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理想信念,补成长“精神之钙”

2023-08-30周丽红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育人

【编者按】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教育孩子,首先要帮他树立远大且正确的理想,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理想,才是拥有了立世的根本。正确的理想信念是走正路、行正道的力量源泉和指路明灯。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突出课程渗透、榜样示范和环境影响,引领青少年儿童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模拟情景】小张从小学习认真自觉,成绩优秀,一路走来都很顺利,是同龄人学习的榜样、父母的骄傲。小张大学毕业后去国外深造并留在当地工作,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后,父母明显感觉孩子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常发表一些对自己国家的不当言论,为此父母与他多次发生争执。小张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疏远,父母想不通小张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原来一直以孩子为荣的小张父母感到教育孩子很失败,非常苦恼。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育人;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0-0051-03

【作者简介】周丽红,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100)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國行自觉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培养既有中国脸,又有中国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情景案例中的现象充分反映了理想信念在部分青少年心中的缺失。新时代的班主任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家庭、社会的协同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学校主导:孕育家国情怀

学校应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坚守理想信念的主阵地,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将家国情怀植根学生心间。

1.课程育德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这充分表明了在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解决方面,思政课至关重要。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精彩有效的思政课能够给予受众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愈发坚定理想信念,愈发朝气蓬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他课程也发挥着育人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统编语文教材二下第三单元课文《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介绍了壮美的祖国山川、熟悉的传统佳节、神奇的汉字、丰富的中国美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仪式育人

仪式教育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载体。仪式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操、责任意识、传统美德等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周一升旗仪式,在庄严的国旗下,学生讲述老一辈革命家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奋斗的故事;晨会课上,学生进行红色事迹主题演讲,回顾抗战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在长征胜利纪念日,各班组织开展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深刻领悟长征精神的精髓;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祭英烈,缅怀为国家民族存亡而牺牲的烈士……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波澜壮阔的党史、革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让他们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评价育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评价体系的多元。我们要通过多元评价和全面评价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教师在教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家国情怀。案例中的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但他在中西方文化和制度碰撞中失去了该有的价值观,正是家国情怀的缺失。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教师应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基础上,把“五好少年”评价体系与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有机整合。学校应通过评价优化,引导学生、教师、家长从单一的学业评价转向全面评价,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家庭影响:明确责任担当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现状,父母要明确教育主体的责任,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榜样垂范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人格,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础。父母应该用自己的学识、阅历、人格去点燃孩子对真善美的向往。父母应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家庭梦融入中国梦,坚定孩子的信念,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

2.氛围影响

家庭学习氛围也是实现强国梦的动力源。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这意味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我组织家长和孩子进行“中国北斗 星耀全球”主题研学活动。亲子双方通过丰富的图文视频资源,了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年研制之路,感受国家发展巨变。在家庭研讨学习中,孩子感受中国科研团队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感受国家科技力量的发展强大,激发满满的民族自豪感。

三、社会协同:提升国家认同感

社会资源就是一部“活教材”,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提升国家认同感。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深刻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深深植根学生心间。

1.感悟一种精神

三年抗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班主任要学会“疫”中取材,开展“同心抗疫·共享春暖花开” 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感受“中国速度”,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分享“抗疫故事”,了解各行各业的平凡英雄人物对国家的责任坚守;感受“中国精神”,了解中国援助其他国家,为世界抗疫提供的宝贵经验,感受大国担当;表达“我的报国之志”,用勤学行、报国志发扬中国精神。

2.开展一段旅行

我统筹校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行走在江海大地上”家乡研学旅行。我们考察家乡的颐生酒厂,了解颐生酒的历史、文化和酿造过程,开展“我为颐生酒代言”的活动;我们参观张謇故居,了解张謇生平事迹,感受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教育强国梦;我们游览江海博物馆,学生用绘画、征文、摄影等形式,弘扬江海文化的优良传统。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感受家乡的魅力,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

3.重塑一个偶像

霍妮认为:“追寻偶像是追寻理想自我的表现。”“精神偶像”是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导航仪!

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揭示了这座“超级工程”背后的感人故事和动人细节。我通过视频资料,引领学生和设计师林鸣“面对面”,从走近人物、了解人物,到思考人物精神。师生共同研讨:什么样的人物榜样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偶像?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榜样人物追求科学、探索真理、为国家荣誉而创新奋斗的精神,感染鼓舞着每一个学生,他们在与榜样人物的“对话”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路明灯,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家庭、社会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引导他们坚持正確的导向,坚定“四个自信”,明确责任担当,提升国家认同感,让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之钙。”

责任编辑:周小涛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育人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