,撰写并发表论文。P1:“我现在要晋升主管护师了,但由于没有文章,已经错过好几年了,我需要通过参加这项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P4:“我现在需要撰写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要用到大量统计学方法,促使我要通过学习,来弥补我的薄弱环节。”
2.2 ICU护士进行文献阅读分享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
2.2.1 缺乏科研知识
因未系统学习过护理科研知识,受访护士反馈自身护理科研基础薄弱,在统计学分析和研究方法解读方面存在困难。P1:“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数据分析的解读比较困难。”P9:“如何透彻地理解文章里面的各个结构,包括它的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等,对于没有系统地学过论文写作方法的我来,可能只看到比较浅显易懂的一些东西。”
2.2.2 文献讲解者自信心不足
文献分享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理解文献内容,同时擅长制作PPT,以增强文献讲解的感染力和权威性。P5:“讲的过程中需要自己的心理素质比较好,因为一旦比较紧张的话,讲出来的内容别人听的话就会断断续续的。还有就是我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对ICU的专业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在文献分享的时候,面对这么多比较专业的老师,担心别人问我的问题我答不出来怎么办呢?”P6:“我的PPT制作能力比较弱,不够新颖,比较单一,没有特色。”
2.2.3 生活和工作时间难以平衡
业余时间少、家庭琐事多,以及长年累月的倒班节奏致使护士精力不足,对参加文献阅读分享活动积极性不高。P1:“我们ICU倒班很频繁,而且工作内容很繁重,即使是夜班,也会非常忙,下班后筋疲力尽,还要照顾家里的老小,有时候和文献阅读分享活动的时间冲突了,所以耽误了。”
2.3 建议文献阅读分享在主题设置和分享形式上进行改进
2.3.1 按时间段集中安排文献分享主题
建议以月或季度为单位设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分享。P2:“我希望分享的内容能够更加集中一些,可以一段时间内集中分享与我们平时工作息息相关的一些护理前沿知识,一段时间集中分享通过学习别人的文章,如何拓展我们的科研思路。”P4:“我最近正在撰写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在统计学方面遇到瓶颈,我希望设定一个统计学方面的专题,比如学习文献中是如何设计调查表或问卷的,是如何计算信度和效度的。”
2.3.2 提前预习文献分享内容
希望提前将文献分享内容上传到微信群,让护士更有针对性和主动性的学习。P5:“可以提前把分享文献的PPT发送到微信群,让我们先预习,然后我们带着问题和重点来参加文献分享,效果会更好一些。”
2.3.3 录制文献分享活动视频提高学习效果
建议进行文献分享活动的视频录制,使错过文献分享会的护士不错过学习的机会。P1:“我希望对老师们分享的内容进行录像,错过(文献分享活动)就只能看分享者的PPT了,如果在讲的同时有视频的话,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
3 讨论
3.1 文献分享能激发科研热情,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文献分享是一种高效阅读文献的方式[8],对激发护士科研热情、提升科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与既往研究[9-10]结果一致,在科室领导的支持下,由护士长牵头,科研护士和临床护士共同参与的文献分享活动,对帮助临床护士掌握科研知识、增强其科研信心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ICU专科发展迅速,对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文献分享能够改善和优化固有的工作思维和流程,以促进ICU护理质量提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ICU的工作对护士的知识储备和更新有较高的要求,文献分享的内容贴近临床实际,能够满足ICU护士的工作需求。此外,文献分享活动能够提升ICU护士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和规划,促进其个人成长。
3.2 护理管理者应针对阻碍因素因材施教
本次访谈发现,ICU护士对文献分享活动持积极态度,但缺乏科研知识、文献讲解的自信心不足、生活和工作时间难以平衡等因素可能会阻碍其参与其中。可根据ICU护士专业能力及讲授能力配对成组进行文献分享,互补互助,以提高文献讲解者的自信心和护士的参与性。ICU护士工作和育儿压力较大,为缓解其时间和精力不足的情况,科室可对文献分享内容进行录像,方便护士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3.3 应积极探索文献分享新模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传统灌输式讲授文献内容,不利于对护士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11-12]。本研究中ICU护士建议通过提前预习文献内容,提升参与感,增强对文献内容的掌握,变灌输式教学为主动式钻研,以调动护士参与的积极性[13]。此外,科室科研氛围的建立也很重要,以科研小组为载体的培训模式可以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14],建议在科室内部建立长期的帮扶小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护士提供科研咨询和指导,激发护士的创造力。
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法了解ICU护士参与文献阅读分享活动的体验与感受。结果发现文献阅读分享对启发科研思路、提升临床专业知识、重新思考职业定位和促进护士自身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知识薄弱、自信心不足、时间精力等因素可能会阻碍护士的参与积极性。后期护理管理者可根据护士科研能力的不同,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分层次、差异化培训,积极探索文献阅读分享的新模式。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研究仅局限于本科室的护士对文献阅读分享活动的体验与感受。下一步考虑扩大样本,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