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早用文字记述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

2023-08-30周铁钧

文史春秋 2023年5期
关键词:军医长征红军

● 周铁钧

1934 年,红军长征出发前夕,中共中央的大功率电台在湘江之战中被损坏,不能与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总部取得联系,共产国际只能听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假宣传,无法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现状。

1935 年5 月29 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泸定县召开会议,决定派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的情况,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和战略指导。

写作背景与早期出版

1935 年6 月,陈云几经辗转来到上海,7月下旬,在宋庆龄、潘汉年等人协助下,登上一艘货船抵达海参崴,然后改乘火车前往莫斯科。在此期间,陈云根据自己的长征亲历,开始回忆、构思、拟定长征纪实文集《随军西行见闻录》(以下简称《见闻录》)大纲。

1935 年11 月,陈云向共产国际汇报后,开始动笔撰写《见闻录》,虽是纪实体裁,但他在写作方式上采用了一些技巧:一是假借一个被俘国民党军医(以下简称“军医”)的口吻,用第一人称讲述跟随红军长征的所见所闻;二是用笔名“廉臣”,文中尽量不出现“共产党”“红军”“革命”等敏感词句,避免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三是既不虚构夸大、也不偏激褒贬,让人阅读时如临其境、倍感真实,实实在在地感知红军的勇猛无畏、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

1936 年3 月,《见闻录》完稿,在中共驻巴黎共产国际代表处创办的《全民月刊》上连载,同年10 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用文字记述长征的文集,首次向世界公布了红军跋涉两万五千里的艰苦卓绝历程,彻底揭穿了反动媒体的虚假宣传和谎言。

1937 年3 月,《见闻录》被收入上海丁丑编译社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引起社会反响,读者如潮,书极畅销,多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见闻录》,为避重复,他们各易书名。如1937 年,民生出版社《从江西到四川行军记:八路军光荣的过去》;1938年,明月出版社《从东南到西北:红军长征时代的真实史料》;1938 年,生活书店《随军西征记》;1939 年,大文出版社《长征两面写》等。

多种版本《见闻录》的传播,令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红军故事、长征精神,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熟知、赞誉。

记述真实的红军领导人

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来,反动媒体一直辱骂红军是“赤匪”“乱党”,污蔑红军领导人“心狠手毒”“残忍凶暴”,甚至“青面獠牙”“面目狰狞”,不知实情的民众虽然将信将疑,却见不到关于红军真实形象的客观报道。《见闻录》中“军医”言道:“这些名闻全国的赤色要人,我初以为凶暴异常,岂知一见之后,大出意外,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及)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我到,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

“军医”眼中的“赤色要人”有着“书生”的儒雅、“武人”的气质,并“招待极谦”“人亦和气”“毫无傲慢”,无形中让读者对红军领袖有了全新认知与好感。《见闻录》记述,1935 年2 月,红军攻克遵义,城内民众非但不逃,而且举旗打鼓欢迎,旗上高书:欢迎苏维埃政府毛主席,欢迎红军总司令朱德。

红军长征时,云贵地区的百姓十分贫困。初冬时节,队伍途经剑河县的一个村落。《见闻录》中,“军医”记录了该段经历:一农妇带着孩子倒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近前问询得知,她家的粮食全都交了地租,自己只得乞讨为生。正在询问时,“赤军领袖毛泽东至,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于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短短数十字的叙述,红军领袖亲切、和善、关心穷苦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

记录信念坚定的领导集体

《见闻录》对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也做了客观介绍,凸显出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丰富的领导经验,率红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为长征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如称周恩来“国内政治上之要人,有勇敢、毅力之办事精神,黄埔学生对之仍有好感”;称刘伯承、徐向前、陈毅等人“均系国共合作北伐时之国民革命军军官出身,富有作战指挥的能力,率领赤军作战已多年,在国事及政治问题上,均对共产党有坚决之信心”。

“军医”对参加长征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财政部长林伯渠、教育人民委员会副部长徐特立这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深为钦佩:“林(伯渠)、徐(特立)在行军中都有一马,但半途因知伤兵缺乏驴马,竟转送给伤兵,而其本人则步行。林、徐两老之洁身自好,愈老愈壮之精神,诚非南京政府之要人可比拟也。”

《见闻录》在描述红军官兵时说:“赤军军官之日常生活,真是与兵士同甘苦。上至总司令下至兵士,饮食一律平等。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兵士相同,不知者不识谁为军长,谁为师长。军官既不赌博,又不抽大烟,未闻有军官贪污及克扣军需者。”

曾任西北军第二十六路军高官的中共秘密党员赵博生等人,率部起义并捐出私有资财,“军医”感慨道:“赵(博生)、董(振堂)一至赤区,即将十余年各人所蓄之七八千元,全数捐给共产党中央。由此可见,共产党之信仰及牺牲个人之精神,与现世之贪污犯法、假公济私之军官比拟,显有天壤之别也。”

记述军事指挥的英明、正确

《见闻录》讲述长征时,引用了一段歌词:“工农红军铁一般,敌人发慌。红军越打越有劲,团结像一人,我们伟大的任务,一定成功。”

“铁一般”的工农红军靠什么“越打越有劲”“一定成功”呢?《见闻录》不讲宽泛的道理、深刻的理论,而是用鲜活的事例、真实的场景、感人的细节来诠释红军靠英明、正确的军事指挥取得这场世间壮举的必然成功。

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博古、李德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排斥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正确意见,致使红军损失惨重,经浴血湘江等几场战役,部队从出发时的8 万多人锐减至3 万多人。在紧要关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采取转进贵州等战略部署,扭转了危局。

《见闻录》用大量笔墨详细叙述了在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遵义大捷等经典战斗过程。当时,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在红军中占半数左右,每当临战前夜,各个连的党、团员都要召集会议,决定作战时如连长、指导员伤亡由谁继任,如再伤亡谁再继任,要这样预备四五组,战场上指挥员出现不测,马上有候补者继任,保证战斗指挥。

长征途中凡发生激烈战斗、粮食短缺、住宿条件恶劣等困境时,指挥员总是把优越让给别人,把艰难留给自己。枪林弹雨中,指挥员都能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倘若负伤,大都疾呼:“同志们,努力冲锋!”“不要掉队,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赞誉英勇顽强的士气

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必须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中共中央军委经反复斟酌,将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地点选在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的信丰、赣县一带,命令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率部在百石村打开突破口。

红军靠近百石村,刚刚占据附近的制高点,就被守敌的暗哨发现,洪超听到敌人报警的枪声,立即命令发起攻击。顿时,寂静的山谷枪声大作,红军长征第一仗在此打响。激战了一个多小时,洪超架起两门刚缴获不久的六〇炮,居高临下,几炮打去,敌即溃不成军,仓皇逃窜。

战斗持续到午后,红军全歼守敌,缴获大量武器和装备。激战百石村作为长征的第一个胜仗,不但把敌人吹嘘为“铁壁合围”的第一道封锁线“撕”开了豁口,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对派的嚣张气焰,也极大鼓舞了红军官兵的士气和必胜信心。

《见闻录》在叙述“强渡大渡河”时写道:“赤军获得两船之后,即拣选十七人携步枪、驳壳枪、机关枪及手榴弹,驾着这两只船,不顾一切向河之北岸驶去。敌军即对之射击,但赤军不稍畏缩,勇往直前,竟抵河之北岸,一齐扑至敌军工事内。此时敌军惊于赤军之英勇,胆气已寒,全部溃败……此次战役,赤军能以十七人驱逐敌军一营,占领敌垒,实之罕闻。”红军抵达四川天全县地域时,国民党部队在各个路段设伏,部队只得走崇山峻岭,但山中根本没有路,且草木、荆棘丛生,泥水过膝,先头部队下午进山,后续红军到达山间已是夜半,没有火把,一片漆黑,战士们一个拽着一个,几乎是在泥水中爬行。天明时到了山下,当地居民听说红军是翻山过来的,都十分惊奇地说,他们只听老一辈讲此山有路可通,但林密岭荒、野兽成群,从来无人敢走。“军医”不由得感慨道:“赤军士气之旺,铤险克难,吃苦耐劳,为国内任何军队所不及。”

宣传遵规守纪的作风

长征之所以能突破重围,战胜险阻,不仅在于将士们勇猛顽强,更在于红军遵规守纪、深得民心。

红军攻克遵义,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宣讲共产党不收苛捐杂税、全民选举的政策和抗日主张等。朱德则宣布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请百姓监督,举报违者等。长征途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红军一路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汉人军阀压迫”等政策,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医”目睹了红军与和国民党军的截然不同,认定红军才是穷苦百姓自己的队伍。

《见闻录》记述:红军经过彝族聚集地时,有10 多个部落欲包抄、攻击红军。司令员刘伯承得知彝民饱受川军欺压,就轻装简从来到彝寨,与部落头人小叶丹谈判,最后与彝民“歃血为盟”,联合抗击川军:“赤军过此彝民山时,彝民则牵牛送羊欢迎于道旁。赤军则以皮衣、枪、盐、布送彝民。故当时我等日夜恐惧之彝民山地,竟如此安然地通过。”

《见闻录》还记述了红军遵守纪律的两件小事:一是长征途经四川古蔺县境,漫山遍野的橘树结满黄灿灿的果实,但近万人的红军队伍走过,没有一个人去摘。二是有个战士渴得不行,挖了地里的两个萝卜,他把两个铜元绑在木棍上插在萝卜坑里,作为偿金。宋史言,岳飞军“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红军在井冈山是这样,到了四川也是这样,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有希望的军队、必胜的军队。

各族群众对红军的拥护与支持,突出的表现是穷苦百姓踊跃参军,1934 年5 月至9月,红军就扩充了近3 万人,许多老兵途经故里,会带来乡亲投奔红军。当时老百姓有一个最淳朴的观念:“红军来了,我们穷人才有一口饭吃。”《见闻录》讲道:穷苦百姓投奔红军,是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把军阀、官僚、劣绅掠夺、剥削来的财物分给他们,群众真心实意地选择加入红军,一心跟党走,为穷人打天下。

留下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见闻录》的出版,让民众了解了红军的英勇、长征的经历,一些城市的进步报刊,纷纷转载《见闻录》里真实可信、通俗生动的红色故事,许多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读了《见闻录》,成为他们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一种动力。

1937 年11 月,民生出版社在刊印有《见闻录》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前言中指出:“如今在市面上已有二三种关于二万五千里行军的记录,可是我们觉得不够逼真,太零碎,本书是巴黎出版的一种比较写实的记载。我们认为在描写的态度与文字的通俗、连贯,有趣味方面,是极适合于大众阅读的。”

1939 年,大文出版社将《见闻录》同红军歌曲、《两万五千里长征》一起编辑成册,也在“卷头小言”中说:“现代史上难得的史料,也是出人意外的‘特种游记’,我们撇开政治问题不谈,也觉得会在现代青年中引起广泛影响,值得读一读的。”

《见闻录》不但轰动国内,在国际社会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许多章节被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撰著的《红星照耀中国》所选材、引用。

《见闻录》以其独有的历史地位、文献价值,为传播两万五千里征程的英勇悲壮、为发扬红色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留存了一部熠熠生辉的华章典卷。

猜你喜欢

军医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我的军医爸爸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西南军医》2015年第17卷总目次
《西南军医》2014年第16卷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