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研究

2023-08-30王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技工教育智能制造

王锦

摘  要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所面临的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进行分析,为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青岛市技师学院紧跟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及互动模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不断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  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智能制造;技工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1-0128-03

0  引言

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为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合作模式,企业、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参与,通过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2015年,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职业技工院校纷纷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2018年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本文以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类相关专业与中车四方研究所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为例,从方式方法理论、推进机制、实践成果等方面探究如何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研究并实践得出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一套完整推行模式和相关问题的完善策略,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加速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1  实践背景分析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明确要求,三年培训企业新型学徒100万人[1],这是国家承袭学徒传承方式、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9—2020年,全国已经累计培养超过80万人次的企业新型学徒。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为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的技工教育指明了方向,借鉴双元制等成熟的学徒培养模式,总结提炼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更新学徒的实习与实训。

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做出特色,是技工教育影响力提升的关键;校企“双主体”深度融合,则是技工教育增强内涵的主要途径。目前的校企“双主体”育人大都采用订单班、优质企业进校园、校外实習基地及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其中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大都是通过双元育人、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培养的模式展开培训,与传统的订单班、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有本质的不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更注重高技能职业人才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的优势更加明显。

学院智能制造类相关专业主要面向青岛市乃至山东省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业和通用机电设备应用生产性技术服务类型行业、企业,培养适应机电控制类、现代制造类设备运行操作等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工作,胜任智能制造领域机电设备装调、维护、售后服务、生产管理,机电产品设计与技术改造、机械加工制造,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设备管理、质量检测等工作任务,具备从事智能制造领域相关工作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职业素养,达到电工、钳工、焊工、车工(中级、高级、预备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2  实践研究策略及依据

根据我国当下国情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发展状况及问题,深入分析研究人社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出台的针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各项指导意见,以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类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为例,具体从培养目标(培养总目标、配套证书名称)、培训内容(课程、课时)、培养方式、

培养计划(场地、课时、师资)、教材、考核鉴定方案等方面探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推进策略和模式,在注重学员在校专业素养培训、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实践探索,探究如何培养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提出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一套完整推行模式和相关问题的完善策略。

2.1  政策依据

企业、学校作为培训的主要参与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何让两者更好地进行联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提出:改革单一企业师傅带徒、学校老师带学员的传统模式,采取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各地把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校企协同,双主体合作育人”,充分调动学徒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校企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推动技工院校的专业学科建设与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相适应,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技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产业变革和新技术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2.2  理论依据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既借鉴国外优秀学徒制成果又不照搬现成模式的充满自信的学徒制,是一种既继承我国传统学徒制的经验又不囿于成功做法的充满创新的学徒制[3]。

全球知名教育集团皮尔森国际和英国著名的德比大学国际指导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世界一流学徒制标准:报告和建议》提出世界一流学徒制的标准及指标。对我国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徒制具有借鉴意义。

2.3  现实依据

技工教育属于技术型、应用式新的学习模式,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模式遵循学徒的个性发展规律,结合企业的岗位职业要求,通过企业标准渗透、典型工匠示范、现场岗位实践等方式方法,渗透培养学徒的职业意识,引导培养学员逐渐将自己的角色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与工、产与教”相互融合的成长环境中。

专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才能练就。企业和学校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参与这个过程,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带领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和专业知识需求,带着任务学习,随学随干,在实践中查找不足和问题,再通过企业师傅、任课教师的讲解集中学习、强化训练,学习即是工作,工作也是学习。

学员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使得学员能够从技术上胜任职业岗位,并从中获得学习就业、从业发展的综合能力,潜移默化地练就职业能力。

3  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及成果

以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类相关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为例,具体从培养目标(培养总目标、配套证书名称)、培训内容(课程、课时)、培养方式、培养计划(场地、课时、师资)、教材、考核鉴定方案等方面探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推进策略和模式,特别注重发挥企业的技能、素质培养主阵地优势,推动专业素养培训、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实践探索,并针对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实践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以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把企业岗位职责、技能要求贯穿整个新型学徒制模式开发建设过程,融入企业行业标准与工作流程,提炼企业实际工控一体化案例,催化专业理论基础,建立“金字塔”式岗位实训室,完善岗位项目(一岗多项或一岗一项)工学一体化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

3.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

本次实践研究立足学校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围绕企业生产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融合在一起,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员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培训内容设计并安排培训活动;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工作页,其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双视角体例编写,辅以大量的工程设计方案与案例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重点培养企业员工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2  采用“教、学、做、练”一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从培养学员安装、检修与调试技能出发,融入大量的现代培训方法,突出培训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企业岗位工序轮流工作制为主导,从模块化操作到全拆全装的安装与维护,通过“教、学、做、练”的有效融合,让学员通过工作学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体验企业化工作。培训任务编排按学习规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模仿到创新,按照工作过程,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学会工作,进而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和綜合素质。

3.3  企业、课堂双融合,充分发挥企业的学徒制培养主阵地优势

效仿企业管理模式推进学校实训室装备配置与环境建设,采用“6S管理,颜色、标识管理”培养学员职业素养,实施企业实景耦合专业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企业的学徒制培养主阵地优势,用职业化环境、管理模式进行渗透和熏陶,在企业化职业环境中学习与工作。

实践研究打破常规循序渐进的模式,项目的选择遵循真实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和可拓展性原则。培训任务内容分四个环节进行编写:工作情景描述→培训目标→工作流程活动(明确接受工作任务→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现场实施工作任务→工作评价与总结)→安全操作规程。

3.4  创新评价模式,提升培训实施质量

实践研究中创新评价模式,采用“工+学+练+赛”综合型评价模式,把培训内容与行业相关的赛项相结合,把培训目标与对口比赛要求相结合,把培训管理与比赛秩序相结合,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促进提高新型学徒制的培训实施质量。

4  实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这是技工教育发展的新使命,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在运行中还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4.1  合作双方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认识不足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运行过程中,部分企业和院校对其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不能透彻理解该机制的具体意义和重要性。要想有效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首先要让企业和培训院校系统认识和理解企业新型学徒制,了解其理念和内涵,从思想上重视。

双方需要不断研讨交流,认真设计培训方案,积极参与各项工作管理,使学员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培训主阵地的交叉学习,促进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生产中,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

对企业新型学徒制认识不足导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积极性不足,工作配合度不高。一些企业觉得学校才是对人员进行培训的地方,企业不应该承担这种责任。这种错误认知直接妨碍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顺利实施,阻碍了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若不能及时纠正,将会使企业新型学徒制发展受阻,无法更深层次地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学员实践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空有学历、欠缺能力。

4.2  校企合作生命周期短、动力不足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是以项目为依托所进行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都会以短期利益作为合作中的主要驱动力,这就降低了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动力。多数时候校企合作双方都是因为项目的开启才进行合作,伴随着项目的结束合作也随之终结,因此,这种合作关系对培训院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没有明显作用。此外在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合作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内在驱动力。

4.3  校企合作的市场导向性不强

当前我国部分技工学校的校企合作形式与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真正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而这一现象也是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及所具备的能力需求量并不旺盛,这就降低了技工学校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率,导致多数项目在合作中校企双方无法在人才培养中真正受益而提出终止合作,无法达到新型学徒制的预期培养目标。

5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A/OL].(2019-05-24)[2022-03-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5/24/content_5394415.htm.

[2]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A/OL].(2018-10-27)[2022-03-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27/content_5334950.htm#2.

[3] 张莹.简述企业新型学徒制[J].职业,2020(5):24-25.

猜你喜欢

新型学徒制技工教育智能制造
阿根廷庇隆时期新型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特点及影响
王钦峰 完善并扩大“新型学徒制”试点
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学徒制”教学问题及对策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嫁接”技工教育下的教学传承探究
关于构建职业院校“新型学徒制”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智能手机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在市场导向机制下如何做好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