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索
2023-08-30傅春山
傅春山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落实学科的智育与德育双重目标。因此,作者探索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路径,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德育渗透;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6-0065-0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勞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教材中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元素[2],教师可以通过多元的表达形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专注于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忽略了思想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②在引入思想教育内容后,影响教学进度、冲淡专业知识的学习;③没有处理好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出现生拉硬扯、两张皮的现象。[3]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科教学和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路径非常有必要。
在教材内容中挖掘德育元素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元素大多较为隐性,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如在“数据与计算”模块中包含的思想教育元素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实践探索、科学精神,在“信息系统与社会”模块中包含科技创新、法治意识、网络道德、心理健康。因此,在教材必修1项目七“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祖冲之算出的结果领先世界一千多年”为切入口,在学生分析理解了割圆算法后,要求其用编程语言编写求解圆周率,让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和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生活中选取蕴含德育元素的项目载体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项目更有代入感,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挖掘蕴含德育元素的项目载体,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感受信息技术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从而增强其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现代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得到照料,但是合适的照料者人数不足以满足需求。教师以此为教学情境,在必修1项目九“体验人工智能”的教学中,设计了“老人生活小助手”项目,引导学生关注老年人群体,在生活中观察老年人的需求,走进养老院与老年人沟通交流,探讨居住环境中的产品、设备如何进行适老化改造。学生在与老人的沟通中,最终将项目设计目标定为“应用机械臂帮助卧床老人抓取物品”。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编程语音以及语言识别、图形识别等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完成项目设计,并将作品带到养老院试用,得到老年人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收集到一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将在下一阶段的制作中尝试改进。
这一学习项目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学科知识进行了实践探索,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优秀传统。
在教学实施中落实育人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可以分为“前期调研”“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实践活动”“拓展活动”“课后习题”等若干环节,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项目需求,在适当的教学环节渗透德育元素。
例如,在必修1项目一“探秘鸟类研究”的教学中,在“前期调研”环节指导学生采集在福州本地可以观测到的鸟类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在“新课讲授”和“实践活动”环节,指导学生登录观鸟网站,获取观鸟爱好者的观鸟数据,并对前期调研得到的数据和观鸟网站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用统计图表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了解福州鸟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分析福州的生态环境情况;在“拓展活动”环节,了解大数据是使用什么方式和途径采集信息,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鸟类的行为、生态、分布和迁徙等有价值的资料,了解大数据在鸟类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该项目在多个教学环节渗透“生态文明”的德育目标,通过本土化的案例,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数据与信息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等专业知识,而且感悟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互依互存,增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互动中开展德育工作
教学互动是教学活动中最基础最主要的人际互动,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网络教学平台的普遍应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成为传统课堂互动的有力补充。
例如,在必修2项目八“做合格的数字公民”的教学中,教师组织“网络匿名特性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公共议题的讨论”辩论赛。赛前要求每个小组在教学平台上传收集的资料和阶段性讨论成果,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并据此安排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等教学活动。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得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接受情况及思想动向,通过交流及时纠偏;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学生可以互相影响、互相带动。教师需把握好契机,做好引导,将德育渗透于无形。
在呈现方式中丰富德育形式
在教育教学中常见的思想教育元素呈现方式有陈述式、展现式和讨论式三种。陈述式指的是用文字和图片描述;展现式指的是在文字、图片的基础上增加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互动的形式;讨论式指的是设置具体的案例,从事实出发,把握本质与主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明辨是非。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这三种呈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发新的呈现方式,以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
例如,在必修1项目九“人工智能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文字+图片”的方式介绍目前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以及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增强科技自豪感、科学精神。在课堂实践环节,可让学生从感兴趣的人工智能分支入手探寻该项分支的起源发展,并制作成PPT文档在班级交流,以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探索精神。
在教学评价中引导立德树人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具有诊断和导向的功能。教学评价主要有两种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模式各有局限性,也有互补性,将两种评价模式有机地融合使用,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综合效益。[4]
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師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汇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的影响。例如,必修2项目八“探索社交网络平台”的内容以法治意识和网络道德为主线,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在讨论活动中观察学生对信息安全、安全防范是否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不泄露个人信息,自觉维护个人及他人合法权益。
在结果性评价中,教师可以将德育目标融入到期中、期末考核之中,设计兼具信息技术能力考核与德育目标考核的作业或考题,从中评价课程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例如,“2021年7月河南因一场暴雨引发巨大灾难,哪里有灾难?哪里需救助?信息的传递成了重中之重。当天晚上,一份在线共享文档被创建,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在共享文档上发布求助信息并获得救助。请参考以上案例,设计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电子共享文档。”这一考题既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专业知识对社会的帮助,也考查了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并了解学生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和应用的程度,并做出客观的教学评价。[5]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提升自我政治修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锐性。在教学上,创新教学举措,从自身具备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学生学情等方面入手,将思想教育元素与学科内容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优良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李文倩,郑月锋,姜海滨.粤教版与人中版信息技术教材思政元素对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3):120-126.
[3]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67-70.
[4]张彦颖.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改进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2):13-17+84.
[5]杜震宇,张美玲,乔芳.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70-74.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立德树人视阈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SZJ20004)研究成果,福建教育学院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