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著名民主人士参与五四运动写实

2023-08-30

文史春秋 2023年5期
关键词:公报五四运动国民

● 叶 晔

2023 年是五四运动104 周年。当我们跨过百年沧桑的历史,昂首迈入新时代,不应忘记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新篇章,更不可忘记新文化运动中的大批革命精英,是他们高呼民主与科学口号,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振兴中华的斗志。本文着重介绍从五四运动中走出来的著名民主人士,他们勇当先锋,作为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投身五四运动,通过他们的抗争和奋斗,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开启了一个伟大的觉醒年代。

马叙伦:积极投身北京学生运动

马叙伦(1885—1970),浙江杭州人,字彝初,曾执教北京大学,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首位民进中央主席。1949 年6 月15 日,他以中国民主促进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主持拟定新中国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国家第一任教育部部长和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部长。

1919 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蔡元培因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义举和积极营救被捕学生,遭到北洋政府忌恨,被迫于5 月9日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离京。对此,马叙伦极为愤慨,毅然放下兴趣正浓的研究工作,积极投身斗争之中。5 月9 日晚,北京大学教职员为挽留蔡元培校长和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召开全体会议,大家一致推选李大钊、马叙伦、马寅初等为代表,向北洋政府交涉,要求挽留蔡元培。

5 月11 日,北大发起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以下简称“教联会”),推选马叙伦做书记。马叙伦把全部精力倾注到爱国运动之中,出席各种会议,发表演说,宣传反帝爱国主张;为北大教职员会、教联会起草大量宣言、声明、抗议书。他主持的教联会成为北京学生运动的有力后盾和“挽蔡”斗争的重要力量。

6 月3 日和4 日,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并将这些学生监禁在北京大学三院,不给饮食,教联会立即开会,推选马叙伦等8名代表前往探望。前往探望的代表遭到军警的蛮横阻拦,这时,一位外籍教师被激怒,径直闯门而入,马叙伦紧随其后。军警惧怕“洋大人”,不敢阻拦,他们两人得以进院,对被监禁的爱国青年进行慰问和鼓励。同学们激动地围住马叙伦,急切地希望了解外面的形势。由于军警在旁,不能畅所欲言,马叙伦便改用文言文方式说话,介绍时局,鼓舞斗志。军警不解其意,站在旁瞠目结舌。

为营救被捕学生和请回蔡元培校长,马叙伦率领教联会20 名代表,多次去教育部交涉,并争取社会與论的广泛声援。北洋政府迫于社会压力,释放了被捕学生,并表示催促蔡元培返京复职。

斗争获胜后,蔡元培因病未能回校,派他的学生蒋梦麟暂代校务。蒋梦麟在北大没有工作基础,马叙伦主动为蒋梦麟铺平来校就职的道路。此举,蔡元培极为赞佩,于8月9 日给马叙伦去信,说“彝初先生左右,五四以后承公苦心维持,北大得以保存,众口同声,弟闻之不胜钦佩”。

1920 年1 月的一个傍晚,马叙伦得知军阀当局要在当夜逮捕陈独秀的消息。情况紧急,当面去通知已来不及,他马上打电话给距陈独秀住处较近的沈士远教授,叫沈士远转告,但在电话中又不能道出陈独秀的名字,便说“告前文科学长速离叔雅所”。陈独秀得此报信后,连夜躲避,翌日晨,在李大钊的陪同下,化装乘骡车离开北京。

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马叙伦进一步认识到:推翻清王朝,打倒袁世凯,救国大业仍未完成,中国依然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必须刻苦奋斗,继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军阀统治,才能建立真正的独立民主国家。

蓝公武:撰文推动五四运动

蓝公武(1887—1957),祖籍广东大埔。客籍人,早年留学日本,时人称他和张君劢、黄远庸为梁启超门下“三少年”。1917 年7月,他接任国民公报社社长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蓝公武

马叙伦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蓝公武就开始写《欧战后之和平会议》专论,他在专论中对巴黎和会的各种问题作系统的分析和评论,对中国应在和会中提出废除“二十一条”和收回山东主权问题作全面论述,对中国的险恶处境发出严重的警告。

从1919 年1 月16 日到1 月29 日,蓝公武在《国民公报》撰写《民众政治真解》系列社论10 篇,明确宣布“吾主张民众政治”,公开支持群众的示威运动,说它“是警觉社会良心的晨钟暮鼓,促进改革的动力”。《国民公报》从1919 年1 月开始,连续刊载有关收回山东主权问题的活动报道和社会舆论,揭露日本在此问题上的种种阴谋,坚决要求诉诸巴黎和会。特别是4 月以后,《国民公报》更是紧密进行宣传鼓动,一方面把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巴黎和会以及山东主权问题上,同时也逐日报道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而使人民群众义愤填膺的社会舆论主流态势。5 月2 日,《国民公报》和北京《晨报》同时发表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其社论作用尤为巨大。林长民作为中华民国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长,他出面证实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更加激起北京爱国学生极大的义愤,他们分别于5 月3 日晚间在北京大学举行集会和5 月4 日开展游行示威。《国民公报》和北京《晨报》发表的林长民的文章,点燃了爱国学生的愤怒情绪。

五四运动爆发后,《国民公报》每天的报道中心都围绕这场爱国运动,持续发表评论,为学生爱国行为叫好,抨击北京当局的镇压措施。6 月13 日,《国民公报》最先刊登蓝公武报道陈独秀被捕的消息,所加的编者按语为:“陈君为新思想界负有盛名之人,故最遭各方面之忌然。邃于学问、淡于名利如陈君者,尚不免遭此辱,则社会上知名人士,恐人人自危矣!”京师警察厅对此十分恼火,《国民公报》受到严厉警告。

陈独秀被捕不久,胡适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趁机挑起“问题与主义”的争论。蓝公武立即以“知非”的笔名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他的长篇文章《问题与主义》,向胡适开了第一炮。蓝公武很恰当地把“主义”比作航海的罗盘针和灯塔,说有了“主义”,才能指出人类前进的大方向。

1919 年10 月,《国民公报》因坚决支持学生运动被封闭,社长蓝公武事前得到消息,逃往上海避难。

可以看出蓝公武和他主办的《国民公报》的历史作用:积极响应新思潮,从“政党作用的报纸”蜕变为思想革新的阵地。事实说明,蓝公武和他的《国民公报》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闻一多:融入新文化运动潮流

闻一多(1899—1946),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五四运动爆发后,闻一多迅速融入新文化运动的潮流,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开启他轰轰烈烈的一生,1946 年7 月15 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19 年5 月4 日,五四运动爆发,清华学校由于远在郊区,当天没能组织学生进城参加这一行动。当天傍晚,闻一多听了从城里归来的远房堂兄闻迪纯讲述自己耳闻目睹北京城内的学生举行爱国集会游行的新闻以后,无比振奋,连夜用大红纸抄录岳飞的《满江红》,贴到学生饭厅门前的布告栏里,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第二天,清华的学生干部和社团负责人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加入北京学生的救国行动,与其他学校保持一致,坚持到底。会议选举乔万选为主席,罗隆基、闻一多任书记,闻一多负责起草《致巴黎和会的通电》和《致全国学界的宣言》等文稿。

当五四运动由北京扩展到全国范围以后,适时成立统领全国青年学生运动的组织就显得极为重要。6 月16 日,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以下简称“学联会”)在上海成立,清华学校先后委派罗发祖和闻一多、罗隆基等5 位同学为代表分别参加学联会的成立大会和常务会。

为全力投入爱国运动,闻一多毅然决定暑假不回家,于5 月17 日下午写信给父母,耐心加以解释:“一年未归家,且此年中家内又多变故……非独二大人愿男等回家一集,即在男等亦何尝不愿回家稍尽温省之责。远客思家人之情也……今年不幸,有国家大事,责任所在,势有难逃,不得已也。”闻一多在这封信中还陈述了自己对于“爱国”的理解:“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男昧于世故人情,不善与俗人交接,独知读书,每至古人忠义之事,辄为神往,尝自诩吕端大事不糊涂,不在此乎?或者人以为男此议论为大言空谈,如俗语曰‘不落实’,或则曰‘狂妄’,此诚不然。今日无人作爱国之事,亦无人出爱国之言,相习成风,至不知爱国为何物,有人稍言爱国,必私相惊异,此为不落实与狂妄,岂不可悲!”

伟大的五四运动,唤起了闻一多奋起救国、改良社会的强烈愿望。当时,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使贫弱的祖国强盛起来,不受外国人欺负,都曾向西方寻求各种各样的思想武器,希望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文人的闻一多,他的目光更多地投注在文艺领域里寻求自己的救国精神武器。他热爱祖国,思索拯救祖国的途径,主张艺术救国。

1921 年6 月,北京教育界爆发了以李大钊、马叙伦为首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的正义斗争。其时,正面临毕业出洋留学的闻一多,坚决加入为声援索薪斗争而举行的“同情罢考”行动,因此事被校方勒令开除,后虽经斗争保住学籍,但仍受到“不悔过则留级一年,推迟出洋”的处分。闻一多始终坚持“无过可悔”,他对同班同学吴泽霖说:“正义不能做买卖,讲条件!”经过坚持斗争,学校当局被迫于1922 年4 月取消了对他们的留级决定,准予毕业。对此,吴泽霖佩服地说:“闻一多是正直的人!”

史良:领导女师护校运动

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曾任常州武进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武进女师”)学生会副会长;1936 年,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因参加与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七君子”事件的成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司法部首任部长。

闻一多

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后,迅速波及全国各省市,形成巨大的声势。常州学生也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罢课运动来响应五四运动。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简称省立五中)、武进女师和武进男师(常州武进县立男子师范学校)学生代表在武进县文庙明伦堂开会,正式成立三校学生联合会,史良被推为副会长。据史料记载,在这场运动中,史良和她的同学们在公园演讲,听众达三四百人。

当时,常州的封建保守势力把武进女师看成革命大本营,曾策划撤换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校长,停办女师。武进县知事公署一边准备公函,呈请江苏省教育厅核准,一边就把停办告示贴在女师校门口。对此,史良和同学们非常气愤,把告示撕下来,起草了通电学联会的文稿和《敬告各界》的公开信,又带领同学大闹县署。县署暗中把史良的父亲抓去以胁迫史良,史良闻讯赶到县署,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据理力争,义正词严驳斥县署一方,迫使县署备车将其父女俩送回家。抵制换校长一事轰动了整个武进县和常州城。武进《商报》在1921 年刊登的《辛酉大事记》中记载,“3 月8 日,学生史良等挽留刘校长”“5 月17 日,学生代表史良等十余人赴县谒姚知事”“7 月17 日,学生史良等三十余人赴县署要求收回徐蘩任令”。

据武进女师校史记载,校长虽未能留住,女师却得以保存。在这场斗争中,史良展示了她出色的组织才能、演说才能和斗争智慧。彭子冈曾在《史良律师访问记》中记录下史良的一句话:“我又是个爱闹风潮的家伙啊!在常州女师时就闹得不亦乐乎。我的反抗情绪是浓厚的。”

女师护校运动后,史良和另一位同学接受大家的委托,代表常州县的学生到南京去请愿。这是史良第一次登上全国性的群众斗争舞台,这次经历鼓舞了史良,使她认识到在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

关于史良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她当年的同学或熟悉的老人回忆起来,都交口称赞:“史良生活简朴,常穿一件蓝布衫和裙子,头上扎着辫子。她的口才好,人挺能干,在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各种学生运动,带领同学上街查抄日货”“五四时期史良参加社会活动很积极,闹学潮她是带头人,喜欢出人头地,胆子很大,天不怕,地不怕。她的宣传鼓动能力很强,我们一被她鼓动说服,就跟着她走了。”

“五四”时期,史良初露锋芒,尤其是她带领发起的女师护校斗争,显示出她超群的胆略和才华,也是她从事妇女运动的开端。

史良

五四运动中,一批批中国青年不断觉醒,为民族独立解放,他们奋力抗争,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今天的中国,是梦想连接实现的中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将梦想不断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公报五四运动国民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速读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民航空管2018年运行统计公报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