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等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2023-08-30冀文彦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平等共同富裕

编者按

深入学习贯彻和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学报的重要工作,准确把握其核心内容、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本期专栏刊发的两篇文章,分别从平等视角下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社会救助增强贫困治理的效力,对于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主编:汤文仙)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党的收入分配政策不断调适,但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目标从未改变,共同富裕这个轴心始终不动摇。共同富裕就一定是平等的,如何在平等的视角下理解共同富裕内涵,对于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及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平等的主体、客体以及原则三个向度分析共同富裕的特点,并基于平等视阈阐述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平等;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0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2-001-05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20日

作者简介:

冀文彦(1982-),女,内蒙古包头人,

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战略研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下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习近平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新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着新的时代内涵,本文从平等视角出发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一、平等的三个向度思考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共同”就一定与平等有关,也不会存在一个一般的、超越时空的平等概念。但平等是复杂的多面体,有着不同的向度。

(一)主体

平等主体的探讨也就是探讨谁与谁的平等,平等的主体无非是个体与群体。如果以个体为平等的主体,必须关注到总体的外延,即是否包含了每一个自然人。如果以群体为平等的主体,则假定群体内的人都是同质的。但在现实中,无论从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来看,不管其群体的外延多么严谨或者宽泛,其内部个人往往千差万别,有着城乡差别、地区差异、性别差异、阶层差异等。美国政治学家艾丽斯·M.杨(Young,I.M.)提出,群体差异存在文化意义上的群体差异与结构性的群体差异。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群体差异往往是群体冲突的根源,如果群体之间的差异很小,则容易保持社会和谐。分析中国封建时期社会的冲突,农民起义为主要形式,恩格斯指出这种形式是站在阶级斗争的角度将农民顽强坚韧的一面展现出来。新时代,新阶段,新矛盾,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现象是群体差异”。群体内与群体间差异大小,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平等,见图1。

(二)客体

平等的客体也就是指平等的对象,平等的对象包罗万象,比如尊严、权利、机会、收入、财富、幸福、参与等,对于个体而言,当认定了某种东西的平等至关重要时,可以暂时容忍其他东西的不平等,但对于群体而言,认定平等的对象必须是普遍的,具有群体代表性的,平等的客体是“能够产生规范性力量的”。人的绝对需要是食物和水,这也是最容易确定的平等需求。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分配正义已经不再是满足这样低层次的共同需要,这就需要进一步区别开共同富裕中的不同需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43年提出的人类需求理论可知,当人们都满足了客观的、最基础的生理需求(Needs)后,主观欲求(Wants)呼声就会高,见图2。

(三)原则

所谓平等原则是指在什么条件下就算是平等。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更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平均主义原则对分配领域进行了历史性革命,但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折损了效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初步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論在当代的新拓展。按劳分配制度坚持的是应得原则,即以贡献、努力或成本大小来分配。

平等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在早期的伦理哲学理论中,关于分配正义原则有功利主义原则、自由放任原则以及罗尔斯原则的观点争论。约翰·斯图亚特·穆(John Stuart Mil)被认为是“伟大的功利主义者”之一,所谓功利主义就是整体效用最大化,即最大幸福原则,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原则,以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密尔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自由原则,因此他认为自由和功利是相一致的。密尔提出的自由原则和功利主义论证最为接近分配正义理论的原则,然而其功利主义的最大挑战和最难处理的问题来自于“是否允许甚至要求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以成就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美国的约翰·罗尔(John Rawl)在《正义论》中指出,他要用康德式正义理论取代“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在罗尔斯看来,穆勒等功利主义者是不顾分配正义的功利主义者,甚至是牺牲了某些人的自由而实现的整体效用最大化。罗尔斯试图选择出所有人都同意的正义原则的观点,这就意味着罗尔斯式的作为公平之正义理论像几何学一样超越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外而不受其影响,换言之,他的正义原理不会随着环境和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他的正义理论也就无法获得密灵活性,当人们的道德意识提升后,要接受要求更高的正义原则的时候,罗尔斯原则无法实现,也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自由之间相互冲突的议题。

二、平等视域下共同富裕原则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农业变为合作经济,克服了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互不适应的矛盾,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但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情,毛泽东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历史过程是漫长且复杂的。

(一)共同富裕原则是个认识不断深化的動态过程

1956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规定在高级社中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分配准则,把经过各项扣除的剩余产品分为“工分粮”和“基本口粮”两部分,以基本口粮为优先,口粮之外的部分“按照各个社员所做劳动日的多少进行分配”,因为当时计算实际困难较多,分配基本上为平均主义。在城市,当国营经济奠定了所有制基础后,将供给制正式退出,实行“按劳取酬”“同工同酬”的工资制。之后,由于党在认识和实践上出现了偏差,致使产生“一平二调”的“共产风”,直到1978年邓小平恢复实行按劳分配政策。以公有制为基础,在经济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这是一个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按劳分配不可能充分,这一阶段的分配结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合理拉开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指出:“实行这一政策,能力和贡献不同的人的收入会拉开差距,在致富的路上会有先有后,这是公平的。”2007年胡锦涛指出,“必须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提出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6年1月,习近平提出,“十三五”时期为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也是“不断把‘蛋糕做大”和“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通过健全完善三次分配机制、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经济行稳致远和社会安定和谐。

(二)共同富裕原则中体现的平等观

1.平等的主体,在主体中,尤其关注到了特殊的弱势群体。从平等主体中的个体而言,共同富裕保障了每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求,在基本权利领域,实行绝对平等原则。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基本权利在不断多向度扩展,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着力点。202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再一次将“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工具。对平等主体中的群体而言,不仅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也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4亿人的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

2.平等的客体。2020年底,我国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在消除贫困的基础上,也就全面满足了中国人民的基本需求。但是,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列宁指出,因为资本家的政权和土地、工厂的私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不可能享受到自由和平等,只能遭受压迫和欺骗。只要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就存在资本的统治和剥削。只要剥削存在,就不会有平等。共同富裕原则不仅要求机会平等,更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确保个体在基本能力方面人人平等,进而保障在社会中获取资源的机会平等。这就区别于资本主义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形成了实质平等。

3.分配正义的原则。“平等”本身具有“公平”“正义”“公正”等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不抽象谈及“平等”,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展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因此,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社会集团也有不同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把分配看作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配原则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而生产关系又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即生产关系决定了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从这个角度而言,要在分配制度上体现平等正义,消灭不平等本身是做不到的,最关键的是消灭产生不平等的经济基础,发展产生不平等的生产力水平。

三、平等视域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邓小平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充分把握新阶段新变化的基础上,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上。

(一)提高各社会群体的基本能力

公民能力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其内涵不断丰富。根据张萍萍的研究,公民能力有认知能力、政治能力、道德能力、创新能力、共享能力。通过平等的公共教育提升公民素质,增加公民的创新能力。也通过扩大政治参与,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道德约束发扬公民的社会美德和共享能力。当公民具备了基本能力,才有能力有机会获得基本需求。

(二)逐渐增加社会群体的收入

“保增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工资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额越来越大,也是近几年扩大收入差距的中坚力量,同时,根据刘林、黄浩的研究,健康与职业培训对增加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的双重目标作用明显,从这个层面而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增加医疗服务体系覆盖面、提供健康资金补助等都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职业培训是增强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和方式,也可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标。

(三)缩小各社会群体之间的财富差距

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用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发挥好市场竞争的作用,多劳多得,勤劳致富。让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传统要素充分参与财富分配,取得收入;同时,要将知识、数据、管理等非传统要素也充分参与初次分配,实现收入的多元化,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政府角度而言,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对收入进行调节,在再分配中充分彰显公平正义。在现阶段,让第三次分配更多地发挥“激励”“引导”“示范”作用,回报和反哺社会,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3.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中国民政,2021(20):4-6.

[3]黄冠佳,温思美.君主素质、宗教约束与中国历代王朝农民起义[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4):1-1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83-483.

[5]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3):2.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36.

[7]谢地,武晓岚.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探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党百年收入分配理论演进与实践轨迹[J].学习与探索,2021(10):88-96.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9-140.

[9]李纪才.列宁的平等观[J].科学社会主义,2018(2):47-52.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34.

[11]刘林,黄浩.论增加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的双重目标[J].调研世界,2018(11):12-19.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though the Partys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cy has been constantly adjusted, the socialist essential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has never changed, and the axis of common prosperity has never wavered. Common prosperity must be equal.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qua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ath and requirements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qual subject, object and principle, and expound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quality.

Keywords:equality; common prosperity;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責任编辑:侯净雯)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平等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情人的烦恼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