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侬王城”考察记

2023-08-30周永光

文史春秋 2023年5期
关键词:交趾巴达壮族

● 周永光

2014 年,崇左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拍摄《侬智高》影视片,聘请我为顾问参与实地考察,让我有幸目睹了侬智高留下的千年遗址。这处珍贵的遗存,为我们研究侬智高的历史,也为挖掘了解壮族先民反抗交趾的历史,提供了更多佐证和依据。

2014 年11 月29 日晨,我和影视摄制组一行在向导侬兵的带领下,从大新县下雷镇出发。侬兵年届八旬,满头白发,个子不高,身体硕壮,是研究侬智高历史的专家,从教职退休后被崇左市聘为民族问题顾问,曾参与自治区多部民族研究资料专集的编纂。他出生在下雷,常到“侬王城”玩耍,自幼就听说许多关于侬智高的故事,对这位本乡本土本民族的传奇人物十分着迷和崇拜,搜集和购买了许多资料和书籍用于研究。

我们一行人驱车经过下雷河东岸的巴达屯,车行约3 千米便来到信隆村的陇满新屯,侬兵指着屯南边横空壁立的庞大山体说,这就是“侬王城”。从陇满新屯沿山脚西行,不远就看到主峰分离出一石,如柱擎天,壮民称此山为岜特,意译即雄王山。西行几百米,岜特山与西面娅甘岭之间有一道土墙,从豁口处可以看出是由泥土混合碎石夯成,残存的墙基厚2 米多,原墙高估计在3 米以上。据现场观察,此豁口也许原来是“侬王城”的一处城门,由此门南进约400 米之处是一片坡地,西边是娅甘岭,东边是岜特山,山麓有水氹(水坑、水塘)。此处是一个弄场,应是“侬王城”中一个可屯兵之处,当地人称此处为“弄母”。沿“弄母”南边而行,穿过一道石墙关口,是岜特山与岜墓山包围中的洼地,南北宽约200 米,东西长300 多米,洼地呈漏斗状,古木参天,植被茂密,壮民称此处为“弄米”“弄莫”,意为树木茂密的弄场。

从“弄莫”北侧东进,翻越崎岖的300多米小路,行至山坳处又是一道关口,两侧石墙已经倒塌,墙基尚存。关口下方,是椭圆形的平坦洼地,长着杂草和零星小树,中间有一泉眼,又像是人工开凿的旧井,用棍探测,水深约1.5 米。洼地东端有地下水溢出,水质清冽,可饮,当时已是冬季,水量尚丰,可知它是终年不竭。

侬兵介绍说,1980 年代,陇满屯农民廖元新曾进来此处开荒种稻、挖塘养鸭,在1米多深处捡到一些铜钱,但锈损严重,朝代难辨。陇满屯农民还在“侬王城”边捡到宝剑等兵器,但都触之即碎;另有在土墙豁口处发现的陶片,经自治区考古专家郑超雄辨认,称是宋代之物。此洼地被附近居民称为“弄社”,意为先民群居的弄场。

民国《雷平县志》记载有信隆古城,称群众反映是宋代侬智高的屯兵和练兵城。我们眼前开阔平坦的“弄社”洼地确实可建兵舍,又适合做练兵的操场。“弄社”东南边的洼地叫“弄东”,两弄之间有3米多高的石墙相隔,墙下为深沟,形势险要,极难翻越,真有些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弄东”东面山上有一岩洞,宽敞明亮,传说是侬智高的指挥所,藏有他的金棍、金鞋和宝剑,后人曾苦苦寻觅而无所获。侬兵说,“弄东”“弄社”间有暗道相通,还都有暗道通往周围山峰。周围山峰有10 多个,峰与峰之间用未经加工的石块垒砌成墙,互续相连,卫兵登上墙头,回环巡逻,可以监视四面八方。“弄东”东边较小的洼地叫“甲漏”(“甲漏”在壮语指蒸酒的竹编容器,该洼地的形状因其上圆下尖而得名)。“甲漏”“弄东”之间没有修筑关口,系险要的隘口沟通。“甲漏”往外筑有石门,是进出“侬王城”的东边之门。整个城堡规模巨大,气势恢弘,考虑到回程所要花费的时间,当天我们对“侬王城”的考察只到“弄东”便折返了。往后几天,我随摄制组还考察了侬智高的其他遗址。

“侬王城”中“弄母”和“弄莫”之间的关口

岜特山城堡在史籍中缺乏记载,又缺少出土文物为证,尚需要进一步考察研究这座古遗址是否为宋代侬智高父子所修筑,但是就实地考察结果来看,这座工程巨大、苔衣斑斑,坐落于旷野的古老城堡可算是壮乡的一大文物;下雷民间千年相传的关于侬智高的故事,虽然扑朔迷离,也是一种历史印记;明代广西巡抚杨芳主编的《殿粤要纂》中的《下雷州图》,则确实提供了一份历史凭证。影视组摄影师蒙新良在下雷镇通过无人机升空拍下的照片显示:下雷河东岸山下水塘边的聚落(村落)是巴达屯,远方的岜特山遥遥在望,山廓线和主峰清晰可见。用这照片同《殿粤要纂》中的下雷州图对照,可以认定图中标绘“月池”“古州基”的地方便是巴达屯,即所谓的“古州基”,表明那里是明代下雷州的前身宋代顺安州的州治所在。而顺安州是侬智高铁杆部将侬宗旦接受宋朝廷招降后,在原地安置组建而成,他被任命为顺安州知州。下雷州图的“古州基”旁有“月池”和上下两个“曜洞”,壮语称此为“氹曜”,音译可写成“傥犹”。据此可以推测,巴达屯最初还是傥犹州的州治所在。

《宋史列传》记载,侬智高的母亲“阿侬本左江武勒族也,转至傥犹州,全福(侬存福)纳之”,尔后生下侬智高。《宋史列传第九十三萧注传》中还曾记录,北宋宝元二年(1039)交趾王劫持侬存福时,侬智高14 岁,可以推断,侬存福于1029 年进据广源,侬智高随迁时为4 岁,由此可知侬智高并非生于广源,而是生于傥犹。再结合侬存福被杀害后,侬智高和母亲阿侬“奔雷火洞,复据傥犹”事件的经过,两段史料连接起来可以互相为引证。当地人士称,下雷河西岸是雷洞,东岸是火洞,一河相连,皆属侬氏,史籍多合而称之,难分彼此。越南高平省侬智高庙神堂对联的上联写“雷洞降神赫赫大名垂宇宙”,表明境外侬氏后裔也认定雷火洞是侬智高出生地。

有人提出,雷洞有下雷,还有上雷,怎么判定侬智高是否出生在上雷呢?这可从历史比较来说明:早在唐代,下雷就是西原侬氏的地盘。《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西原州,唐置,治所在罗和县(今大新县黑水河西岸),宋废。”黑水河西岸,即下雷河西岸,今为中国南疆重镇下雷镇政府驻地。西岸唐代西原州无遗存,但西岸距河400 米处明代下雷州城石砌残基尚在;东岸距河500 米的巴达屯,为宋代傥犹州和顺安州的州治所所在。《大新县地名志》称,巴达原名“百叠”,此壮语反映该地围砌有石墙,开有门口,明成化年间建屯,用汉字写为“巴达”,这是巴达曾有州治所建筑的证据。上雷位于归春河南岸的越南边境,并无下雷这样的历史记录,迄今尚是一个较小的聚落。侬智高出生于傥犹州知州之家,显然是在下雷而非上雷。

侬存福(?—1039),北宋时期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势力最大的壮族首领,有雄大抱负,在广源建“长生国”,经营金矿,“由是富强”“其徒甚盛”,曾“缮甲治兵”“坚城自守”,他在广源大修城池设施,史书皆有记载。根据侬存福从傥犹州起家“杀并三州”、统一侬部族来推测,他曾在距州治所直线距离2.5 千米的岜特山修建城堡,作屯积军用和操练兵马的大本营,是完全合理的。北宋宝元二年(1039)交趾李朝吞并侬存福“长生国”,杀了侬存福,迫使他的幼子侬智高作傀儡,交趾“赋敛无厌,州人苦之”,侬智高和母亲逃回傥犹,“名其居曰云南道”(一说建国曰“大历”),在此期间,侬智高母子自然会重新经营岜特山城堡防备交趾。之后,侬智高转到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市安德镇)建“南天国”,岜特山城堡交由下属侬宗旦接管。后来的下雷地域受许氏土司统治,宋元明清原地世袭为官,效忠于朝廷,其族谱没有修筑山寨城堡的记载,但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都说岜特山城堡为“侬王城”。

侬氏部族是唐宋期间壮族的主要群体,此后壮人就有布侬、布沙、布蛮、布壮等自称。

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故事,都鲜明地表达了人民对侬智高的感情和态度。如流传于桂西的《飞天》故事,讲述侬智高在对交趾的作战中被俘在押。一天,他看到交趾宰相在驯马,但骏马一次次把宰相摔倒在地,侬智高发现骏马原来是自己的坐骑,便放声大笑,笑声惊动了交趾王,交趾王问他笑什么。侬智高说宰相无能,连一匹马都驯服不了。交趾王便让侬智高去驯,当他走到骏马身边,骏马立刻变得十分温顺,驮着他一跃而起,飞上天空,瞬间无踪无影。作为一个民间故事,结尾添加具有神话色彩的叙述,无疑表达了人民对以侬智高为代表的壮族人民反抗交趾不屈历史的崇敬与赞美。

流传于广西田林,云南富宁、广南的《变神》,讲述的是侬智高军队东征失败西返途中的故事。侬军西返途中,宋军追击,百姓遭殃。侬智高心生一计,用棕衣和竹壳编了几只1 米长的大草鞋,用桐木做了几个能装30 斤米饭的大碗,丢在进山的路上,然后在山神庙门上用刀刻下一首诗:“如今老侬已成神,三尺脚板五丈身,晚杀皇帝早杀官,永保百姓享太平。”百姓正为侬军的失败忧心忡忡,在上庙祈祷时,看到庙门上的诗,又发现山路上的大鞋、大碗,于是侬智高变神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广西、云南和贵州。宋军不敢再追捕,大小州官不敢出门,百姓免受了骚扰和掳掠。消息传到京城,皇帝整日提心吊胆,夜间常梦见五丈高的黑髯红脸神,提着马刀闯进宫殿。上述故事充满了神奇诡秘的色彩,同样也是人民对于历史事件添加的想象,反映了侬智高在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也展示了百姓和侬智高军民的鱼水关系。

传说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文学创作,并非全是史实的记录,关于侬智高的出生、籍贯、身份和所终,有多种说法,林林总总,在1959 年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印的《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三集《关于侬智高的故事》中作了辑录。有的与史实一致或接近,有的属于虚构,是人们凭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的艺术创造,但都反映了壮族劳动人民对侬智高的感情和态度,无疑有着对侬智高及其领导的抗交趾和反宋斗争的评价之意义。

侬智高的传说引起许多文化人的重视。1952 年,壮族作家陆地认为这些传说很有戏剧性。《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也很关注这些传说,在当地麻子畬、那教村进行了搜集,曾打算将侬智高的故事搬上戏剧舞台。其实,壮剧的传统剧目中,除了有梁山伯、祝英台这一类故事内容的剧目外,还有属于壮族人民故事的剧目《侬智高》。云南省富宁县文化局于1960 年代在剥隘镇调查发现,土戏班子即使没有脚本也能现编现唱《侬智高》和《娅王》(侬智高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 年国家文化部在云南大理召开西南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后,壮族土戏获得了新生。《侬智高》剧目在该工作会议上演出,受到史学界和观众的关注。

除了以传说、戏剧缅怀、颂扬侬智高,民间还开展纪念侬智高的节庆活动。据县志记载,云南麻栗坡县壮族旧历十月初一过“懵懂节”。因为古时壮族男子都跟侬智高出去打仗了,家中妇女思念成疾,度日如年,误把十月初一当年过,过了很久才发现错误,于是便把这一天过的节叫作“懵懂节”。

云南富宁县壮族春节期间过“隆洞节”。传说是侬智高母亲阿侬(壮语称娅王)曾到富宁剥隘一带,组织民众练兵加入侬智高队伍出去打仗。地方安定以后,入伍青年在春节期间回来探亲,全家、全族一同团聚。亲人久别重逢,分外高兴,设宴招待,因家里窄小,便到坝子设宴,共吃团圆饭,共唱团圆歌,相沿成俗。

为怀念侬智高,多地建有侬智高庙。云南广南县的侬智高庙始建于元代,几经修葺扩建,迄今保存完好。云南广南县杨柳井乡阿用村曾是侬智高母亲的居住地,民众亦建有一座小型的侬智高庙。广西天等县金洞乡福利村都军屯建有侬大将军庙,庙中供奉着“敕封威灵显应伏蛮义勇都军侬大将军神位”。广西大新县下雷镇岜特山东面一处岩洞内,民众用枧木搭建了一个庙,岜特山是侬智高在傥犹州的大本营,人们怀念侬智高,所以在其故地建庙祭祀他。

侬智高是壮族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宋代“侬王城”是壮族极珍贵的历史遗存,此次“侬王城”考察,我们不仅实地勘测了其宏大的体量,更进一步考证其深刻的历史内涵。该古遗址地点距德天瀑布直线距离10 多千米,对它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会获得经济效益,更具有向广大民众普及历史、增进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的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交趾巴达壮族
论宣德“弃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变化及影响
传说中的交趾国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试论北宋、西夏和交趾的联动关系
尘封千年的古城纳巴达
安南属明时期官员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