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光农业的特色及可持续发展

2023-08-30魏雅姝

棉花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观光农业观光区域

魏雅姝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南昌 33010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精神享受与消费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农村产业经济加速发展,集精神消费与农业生产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快速崛起,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不同于传统农业,观光农业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经营模式更为复杂,业态要素更为多样,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文章立足于《观光农业经营有道》一书,深入发掘观光农业的特色,并选择优势部分提出完善建议,以期绘制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为多元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及长久运行探索出可行路径。

由黄映晖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观光农业经营有道》一书,是一部围绕观光特色农业经营业态展开系统探究的专著。全书共七个章节。第一章是基础知识概述,作者在梳理观光农业学科定义、内涵要素、功能作用和经营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对比指出中国观光农业的基本模式,向读者展现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第二章的主题为观光农业资源,作者集中阐述了观光农业资源的特点、种类及具体内容要素。第三章至第六章中,作者分别围绕观光农业的类型与产品、规划与设计、营销管理、政策与法规展开论述,以问答的方式具体指出了观光农业的经营思路与注意事项。第七章为案例解析,作者收集了五类观光农业经营成功案例,通过案例解析进一步深化观光农业经营思路与路径。该书内容全面、章节排布合理,兼顾理论知识阐述与实例分析,对观光农业经营从业人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书认为,观光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的新型综合经济产业,它凝聚着较强的生产性与娱乐性。在该业态中,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农业活动获得精神舒缓、体验农业文化。观光农业能以其与季节性农作物生长交互的过程构建区域独特的规模化市场形态,在区域内形成稳定和谐的农业自然生态。在对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分析时,该书提出观光农业的根本开发资源在于具有观光和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这一论述虽然将农业发展思路拓展到了旅游业层面,但依旧以农业为主题,以农、林、牧、副、渔这个“大农业”为基础,这也是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经营的根本特征之一。依托观光农业经营模式,原本的农村农业空间被改造成具有巨大旅游经济效益的空间,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中国已形成囊括自然景观、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性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其中蕴藏区域特有的民俗文化与自然人文景象,共同构成绚丽多彩、各具魅力的观光农业景象。

该书结合案例,总结出目前中国观光农业基本有四种经营类型。一是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村指的是具有完整村落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主、以观光旅游活动为辅的一种观光农业类型,这种经营模式一般直接以自然环境好、生产项目多的农村为基础进行改造。二是旅游农庄。旅游农庄指的是以农业景观为主要开发资源、以休闲度假项目为主要经营形式的一种观光农业类型,其农业生产区域主要为游客提供体验,农业生产特征较弱,主要经济来源是旅游收入。三是观光农园。观光农园是围绕农业生产资源开发旅游观光活动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如观光果园可以开发种果、摘果、吃果和购果等项目,以此获得经济效益,此外还有观光茶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观光渔场等。四是科技农园。科技农园是以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主要旅游观光项目的观光农业类型,如书中提到的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便是将部分农科基地向游客开放,用于展览农业科技或者动植物新品种,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社会效益突出。

观光农业承载着农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革、农民生产交流及交通物流服务相关产业联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多重作用,其可持续发展成效影响着区域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态发展的整体面貌。该书在分析观光农业规划理论与路径时也指出,观光农业生产与旅游经营的双位性、观光农业开发资源的多样性、游客参与形式的多渠道性等特征,都已成为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要面对的挑战和考验。然而当前,中国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受限较多,运行形态相对落后,难以匹配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尚未形成健康、繁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一,部分区域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未构建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框架。受经济效益影响,部分观光农业产业经营者将经济因素作为工作的首要评价与指引要素,忽视区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等非直观性经济要素。如在农业生产用地中加入大量不适配的观赏性作物、超负荷承载游客,长久来看,这些行为既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也会流失游客群,不利于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观光农业产业的引导与规划不足,观光项目、路线、服务管理等缺乏科学性,区域产业同质化严重,未能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观光农业园区,彼此之间的竞争停留在相对低质损耗层面。长此以往,游客的信任与热情被严重消耗,精神享受也达不到预期水平,制约区域观光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其二,部分区域观光农业产业构建运行未能突出自身特色,缺乏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作为区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自然人文环境本就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俗手工艺技术、特色农林作物、区域建筑及服饰等都可构成独特观光农业的发展资源。而部分观光农业发展区以国内成功实例为范本,忽视了固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对产业发展的灵魂性赋能,导致地区观光农业与周围自然风貌、民居环境的融合不充分,也破坏了乡村景观的天然、生活特性。如为追求农业景观的观赏性,部分经营者选择清扫秸秆、落叶等优质有机肥,该行为既浪费了有机质资源,也阻碍了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使天然具备观赏特性的朴实农业风光成为人工干预规整的成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定位混乱、同质化严重的区域产业景象。

因此,区域有关部门及经营者应将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融入观光农业发展中,建构可持续发展框架、路线、模式,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可行性操作机制,为区域农业生态品牌形象及旅游资源优势的有效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其一,观光农业发展应当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更加优良的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体系,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区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与基础。各区域农牧局、林业局、环保局等基层单位需确立便捷高效的协同机制,基于地域水土、气候、人文等综合条件明确核心发展方向,在借鉴外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合自身优势资源展开整体部署,在区域内构建顺畅的生态环保型农业游览资源流通与循环利用机制,形成优良的现代化、规模化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同时,区域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道路交通、餐饮卫生、住宿休憩等方面的管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有序配合机制,创设社会各主体共同推进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宏观环境。

其二,观光农业发展应当以地区实际发展状况为参照,确立科学精准的品牌形象,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精神范畴与文化内涵。观光农业区别于以建筑、人工景观为主的旅游区,其主要受众为在现代都市快节奏、高压环境中生活的人群,这类人群更倾向于选择原生态、特色自然农业景观进行观赏消费。对此,区域政府需引导经营者基于本土农业产业特色打造辨识度高的品牌形象,积极借助互联网、现代化媒体等进行针对性宣传,以一日游、野营、休闲放松等更加多元的观光项目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可能,进而形成极具代表性与竞争力的区域观光产业集群。同时,区域文化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权,在区域范围内强化人文自然文化与观光农业产业的融汇,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灌注于农业发展规划格局,使其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最终营造观光农业产业的良好氛围,实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各区域应持续强化人才培育与引进,利用高素质专业人才推进区域观光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性较强的新兴产业,观光农业涉及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行业领域,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对综合型、高质量人才具有旺盛需求。因此,区域有关部门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域内相关从业者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金与制度支持,通过定期职业培训、技能讲座、年度考核评价等方式促成人才与时代同步发展前进。同时,外部优质人才的引进也应成为区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推手,有关部门应为人才引进、人才补贴、专职岗位招聘等提供丰富资源,也可与高校院系联合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合作项目,全方位提升观光农业产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为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对区域产业结构改革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当前村镇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面对多重挑战,各区域政府、相关部门及经营者需以自身农业发展状况为基点,依托更加科学的制度体系、发展规划与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质量的提升,利用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价值赋予产业整体内涵,并施以强劲的人才资源为后续运行提供稳定支撑,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带动观光农业产业与时代长期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观光农业观光区域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新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
荡秋千
分区域
包头市九原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坐小火车去观光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高职院校《观光农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